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丹丘 宦梅麗
摘 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完成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分析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為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10.032
Abstrac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f realizing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o complete the transfor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nto modern agriculture is to converse the agriculture 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completel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xisted problems in conversion of agriculture technological production,hoping to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conversion of agriculture 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problems; solutions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人口急劇增加、城市化加速推進和農業自然資源日漸稀缺的形勢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為實現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戰略目標的重要機制和動力。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突破,科技成果層出不窮,據統計,我國每年產出約20 000多項科技成果和5 000多項專利,但實際成果轉化率不到5%[1]。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同樣很低,僅為30%~40%[2],這主要受制于農戶對科技成果的接受程度與大量農業科技成果的可操作性等問題,造成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現狀。
1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
1.1 科研項目可實施性低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將新型科技傳遞到進行實際農業生產的農民的過程,從而達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業產值的目的。高校或科研院所是農業科技成果的主要產出地,然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更偏向于“學院派”,注重學科體系研究,實操性不強,無法與市場經濟與農民的實際需求相契合,形成能被農民廣泛接受認可的農業科技成果。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首先,農業科研選題脫離農戶生產需求和市場需要,農民無法從現有科技成果中獲益,影響科技成果的轉化;其次,我國農業科研項目重復率較高,實質的創新性研究較少,并且根據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科研項目分類,大多數科研成果集中于產中,而產前產后科研成果較少,相對于農業深加工產業的研究更少;最后,農業科研成果對于農民來講,實施起來難度稍大,而科研人員又不愿下地親身實施,因而造成農業科技成果實施難度大。
1.2 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工作效率不高
農業科技推廣隊伍主要分為三類,包含政府、科研單位、農民。首先,從政府方面來講,我國農業推廣部門人員總數少,僅占農民總數的0.053%[3],推廣人員素質也有待提高,存在高層次推廣人員不多、知識儲備不強、創新能力偏弱等問題;二是農業科研單位效率較低,可轉化成果比重相對較少??蒲袉挝粸榱送瓿赡甓热蝿眨赡軙档娃r業科技成果的質量,而更加注重其數量,因而我國現有農業科技成果的重復率還是相對較高,這樣不僅浪費經費開支,而且降低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性發展;三是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偏低,受教育程度較低,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弱,因而阻礙了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進程。
1.3 產-學-研一體化程度低
盡管近年來我國在不斷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的進程,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研機構的“學院派”研究無法滿足實際生產需要,且關注全產業鏈的科研項目較少,無法全面整合產業鏈發展。其次,科研成果的操作應用無法深入農民,一是因為部分科技成果本身的操作程序復雜,二是農民的文化素質整體不高,對應用科技成果的能力較弱。由于接受新科技的機會成本與風險較大,大多數農民選擇規避風險,對新興科技的應用持觀望態度。最后,由于相比其他行業而言,從事農業較為艱苦,雖然學校會在理論與實際應用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培訓,然而實際情況卻不如預期,學生大多只重視理論學習,對科技成果的實際操作與推廣熱情不高。因而造成科技成果轉化難以推進的現狀。
2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
2.1 嚴格把控科研質量,拓寬科研流程
我國現如今科研立項申請條件審核不夠嚴格,盡量從生產應用與市場需求角度把控科研立項申請。具體建議如下:首先,建議將科研立項劃分為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2類,理論研究注重學術性與理論系統性,而應用研究注重實際可操作性;第二,保證必要的科研經費開支,建議按科研項目的預期效果進行經費劃撥;第三,依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果進行大額獎勵,激發各部門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第四,重視科研項目的流程銜接,一個完整的科研項目應包含從立項申請、成果出爐、普及推廣三位一體的過程[4-6];最后,科研團隊的組建考慮納入農業科技推廣人員,讓推廣人員全面參與到科研成果的產出過程中來,一方面更新其知識儲備,另一方面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科研成果,為由研發部門到推廣人員的一級推廣過程節省時間與精力。
2.2 全面提升農業推廣隊伍質量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終點應是農業科技成果的全面推廣,因此,筆者認為全面提升農業退關隊伍素質有助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首先,對于科研單位人員而言,成果數量對其經費多少以及今后的職稱評定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因而科研單位人員在可行質量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其數量,筆者建議從政策上鼓勵科研質量,著重鼓勵能夠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科研成果。同時,科研單位人員應分工明確,且不說嚴格區分實驗人員與農技推廣人員,至少應有一支固定推廣隊伍定期下鄉做農業科技成果宣傳,手把手對農民教學,該推廣隊伍還應與農民建立廣泛聯系,可讓村支書推舉一名由村到科研隊伍的聯絡人,以保證農民的問題有人可依。
其次,對于政府推廣人員,應從源頭開始把關,政府公開招聘時應考慮分工明確,全面招聘辦公人員與技術人員,而并非全部招聘辦公人員,這樣的推廣隊伍缺乏活力與實力,完全不能勝任推廣工作。同時,筆者認為,在條件限制的情況下,政府可實行外聘制,即政府主要負責協調安排技術型農業科技成果推廣人員,該人員可以不是政府正式聘用人員,而選擇某村懂技術的帶頭人做當地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工作,應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應定期對該推廣帶頭人進行培訓,讓其了解最新的科研動態以及科研成果,但筆者認為此項建議實施難度相對較大。
再次,對于農民本身而言,應該積極主動地學習新成果、新經驗,同時政府應加強農村教育,強化其知識智力水平發展,政府應積極幫助農民了解新的農業科學技術及其應用,努力將農民發展成為懂知識、懂技術、懂創新的新型農民。鼓勵農民先鋒者將農業發展成產業,集合當地農民集約發展,在適當時候可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提升其附加值,達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終極目標。
2.3 借鑒國外先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經驗
美國“三位一體”的推廣模式,全面連接教育、科研與推廣,有效促進了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較好地發揮了農業科技資源的效率和效益[8]。法國設計三級服務部門提供農業技術推廣與技術職稱服務[9]。日本實行政府和農協雙軌推廣制共同組織、管理和實施全國農業推廣工作,同樣采取聯系教育、科研、推廣與農民的方法進行科技成果轉化[10]。筆者建議在借鑒美國、法國、日本以及其他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先進國家,努力推進我國產、學、研、推四位一體模式的同時,引入企業以及非政府組織進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
參考文獻:
[1]岳福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問題和對策建議[J].農業科技管理,2011,30(5):55-58.
[2]王樹進,李彩霞.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分析與對策[J].科技與經濟,2005,18(5):27-29.
[3] 吳支行.我國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09(7):13-15.
[4]曹丹丘,宦梅麗,萬梅.傳播要素視角下的中國農業技術推廣策略[J].南方農業,2016,10(6):186-187.
[5]宋睿,譚金芳.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10 (12):156-159.
[6]張敬軍.關于建立農業技術推廣創新體系的研究[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 (5):29-30.
[7]任君,馬惠英.農業技術推廣中的瓶頸問題[J].山西農業科學,2011,39(7):770-771, 774.
[8]魏勤芳.美國農業科技體系及運行機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2,4(2):34-37.
[9]郭建強,高英,馮開文.國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比較與借鑒[J].中國漁業經濟,2010 (3):76-80.
[10]劉欽,孫洪武.國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分析與借鑒[J].廣東農業科學,2011,38(17):22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