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梨,黃錦萍,梁亮標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小欖醫院康復科,廣東 528415)
旋轉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觀察
王秋梨,黃錦萍,梁亮標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小欖醫院康復科,廣東 528415)
目的:觀察旋轉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效果。方法:206例隨機分為兩組各103例,對照組給予牽引治療,觀察組用旋轉手法治療。結果:總有效率觀察組97.09%、對照組85.4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滿意度觀察組98.06%、對照組85.4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旋轉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較好。
椎動脈型頸椎病;旋轉手法;對照治療觀察
我們用旋轉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CAS)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206例,均為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103例。對照組男43例,女60例;年齡17~78歲,平均(42.78±5.62)歲;病程4個月~3年,平均(1.19±0.42)年。觀察組男44例,女59例;年齡14~68歲,平均(41.34±6.47)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18±0.5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有眩暈癥狀,具備可逆性、陣發性、復發傾向,頭頸在旋轉、屈伸時眩暈;②頸枕部有明顯疼痛感;③伴有記憶力減退,消化道癥狀,心悸,胸痛,肩麻痛,上肢麻痛,頭痛等癥狀;④有頸后肌勞損史;⑤旋頸征呈現為陽性;⑥X線檢查示鉤椎關節增生、椎體增生,椎間孔變小或者椎間隙變窄;⑦彩超檢查示雙側或單側椎動脈供血不足,主要表現為視力模糊、眩暈。
對照組:給予牽引治療。取坐位,利用枕頜吊帶給予牽引,牽引每次30min,牽引重量5000g,每天1次,持續牽引10天。
觀察組:采用旋轉手法治療。取坐位,頸部處于自然放松的狀態,用點法、揉法、按法等手法頸肩放松,時間20min。用一只手將下頜托住,一只手托枕后,順勢對頸部進行屈伸,在保持牽引力的情況下,使頸部前屈、角度為10°,朝一側旋轉,旋轉至最大角度后快速錯動雙手,使旋轉角度適度增大,當出現彈響時表明操作成功。每周治療3次,治療2周。
按《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視物不清、耳鳴、頭痛、頭暈等癥狀消失,持續超過6個月。顯效:癥狀有所改善,持續不超過6個月。有效:癥狀有所減輕。無效: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評估滿意度,評估內容為治療效果、癥狀改善時間、眩暈次數改善情況等,分值0~100分,滿意為90分以上,較滿意為60~89分,不滿意為小于等于59分。
用SPSS15.0統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兩組治療滿意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滿意度比較 例(%)
研究表明,椎動脈型頸椎病大多發生于C1、C2、C5。在C5部位,兩側椎動脈間距為最小值,在C2部位,兩側椎動脈間距為最大值[2-3]。旋轉手法可促使小關節紊亂得以糾正,改變被壓椎動脈、骨贅的相對位置,減輕椎動脈壓迫,緩解癥狀。
采用旋轉手法有利于梳理、松解深部組織,促使局部痙攣癥狀緩解,減少椎動脈刺激[4]。除此之外,旋轉手法還能松解交感神經根袖部位的部分粘連,解除椎動脈痙攣。治療前要采用點法、揉法、按法等手法使頸部、肩部充分放松,肌肉痙攣解除,在牽引狀態下需協助患者進行頸部屈伸活動[5]。要注意旋轉力度不能太大,動作輕柔、準確。
若眩暈癥狀比較嚴重,則可選取仰臥位進行治療。治療過程中若出現視覺障礙、惡心、嘔吐加重等癥狀則需終止治療。
[1] 方書才.旋轉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3):61.
[2] 范斌,馮敬.定點旋轉手法配合中頻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J].四川中醫,2013,31(8):117-119.
[3] 劉再高,古瓊芳,曾振強,等.針刺配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3):38-40.
[4] 張維君.臥位拔伸定點旋轉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55例[J].湖南中醫雜志,2015,31(3):75-76.
[5] 楊文亮,王和鳴.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5,23(11):15-17,23.
R271.917.5
B
1004-2814(2016)10-1009-01
201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