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耀 劉紅君 馬 驍 何曉婷
涼山彝區城鎮化進程中公共服務供需矛盾分析
熊 耀 劉紅君 馬 驍 何曉婷
涼山彝族地區城鎮化過程中,配套公共服務未充分考慮到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公共服務理念落后、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定位模糊、公共服務產品供需不匹配、供給方式單一,阻礙了城鎮化的有效推進。由于這些問題在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區域既具普遍性又具涼山彝族地區獨特的典型性,極具研究價值。本課題通過對教育、醫療、就業指導和扶貧四個方面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的研究,分析供需矛盾并形成對策建議。
公共服務 供需 對策建議
公共服務需求并非個體對公共服務需求的簡單加總,是個人非理性和集體理性之間相互協商和整合的過程,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難免出現供需之間的不對稱。分析涼山彝族地區城鎮化進程中公共服務供給現狀﹑需求現狀,分析問題并發現在教育﹑醫療﹑就業服務和扶貧這四個層面不同程度的存在供需摩擦或者供需矛盾。
(一)教育:多樣化教育訴求與現實水平的不均衡
1.傳統觀念影響下男女就學比例失衡。不論是出于促進每個人發展的目的,還是為了促進教育公平,男女生一旦到了適學年齡都應該進入學校接受教育。但是,涼山彝族地區家庭特別是彝族家庭,受“男尊女卑”傳統觀念的束縛較重,不僅限制了子女接受教育的權利,同時造成該地區男女生入學比例嚴重失衡。
2.遷移就學,教育資源不均衡,家庭學校教育對接錯位。在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居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有一定的提高,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更好地接受教育,父母隨子女就學而遷移或是子女獨自進縣市求學。這種背景之下出現了鄉村學生少﹑教學資源浪費,縣市區學生多﹑教學資源緊張學校承載能力受限的尷尬情況。同時,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其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不足,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在飲食﹑生活作息方面的不良習慣對健康產生較大的威脅。
3.學校教學忽略地方特殊性。涼山彝族地區是彝族聚居區,彝族人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這就使得當地的教育不能完全按照漢區的教學模式,而應當適量考慮地方的特殊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時常忽略這種特殊性。比如,彝族兒童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語言思維習慣,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適當考慮;針對彝族家庭重視學習生產技能的實情,在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教授課本內容,還需要適當引進職教因素。
4.職業教育動力不足。地方發展需要通過職業技術教育培養一大批具有實際生產技能的勞動者,但是由于彝族家庭重男輕女的思想嚴重,使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嚴重不足。比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招生標準是具備初中學歷,基礎教育階段適學兒童特別是適學女童的入學率較低,職業學校招生率不高,致使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動力不足。
(二)醫療:現代化醫療保障與彝區社會現狀的矛盾
1.現代醫療推進施力點不均衡。針對彝族地區就醫觀念落后的問題以及考慮到宗教信仰的影響,目前對現代醫療觀念的推廣以及新農合等相關政策的普及非常薄弱,醫療知識的宣傳和普及讓群眾了解到日常所遇到的疾病產生原因﹑傳播方式和解決辦法比加大資金的投入更加重要。鄉鎮衛生院是面對基層群眾最多的機構,鄉鎮衛生院人員普遍學歷低﹑職稱低﹑設備設施不齊全,對于群眾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沒有適用且先進的醫療設備,就醫需求與醫療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1]
2.城鎮化過程中新農合政策效果不顯著。彝族地區在城鎮化進程中,群眾對于政策的了解和運用都十分被動。繁瑣的手續﹑辦理時間的限制以及戶籍制度的困擾,使得新農合這項民生工程在彝區推行顯得內推力不足。針對生活在城鎮中的靈活就業人員﹑下崗人員﹑進城務工人員這些人群的醫療問題往往得不到妥善解決。大病重病仍然是彝族群眾在面對醫療問題時難以逾越的障礙。
3.傳統﹑民間及現代的多元醫療體系的矛盾。隨著城鎮化的深入,畢摩﹑蘇尼試圖在新的宗教領域扎根,融入城市人的日常生活,但宗教信仰本身的神圣與城鎮化背景下宗教生活的日趨世俗化之間難免存在尷尬的境地,使得這些離開故鄉的畢摩﹑蘇尼只能徘徊在城市的邊緣。[2]民間醫療體系是諾蘇人在長期的生活經驗中積累下來的知識,從而造就了一部分以此謀生的鄉村赤腳醫生,但在城鎮化的背景下,由于缺乏專業的醫學知識和執業執照,使得這一群體在城市中難以生存。傳統﹑民間及現代的多元醫療體系在城鎮化過程中相互碰撞,由此引發的矛盾沖突也不容小覷,如何化解這一矛盾,解決好彝族地區醫療問題迫在眉睫。
