陳泓伶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中國鋼琴曲《火把節之夜》的解讀與演奏闡釋
陳泓伶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廖勝京的鋼琴曲《火把節之夜》是中國鋼琴作品的一首代表作,作品整體有靜有動,音樂形式復雜多變,對演奏方法的要求也較為廣泛和深入。本文對此曲中所運用的作曲技法、所表現出的創作特點進行了分析;結合導師的專業指導和引導,整理出更深刻的學習方法、練習方式和演奏心得;對此作品有別于西方鋼琴曲的特點進行了自己的理解和詮釋,揭示這部作品深刻的意韻與內涵,探究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獨特的表達方式,以期對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演奏與發展產生有益推動。
鋼琴曲;《火把節之夜》;解讀與演奏
廖勝京是當代中國著名作曲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24首鋼琴前奏曲集《中國節令風情》,小提琴曲《紅河山歌》,中國鋼琴作品《火把節之夜》等。同時,他也為我國培養了很多優秀的音樂家,如施光南先生等等。
《火把節之夜》是作曲家廖勝京根據彝族民歌體裁創作而成的,是他對云南風俗之行的一次記錄。這首作品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歡度傳統節日的風俗。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也是西南少數名族的一大盛會。因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又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該作品描述的是彝族人民在他們的火把節中,伴著夜色,自由歡快,隨著篝火翩翩起舞,歡歌笑語的音樂場景。生動地展現出我國少數民族人們別樣的民族文化,以及中國作品的獨特的民族風格。
(一)作品分析
《火把節之夜》這部作品由引子加復三部曲式構成。
全曲一共分為四個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子部分,以莊重扎實的一個二分音符起音,如同人們重錘撞擊出的穩重而莊嚴的鼓聲,鼓聲蔓延而至,好像是在呼喚著各地的人們來到這里。第二個二分音符仿佛從遠處傳來的鼓聲回音,為后面情緒的展開做了鋪墊。重音鼓聲后又伴隨著一系列極弱的三連音,強弱的對比仿佛是有人開始翩翩起舞,又像是在小聲哼唱般若即若離,如此莊嚴中伴隨著微弱的樂聲,襯托出對節日夜晚的神秘感和期待感,慢慢拉開了序幕。(見譜例1)
譜例1:

引子部分結束后,便進入了主題,火把節盛會開始了。低聲部以g小調主音開始,樂段的開始不同于引子部分的鼓聲震天,快板部分是由弱變強的,如同由遠至近,漸漸聚集的人們的腳步和舞步聲一樣,音樂的旋律從很弱,到弱,到中弱,到強,再到中強,一點一點開始變得熱鬧歡騰起來,生動地展現出了音樂中的動與靜的結合,呈現出一片載歌載舞的景象。(見譜例2)
譜例2:

下面這一樂段則是如歌的行板,整體旋律相對于前面歡騰的快板樂章而言,顯得優美恬靜許多。左手運用半分解和弦的三連音音型,朦朧而優雅,右手主旋律慢而優美,又伴隨著很弱的三連音裝飾,如同眾人靜謐時,伴隨著微弱的歌聲樂聲,呢喃細語,迎來一位翩翩起舞的少女。樂段快結束時,仿佛少女的曼妙舞姿也臨近尾聲,運用了力度很強的八度和弦來彈奏,將音樂推向了一個小高潮,之后由強減弱,節奏也逐漸減慢,眾人在這樣的歌舞聲中繼續開始了火把節的狂歡。(見譜例3,譜例4)
譜例3:

譜例4:

最后一個樂段是快板樂段主題的變化再現,八度和弦使氣氛更加飽滿,樂段快結束時的華彩之后,最后兩行以高聲部和低聲部的層層推進進行對比,由弱逐漸漸強,至最后極強,以三個大和弦結束全曲,如同整首作品開場時一樣,以堅定雄壯的鼓聲結束了整晚的狂歡,一切隨著鼓聲漸漸消散而去,又回歸靜謐。首尾呼應,也正是中國文化習慣的承襲和表現。(見譜例5)
譜例5:

