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彥儷 趙 韌
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研究
雷彥儷 趙 韌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情況越發普遍,盈余管理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各方重視。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存在諸多問題,給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帶來巨大負面影響。為此立足我國國情,深入研究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是非常必要的。
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一)利用關聯交易進行盈余管理
我國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原國有企業改制而成,其中一部分上市公司是通過由集團公司剝離部分優質資產而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上市的,原企業改造為母公司。這種“剝離”上市導致上市公司不完全具備獨立完整的供應﹑生產﹑銷售系統和直接面向市場獨立經營的能力,對關聯方存在產品銷售﹑原材料供應等方面的依賴性。它與其改制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間必然存在著密切的關聯關系和交易,更易產生關聯交易盈余管理問題。
(二)利用轉嫁費用負擔進行盈余管理
在我國,由于上市公司和母公司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系,很多時候都有費用支付和分攤的問題。本來處理這類問題時,有關各方應本著客觀﹑公正﹑公平的原則,制定合理的費用分攤標準,各自承擔應負擔部分。但是當企業為實現某一目的時,就可能改變費用分攤標準方式,如母公司調低或免去上市公司應交納的管理費,或由母公司承擔上市公司的管理費用及其他費用等方式,將費用從上市公司轉移,從而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利用資金往來進行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以收取資金占用費為條件為關聯公司墊付部分資金,增加上市公司盈余,使關聯公司獲得所需資金。某些上市公司存在兩類被投資公司收取資金占用費情況:一是擁有被投資企業20%以上股權,但該企業已轉由他人承包經營,公司失去控制權,不進行權益法核算的;二是占股權20%以下采用成本法核算企業,在被投資企業出現嚴重虧損,上市公司投資已損失,通過收取資金占用費在賬面上做出利潤。關聯資金往來資金占用費可按照協議利率﹑定額利率和同期銀行利率收取,披露欠完整,投資者難以獲得確切信息。
(四)利用資產和債務重組進行盈余管理
資產和債務重組是企業為了優化資本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完成戰略性轉移等目標進行的資本運營的重要方式。在一些企業中特別是上市公司中,這種報表性重組被廣泛用于粉飾會計報表。當上市公司經營陷入困境,面臨摘牌等風險時,為了不失去上市公司這一寶貴的“殼”資源,上市母公司或政府,往往以資產或債務重組為名,向這些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進行慷慨扶持。這種利益各方參與的重組行為在大多數時候表現為不等價交易和利潤的轉移。
(五)利用會計變更進行盈余管理
會計變更包括會計政策變更和會計估計變更。前者是強制性變更,后者是自主性變更,兩者皆有可能被上市公司用來進行盈余管理。我國上市公司利用變更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變更折舊方法和折舊年限;變更長期股權投資核算方法;變更其他長期資產攤銷時間;變更遞延收益的攤銷方法;變更存貨計價方法;變更壞賬準備計提方法。
(一)報酬契約動機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資本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經營者與資本所有者之間建立了一種委托代理的關系,這種代理關系使股東與企業管理層兩者的目標不一致﹑信息不對稱。股東施加的經營壓力﹑管理層為了在任期內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企業管理層會通過盈余管理手段達到其目的。
(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動機
《公司法》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請發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如“公司必須在最近三年內連續盈余”,“公司預期利潤率可達到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等。另外,股份有限公司在發行股票時也可以獲得較高的差價。故為了取得上市資格,尤其是經營業績不佳公司,更需要通過盈余管理來獲得良好的經營業績,他們往往進行“修正”發股前的歷史數據,調整影響每股收益的所有變量等,許多上市公司便充分利用了這一點來達到上市和提高發行溢價的目的。
(三)配股動機
股份公司上市后便獲得了利用“殼”資源繼續進行股權融資的可能。但是在我國,并不是任何上市公司都能獲得配股的資格,證監會為了保證在證券市場上再融資的上市公司質量,使有限的資源流向績優的上市公司,對配股條件(主要是ROE指標)作了嚴格的規定,而且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這些規定也不斷地進行修正。上市公司為了達到配股資格線,存在著隨配股政策的變化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
(四)避稅動機
在我國,不同地區的稅率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一些上市公司有許多控股子公司,這些子公司分屬于不同地區,由于不同地區的稅負不同,使得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把利潤從稅負高的子公司轉移到稅負低的子公司,從而導致國家稅收流失。
(一)完善報酬契約的報酬結構
改變管理報酬契約的報酬結構,建立以會計信息為基礎的短期激勵與以市場價值信息為基礎的長期激勵相結合的報酬結構。在管理報酬契約中恰當地引用股票價格信號,可驅動經理人員偏好于以提高企業總價值為目的來采取相應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有兩種方式:一是根據股票的回報率作為確定獎金的依據;二是直接以股票或股票認購權作為對經理的激勵。改革上市公司管理人員的持股制度,逐步推廣股票期權計劃。研究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管理人員持股數量與公司的經營績效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1]。因此,改革現有高管人員持股制度,發揮出激勵效果,減少盈余管理的機會。
(二)引入債權人“相機性控制”機制
引入債權人“相機性控制”機制,弱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借款動機。所謂“相機性控制”是指當企業償債能力不足時,在破產機制的作用下,股東作為所有者所擁有的企業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便轉移到債權人手中。企業的商貿核算和貸款都是由銀行進行的,銀行對企業資產負債信息的掌握比股東更多﹑更準確。把債權人的“相機性控制”機制引入企業的治理結構,不但有利于提高那些ST或虧損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的效率,并且有助于控制這些公司盈余管理的銀行借款動機的生成和強度。
(三)完善股票發行制度,弱化企業盈余管理的IPO、配股動機
當前,股票發行制度正處于由核準制向進一步市場化方向改革時期,其中仍存在導致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誘因。例如,對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近三年連續盈余的一些硬性規定;再例如配股條件中規定的凈資產收益率指標等。因此,應繼續推進股票發行制度的市場化與科學化,推行主承銷商保舉制度,在滿足充分披露的要求的條件下,均可以公開發行股票;將配股條件由單變量固定控制改為多變量動態控制。
(四)完善會計準則等會計規范
完善會計準則體系,針對經濟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為了減少企業在會計選擇上的隨意性,應盡快制定和出臺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具體會計準則,力爭在其較短的時間內形成完善的會計準則體系,避免會計處理中的真空地帶,形成比較完備的會計準則體系,把財務與會計真正結合起來,真正跨越行業界限,把會計準則深入各項具體業務中去。同時提高會計準則的質量。建立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對于抑制盈余管理有著重大意義。
(作者單位為浙江省龍泉市人民檢察院)
[1] 魏剛.高級管理層激勵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J].經濟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