(三)就業指導:信息缺失與內容滯后的就業指導
1.就業創業信息供給不及時問題突出。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涼山地區在精準扶貧﹑西部大開發的大背景下,享受政策帶來的紅利,民族地區的人民對就業創業的熱情不斷高漲,但是由于受地域﹑經濟發展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當地民眾對創業就業信息的獲取能力較低,這就需要政府完善公共服務的功能,為民眾提供幫助。目前,涼山彝族地區民眾對創業﹑就業信息的需求量很大,但就業信息提供主體少,信息來源渠道單一。而政府提供的創業就業信息往往是有限的,難以滿足民眾的需求。
2.需求與供給不對等。民眾的需求與政府所提供的服務不相符,這不僅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而且不能解決民眾對創業就業服務方面的需求。有時,由于受到政策影響或者受某政府領導的影響會做出不切實際的決策,政府官員為了政績往往會選擇做一些“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然而民眾的受益較少。目前政府作為中介搭建平臺促進地區勞動力培訓的模式廣受推崇,這一模式的優勢在于:培訓項目具有針對性,就業轉移相對較容易;同時這個過程減少政府和個人雙方的沉沒成本,使得就業指導和就業轉移呈現有序化,然而這一模式在涼山彝區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矛盾。
3.就業服務均等化程度不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政府必須堅守的原則之一,其程度的高低也關系著社會的穩定與社會的發展。涼山彝族地區就業服務均等化問題尤為突出,主要體現在政府供給內容﹑供給方式﹑供給服務對象等方面。政府在提供就業服務時應該考慮的是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但是有時存在政府官員受個人私利的誘導而做出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滿足極少數人的需求。在供給方式方面,由于人們的受教育程度差異很可能導致人們獲取就業信息的能力不同,某些人群難以獲得政府提供的就業服務。
(四)扶貧:脫貧力量倒置與能力重建缺失
1.政策在前需求在后﹑需求與現實成本的矛盾。扶貧政策﹑項目內容先于扶貧需求,在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呈現一定的摩擦現象,這一矛盾的結果是政策受眾對政策理解不夠﹑接受速度緩慢﹑項目推進難﹑執行難較快看到成效。扶貧搬遷政策覆蓋地區多屬交通不便,重建交通系統不僅成本過高,且會對沿線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擾亂地區生態系統;政策覆蓋區部分屬生態脆弱﹑限制開發或者禁止開發的地區,日常生產或以對生態造成了破壞。在理性思考代際公平與不愿搬遷的感性情緒之間,扶貧移民搬遷政策是戰略意義下的理性選擇。
2.外動力與內動力的力量倒置。扶貧成為當下最熱話題和行動時,涼山彝區的扶貧行動更加呈現一種外部動力與內生動力倒置的狀態。各級政府對于涼山彝區脫貧﹑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務的熱情極大,這種政策推動下的扶貧工程并未觸動大山深處農民自發行動的動力。雙方力量的倒置也使得政策執行遇到多種障礙,不理解和不執行﹑敷衍參與各級政府組織的各類技能培訓。
3.數字扶貧與能力扶貧的矛盾。精準扶貧工程下的扶貧節奏加快,時間緊迫與任務繁重雙重壓力顯現。數字扶貧能給予政府﹑公眾相應的心理安慰,但始終難以實現徹底脫貧,能力扶貧顯得重要和關鍵。阿瑪蒂亞森認為“權利剝奪﹑能力缺失是導致貧富差距拉大的真正原因”,能力平等不是以每個人平等的擁有能力為目的,而是以實現個人有理由珍視的生活為目的。數字扶貧在解決現實問題,潛在的也在產生新問題。與能力培養相錯位的扶貧模式容易倒置過程與結果在未來的重要性。
(一)教育:擺脫傳統思維束縛與發展職業教育
1.完善彝區教學內容,提高學校入學率。由于涼山屬于彝族聚居區,受彝族文化影響較大。當地政府在發展現代教育的同時,需要適當加入符合彝族學生要求的教學內容,推行諸如“雙語教學”﹑“彝漢分班”等教學模式。同時,當地政府需要加大宣傳及整治力度,破除“男尊女卑”等傳統思維影響,促使適齡學生能夠順利入學,提高學校入學率。
2.推進學校“規模化”,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受涼山地區特殊地理環境影響,當地教育網點分散,對涼山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影響較大。當地政府需要繼續加大財政投入以及“撤點并校”步伐,對各類學校實施整合,實現學校“規模化”。出于彝族家庭及地方發展需要,政府需要繼續加快推進地方職業教育發展,積極培育各類職業技術學校。政府應該充當學校和用人單位的“中間人”,促使學校建立良好的培訓機制,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二)醫療:基礎設施建設與新農合政策的再完善
1.提升縣﹑鄉一級醫療服務水平,加強基礎醫療設施建設。居民就近享受到滿意的醫療服務,對于城鎮化進程中居民醫療問題的解決至關重要。提升縣﹑鄉一級醫療服務水平,關鍵在于提升醫護人員的學歷素質,加強進修學習,引進先進的醫療技術,解決常見病﹑能治大病﹑重病。加強基礎醫療設施建設,關鍵在于加大財政投資力度,硬件設施準備到位,醫護人員才有用武之地,切實解決困擾群眾的醫療問題。