(二)作品的演奏詮釋
這首中國作品開篇就有別于西方音樂作品的開門見山,作曲家運用了很大篇幅進行樂曲的渲染,塑造出一種意境,這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這首中國作品整體旋律優美,畫面感很強,仿佛真的有一場晚會展現在自己眼前一般,栩栩如生,初聽便印象深刻。
作品已然保留有中國民族音樂五聲調式的特點,但整體借用西洋的大小調式——g小調來作。小調不同于大調的張力和大氣,相對而言顯得較委婉些。此外,作品中也有支聲音樂的廣泛運用。支聲音樂是多聲部音樂的一種,亦稱襯腔音樂,特點是當及幾個聲部一起演唱、演奏同一曲調時,其中某些聲部與主要曲調時而分離出現,時而匯合成為齊唱、齊奏的形式。作品引子部分尤為明顯。
這首中國作品的部分段落需要精致地演奏和表現,因此,在平時的練習中,建議有所突出和著重地將部分段落提煉出來作為重點來反復練習。比如曲子中有些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動的華彩部分就需要保證手指能準確地找到音符的位置,把控手感,精確地彈到每個音且不碰錯音,這就需要像練習琶音一樣訓練手指到達的位置,只有反復多次練習,才能演奏地更流暢和準確。
中間樂段如歌的行板部分,可能需要更加強調音樂的美感,由于左手是連續的三連音伴奏,相對來說節奏可能不會那么規整,要自由一些,因此建議演奏者對這一段的演奏更加注重情感的發揮和表達,而不是去強調節奏感和觸鍵。同時,因為左右手的分工不同,左手的伴奏聲音就需要弱一些,右手的旋律則要相對突出一些,這樣才能顯出左右手旋律的對比,更加突出右手的旋律。
最后一個樂段的華彩部分似乎掀起了最后的高潮氣氛。因為樂曲接近尾聲,也表達著火把節的歡騰也要接近尾聲了,往往寂靜前常伴隨著狂歡,這首曲子也不例外,似乎又讓歡騰的氣氛達到了沸點一般。左右手都是八度的大和弦,讓音響效果更加飽滿,同時伴隨著極強的音響效果,演奏的速度也加快,有些演奏者在演奏時左右手的跳躍總是不能準確地跳到正確的鍵盤位置,導致碰錯音按錯和弦的情況屢屢發生。在這種情況下,也同樣建議將這一段單獨提煉出來反復練習,先是放慢速度,準確找到每個音的位置,之后再一點一點加速度,確保每一次都能準確找到和弦的位置并熟悉后,再逐漸加到原速。這樣練下來,可能會覺得效率更高,事半功倍。
《火把節之夜》這首中國作品作品給我們演奏者帶來很多新的啟示。首先,中國作品表現的“韻”味是獨一無二的中國音樂文化。韻”字的表現需要結合中國獨有的文化底蘊來表現,這是西方作品所不曾擁有的。其次,在作品的寫作手法上,沿襲中國音樂的“五聲調式”,并借用了西洋調式的g小調來寫作此曲,體現出了中西方音樂作曲技法的巧妙結合。最后,對于作品節奏、和聲、樂句的把握上來看,這首作品開篇氣氛的大肆渲染和鋪墊,載歌載舞的音樂氛圍,樂句的舞蹈性和故事性,可能又有別于西方作品的開門見山和大氣磅礴。這些都是中西方音樂文化的差異。
鋼琴作為一種外來樂器進入中國,不可避免地會與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相碰撞,所以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在創作和演奏上都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對于中國鋼琴作品如何演奏,如何從多方面吸取民族音樂的精華,如何發揮鋼琴自身的優勢,克服其自身的劣勢,如何借鑒吸收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是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不斷自省,不斷思考,不斷進步的重要問題。結構、聲韻、氣韻、節奏、音色等方面是我們構成更加完美的整體的小部分。只有將這些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盡可能挖掘中國音樂作品的藝術 魅力,才能更準確地把握中國鋼琴作品的風格特點。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社,1999.
[2]魏廷格.關于中國鋼琴藝術的概念及其理論研究概述[J].鋼琴藝術,2001,(02).
[3]廖勝京.中國五聲調式同主音橫向綜合理論與實踐[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01):47+51.
[4]廖勝京.關于“旋律”定義問題的思考——旋律研究隨筆之一[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3,(03).
[5]廖勝京.音樂作品中旋律的重要性——旋律研究隨筆之二[J].星海音樂學院院報,2004,(02).
[6]錢仁康.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7]聶一波.淺析鋼琴演奏中的觸鍵[M].美與時代,2009.
[8]徐淑紅.試論鋼琴音色特點與演奏技巧[J].硅谷,2008,(10):116-117.
陳泓伶(1991—),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專業鋼琴演奏與教學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