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迪
關于高等教育保險專業技能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文獻綜述
譚 迪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提出,要“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本文對國內對于高等學校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研究做了梳理歸納,做了關于高等教育保險專業技能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文獻綜述。
高等教育 保險專業 人才培養 文獻綜述
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及保險行業協會對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建設工作相當重視。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多次強調,要下大力氣抓好保險業人才﹑技術﹑數據﹑管理等基礎性工作,打造適應現代保險服務業要求的人才隊伍,推進保險業健康可持續發展。2016年8月31日,保監會發布了《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全面實施人才興業戰略,堅持以人為本,建立適應行業發展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營銷人才和監管人才隊伍。
2013年7月13日~ 15日,第十屆中國保險精英圓桌大會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召開,大會匯集了8000名來自兩岸各地的保險精英。2014年5月28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在北京宣布,正式啟動中國保險行業核心人才“千人計劃”。這個“千人計劃”主要是針對保險行業人才素質參差不齊﹑產品創新能力不足﹑職業吸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不大等一直制約保險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困難和問題,意在培養一批有創新力的優秀的保險從業隊伍,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險業人才儲備隊伍,來支持保險業的健康發展和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保險業保費規模也高速增長。2015年保費收入達2.43萬億元,同比增長20%。我國保險業對人才的需求也進入了旺盛期,但是保險業人才的供求矛盾卻尤為突出,特別是缺乏一支高素質的保險營銷人才隊伍。而作為保險專業人才的輸送主體,高等教育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著專業技能不強,應用型復合人才嚴重缺乏等問題,因此研究高校對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對國內對于高等學校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研究做了梳理﹑歸納。通過對國內同類研究文獻的整理分析,現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高等院校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與目標﹑高等院校保險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高等院校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的策略等四個方面。
有將近一半的文獻提到了高等院校在保險專業人才培養上的重要貢獻,及保險專業人才對保險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如鄧勇(2012)﹑葉安照(2010)認為人才是保險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部分學者站在保險學科的屬性角度,提出由于保險學屬于應用經濟學學科,因此在專業建設和人才的培養上應該針對保險學專業的獨特性,樹立明確的綜合型培養目標。其中,李俊鵬(2012)﹑唐樹伶,張冬云(2007)﹑梁紅娟(2011)提到了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綜合性,認為隨著行業的發展,保險專業人才應具備心理素質﹑業務素質﹑品德修養和社交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
還有部分學者將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具體化﹑清晰化,如雷冬嫦,周云(2009)﹑肖翠仙(2011)﹑楊玲(2012)提出要樹立立體化的教育目標,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培養應用型保險專業人才。趙國際(2013)則指出應培養創新性保險專業人才,將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更加豐富。董正春(2011)﹑還提出了培養技能型金融保險專業人才的說法。
總之,學者們在高等院校應著重培養保險專業人才的實踐創新能力上達成共識。
有些學者認為目前中國高等院校對保險專業人才的輸送與保險市場的具體需求嚴重不匹配,保險市場上的人才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甚至出現“保險業界人才難求,保險學生工作難找”的尷尬局面,如邸煥雙,王玉英,姜英偉(2011)﹑馮文麗,趙凱(2009)。
具體來說,這些問題表現在課程內容設置重復滯后﹑教學方法傳統單一,重理論輕實踐﹑師質力量薄弱,專業教師大多缺乏實踐經驗﹑保險專業實訓基地建設落后﹑國民保險意識淡薄﹑保險行業形象不佳等方面,如葉曉凌,黃衛華(2004)﹑
林秀清,鄒茵,林小強(2010)﹑梁紅娟(2011)。其中, 邸煥雙,王玉英,姜英偉(2011)從獨立學院的角度談到了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同質化現象。
學者們都從實際出發,為高等院校保險專業的建設及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一些策略,認為要改變目前的兩難局面,就應該創新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這些策略主要包括:課程設置應該與行業實踐緊密結合(王軍,2012);建設保險專業實訓基地,加強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周翊,2013);培養“雙師型”教師付鋼,(劉應元,2014﹑李旭東﹑何志華,2008)等。
還有些學者創新性地在教學方法和課堂效果上進行了分析,如余洋(2010)提出保險專業可以模擬實驗教學,常偉(2014)則認為在保險專業課堂上應該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學和情景結合方法,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此外,楊興華(2008)﹑孫超(2009)還將獨立學院與一本﹑二本院校區分開來,認為獨立院校應實習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戰略。
省內外學者對高等院校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理論成果頗豐。絕大部分都是定性分析,主要基于保險行業發展的客觀環境,從高等院校的整體角度研究其在保險專業人才輸送方面的努力。而結合地域差異,對于當地獨立學院保險專業的建設以及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關注較少。尤其是結合大學生自身的職業規劃來探索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是少之又少。
(作者單位為武漢學院會計及金融學院)
[1] 李加明.保險人才培養:中國大學保險專業教育的定位與定軌[J].時代金融,2011(1).
[2] 葉安照.高校保險本科專業立體教育教學系統研究[J].保險研究,2010(6).[3] 胡運良.基于職業教育的保險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保險研究,2009(2).
[4] 劉應元,袁毅陽.轉變觀念,重新定位,特色培養——關于保險專業建設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2(10).
[5] 王軍.財經類高校交互式保險教育培養模式開展的思考[J].現代企業教育,2012(11).
[6] 董銀霞.加大保險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促進課程優化設置[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9).
[7] 常偉.基于職業本位的保險專業群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研究,2014(1).
[8] 陳麗君.金融保險專業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幾點思考[J].金融天地,2012(2).
[9] 林秀清,鄒茵,林小強.高職金融保險專業學生的能力培養問題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2).
[10] 梁紅娟.淺談金融保險專業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培養[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9).
譚迪(1988—),女,湖北洪湖人,碩士,武漢學院會計及金融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保險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