2.深入推進新農合政策,破除政策實施環節壁壘。彝族地區相對偏遠落后,新農合政策宣傳落實不到位,導致部分居民不能享受到好的政策。加強基層宣傳力度,普及政策的具體內容,公務人員應當參加相應的政策宣傳普及培訓,深入理解政策,解答群眾疑惑;在使用﹑報銷程序上盡量簡化,減少彝區居民惠民政策的不適感。針對地區特殊性﹑完善簡化政策使用程序,推進政策造福地區人民的進程。
(三)就業指導:就業信息提供與平臺搭建的時效性
1.提高政府提供就業信息的及時性與全面性。由于涼山地區地處西南邊陲,交通不便﹑信息不暢通﹑人們獲取信息的能力相對較低,種種原因導致了涼山地區的就業者在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和速度上遠遠落后于發達地區,為提升該地區的就業率和就業滿意度政府在提供就業信息時要加快就業信息傳達的及時性,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搭建好傳達就業信息的有效平臺。求業者是多樣的,他們對就業信息的需求也是多樣的,因此政府在提供就業信息服務時要提供更全面的就業信息,滿足更多的求業者的需求。
2.搭建行之有效的就業培訓平臺。就業培訓是提高從業者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涼山地區從業者整體的就業能力不高,就業培訓平臺的搭建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政府通過財政﹑行政﹑法律等手段可以搭建有效的就業培訓平臺,可通過政府直接提供﹑與第三方合作或購買服務等方式進行。提升涼山地區就業者的工作能力是解決就業難的根本,而搭建就業平臺是政府就解決就業難題的重要任務,提供優質的就業培訓是政府應負的職責。
(四)扶貧:深化脫貧意識與優化產業布局
1.提升個體自主能動性﹑深化地區居民脫貧意識。涼山彝區居民在參與扶貧脫貧過程中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態,與其行動意識具有密切的關系。涼山彝區實現脫貧最終需要依靠彝區人民自身的反貧力量,扶貧過程中給予基礎幫扶的物質資助,更重要的需輔助以反貧困意識﹑培養個體發揮能力的教育手段。勞務輸出和緊抓教育是針對不同階段群體的社會教育的不同方式,作用同等重要。加強職業教育體系的科學化﹑實用性,培養其競爭意識,強化個人及對家庭規劃意識和能力,實現扶貧與扶智共進的目標。
2.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優化產業布局帶動脫貧進程。涼山彝族地區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且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產業建設,形成符合地區發展特色的產業鏈。優化旅游資源建立涼山彝族生態旅游區,既可傳播本地彝族文化又可供給就業崗位實現勞動力就地轉移﹑帶動脫貧進程。
在彝區教育方面,需要大力完善彝區教學內容并提高適齡學生入學率;從基礎教育開始,緊抓地區教育以促進地區整體素質的提升;在彝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轉移就業勞動力的人力資本,實現勞動力有效轉移。以接受教育為提前,政府需要完善就業信息提供機制,滿足及時性和全面性的要求,有效搭建就業培訓平臺,政府與市場默契配合扎實推進就業培訓項目有序開展。不斷加強基層組織醫療設施的投入﹑醫療人員技能專業的培訓,針對地區特殊性﹑完善新農合政策宣傳渠道﹑簡化政策使用程序,推進政策造福地區人民的進程。扶貧攻堅是實現脫貧﹑達成建設社會主義新型城鎮化的過程,更是刺激貧困區域人民脫貧意識覺醒﹑內生動力不斷強大的過程。培訓就業技能是一方面,還需提供生活規劃﹑職業規劃等方面的教育項目;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打造彝區獨有的產業鏈和旅游項目,就地城鎮化﹑就地就業并實現脫貧。
(作者單位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1] 四川省涼山州部分鄉鎮衛生院基本情況影響農民就診情況的調查[J].生物技術世界.
[2] 曲比阿果.當代涼山城鎮彝族畢摩﹑蘇尼現狀調查——以美姑﹑喜德縣城為例[J].宗教學研究,2015(2).
[3] 王坤.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5(02).
[4] 胡瑩.西部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現狀[J].政治研究,2015.
[5] 雷振揚.我國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6).
[6] 姚萬祿.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政府公共服務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對科學經會,2008(2).
[7] 賈博.對公共服務主體角色的理論分析[J].理論導刊,2014.
[8] 李曉梅.中國城鎮化模式研究綜述[J].西北人口,2012(02).
[9] 陶際恒,趙青蘭.涼山彝族自治州農民貧困問題的原因探析[J].科協論壇(下),2007(08).
[10] 楊軍.少數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研究[J].行政論壇,2013.
[11] 張序.中國民族地區公共服務能力建設[M].民族出版社,2011.
[12] 楊宜勇,郜凱英.關于推進民族地區城鎮化的幾點思考[J].中國經貿導刊,2014(2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