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洪超(遼河油田特種油開發公司, 遼寧 盤錦 124010)
降低采油站伴熱系統燃氣量探析
鄒洪超(遼河油田特種油開發公司, 遼寧 盤錦 124010)
由于超稠油工藝流程的特殊性,采油生產現場采用燃氣加熱爐通過伴熱管線對生產流程進行伴熱,伴熱溫度達到80℃以上,才可以使原油正常流動。由于開發方式的轉換(SAGD),許多生產井改為SAGD注汽井,伴熱工藝流程沒有相應調整,造成熱能浪費的現象。
超稠油;伴熱工藝;燃氣量
早期超稠油的生產方式以蒸汽吞吐為主,地面生產流程采用伴熱管線為其加熱。后期大部分油井轉為SAGD方式開發,使大部分生產井轉為注汽井。以采油二區三站為例:該站管轄7個平臺52口油井,由于開發方式的轉換大部分油井轉為SAGD注汽井,目前長開井只有8口。全站共有4臺燃氣爐分為兩個加熱點,給伴熱流程加熱。生產井的數量不斷減少,而其伴熱規模一直未做相應調整。伴熱工藝流程存在著能源浪費的現象。
1.1 無生產井的平臺始終投送伴熱
43#、47#、49#、50#平臺的油井大部分轉為SAGD注汽井,還有一部分為防竄井、長停井、觀察井,目前已經沒有生產井,沒有再投送伴熱的必要(表1)。
1.2 伴熱流程不合理
對距離加熱爐較近的平臺,和偏遠平臺的伴熱回流溫度進行比較,發現回流溫度相差10℃,比較偏遠的49#平臺的回流溫度只有67℃,導熱油偏流現象嚴重。
1.3 外輸泵低效運行,伴熱始終投送
由于三站產液量較低,外輸泵只能在低頻率下運行,泵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在這一年里外輸泵發生兩次維修費用。在外輸溫度較低的情況下,為保證泵正常運行,高架罐、外輸泵必須投送伴熱。
2.1 停止無生產井平臺的伴熱
對沒有生產井的4個平臺(43#、47#、49#、50#)的混輸、計量管線進行掃線后留作備用并停止伴熱。
2.2 優化伴熱流程
油井生產是動態變化的,考慮到無生產井的平臺,將來可能有老井要復產,所以它的伴熱流程不能完全舍棄。具體實施(圖1)。
(1)把站內采暖、43#、47#、50#平臺的伴熱流程從原51#平臺的加熱爐上摘除,改接到60#臺的燃煤爐上。
(2)49#臺屬于邊遠平臺,這個平臺距離二站外輸泵房的距離只有200m,因此這個平臺如果有老井復產時就由二站來負責伴熱。流程改造后,我們對距離加熱爐較遠的52#平臺的伴熱回流溫度進行了對比,回流溫度上升12℃,伴熱效果較好。
2.3 外輸泵停運
三站與八站外輸泵房的直線距離只有400m,三站的液量通過兩站之間的外輸連絡管線由八站來完成外輸。由于三站外輸液量較少,所以不會對八站的外輸造成較大影響。這樣外輸泵和高架罐的伴熱就可以不投送了。
通過以上三項對策的實施后,51#平臺加熱爐所負擔的伴熱分支已全部停運,所以51#平臺的兩臺加熱爐就可以完全取消了。這樣兩套伴熱流程就合并成一套流程了。
通過伴熱工藝流程的優化,其伴熱系統由4臺加熱爐減少到2臺加熱爐就可以滿足生產需要,有效提高了熱能利用率,加熱爐的年燃氣量由27.3萬方下降到14.1萬方,燃氣費用節約了27.9萬元。開發方式轉換后,大部分采油站的伴熱系統存在這種現象,可以借鑒推廣。
表1 油井生產狀況統計表
圖1 改進后的伴熱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