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 彭奇偉

跳出生態抓好生態,把“綠色+”理念貫穿到大扶貧、大數據、大旅游等各個方面,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到實踐發展之邏輯必然。
綠色,是貴州奮進的底色,也是貴州發展的潛力所在。立足生態優勢,貴州不斷厚植綠色發展基礎,不但亮出了綠色的新底板,更牢牢端穩了生態的“金飯碗”,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
以“綠色+”為引領構筑生態屏障
當代貴州:2012年國發2號文件中提出,貴州的戰略定位之一是構筑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請問貴州作為生態安全屏障的地位和意義是什么?
吳大華:從地理地位上看,貴州域內河流處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上游地帶,由于特殊的低緯度、高海拔、喀斯特等地理條件,域內多為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對長江上游生態保護具有重要的位置作用;從戰略地位上看,貴州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對黨中央、國務院謀劃的長江經濟帶的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功能性戰略地位;從經濟地位上看,貴州作為長江經濟帶上的西部欠發達欠開發省份,在推動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中具有重要的發展性經濟地位。
貴州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對實施山地丘陵地區坡耕地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和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對長江流域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加強流域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升長江經濟帶整體性功能,建設綠色生態廊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對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生態與經濟融合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當代貴州:貴州根植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些年來取得哪些成效?
吳大華:2015年,貴州城市環境空氣綜合污染指數由2010年的1.795下降至1.127,劣于二級標準的城市由5個下降為零;全省88個縣(市、區、特區)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99.55%,貴陽市在31個省會城市中排名前茅。
2015年,貴州省河流水質達標率83.5%,比2010年提高11.7個百分點。八大水系中,5個水系達標率為100%,9個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2015年,貴州環境綜合質量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
此外,2015年開始實施的“綠色貴州”三年行動計劃的成績斐然,營造林712.29萬畝,宜林荒山造林綠化276.1萬畝,完成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造林104.93萬畝。
當代貴州:貴州立足生態優勢,做大做強生態“長板”。現在,怎樣跳出生態抓好生態,把“綠色+”的理念貫穿到大扶貧、大數據、大旅游等各個方面?
吳大華: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提出,跳出生態抓好生態,把“綠色+”的理念貫穿到大扶貧、大數據、大旅游等各個方面,這是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到貴州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具體的領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到實踐發展之邏輯必然。
生態好與大扶貧之間是良性互動與協調發展的關系。許多地方生態資源沒有很好的開發與利用,出現捧著生態好的“金飯碗”討飯吃的情況。這些地方可以結合當地的資源稟賦實際,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和生態旅游等,實現生態美人民富的雙贏。
生態與大數據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生態發展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大數據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的一部分。若說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大數據則可以將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以數據的形式具體化,綠水青山的數據化可以更好地根據數據進行適合的開發與保護,同時使大數據本身得到新的發展。
生態與旅游緊密相連,生態環境好是開展自然風光游的必然前提。貴州的生態環境好使貴州具有開展自然風光游的自然稟賦基礎,關鍵是如何利用好這些自然資源。
以生態補償立法為先行 發展綠色經濟
當代貴州: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貴州在法律法規體系、生態資產核算以及生態監督體系建設上還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吳大華:在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上,要厲行法治,堅持生態建設立法先行,健全生態文明地方性法規、規章體系。繼續全面清理現行法規、規章中與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相適應的內容,加強法規、規章間的銜接。研究制定節能評估審查、生態補償、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規、規章。
在生態資產核算建設上,鑒于目前生態資產核算仍處于研究階段,不宜一概而論。僅就其中的自然生態資產而言,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快推進對能源、礦產資源、水、大氣、森林、濕地和水土流失、土壤環境、地質環境、溫室氣體等的統計監測核算能力建設。
在生態監督體系建設上,強化黨委特別是紀檢監督、政府行政監督、人大政協監督、統計審計監督、司法監督以及社會監督。持續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加強明察暗訪,加大督查力度。加強行政監察,對各類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實行“零容忍”,加大查處力度,嚴厲懲處違法違規行為。加大輿論監督力度,曝光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環保失職瀆職行為,健全公眾參與、環境舉報、聽證等制度。
當代貴州: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貴州已經取得了一些進步,比如環保法庭的設立、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在體制機制的建設中,貴州還應該做哪些工作?
吳大華: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的建設中,要深化改革,堅持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的導向,完善綠色發展市場規則,改革綠色發展管控機制,構建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等,推動貴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加快建立權威統一的環境行政執法體制,完善環保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聯動機制。要按照差異化評價考核的要求,制定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用好考核評價成果,引導各級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
以綠色金融為突破 厚植綠色文化
當代貴州:前不久,貴州獲批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以及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對此,貴州在發展綠色經濟上有什么新的機遇?
吳大華:貴州建設兩大試驗區,必將為發展綠色經濟創造和提供新的機遇。
首先,試驗區將會進一步優化綠色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到2020年,試驗區通過創新基本建立以服務開放型經濟為目標的投資管理、貿易監管、金融創新、政府服務等制度。
其次,試驗區建設將會為綠色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顿F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中提到了一系列試驗區建設的支持政策,例如國家綠色制造的重大項目優先考慮向試驗區布局,重大專項資金安排向試驗區傾斜,還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切實加強對試驗區發展的指導和支持,幫助解決突出困難和問題。
當代貴州:貴州如何借助這機遇推動綠色發展?
吳大華:貴州應該順勢而為,在加強試驗區建設過程中推進綠色經濟發展。
一是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推動試驗區如建材建筑業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及石材等優勢產業,加快推進新型建筑建材產業示范基地和集聚區建設。
二是加快綠色數據中心建設。建設“云上貴州”系統平臺,促進數據集聚共享。推動大數據與各行業融合,形成更多云應用及信息技術服務,帶動關聯業態發展。
三是加快推進金融開放創新。鼓勵社會資本在試驗區依法發起設立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促進金融和互聯網深度融合。探索綠色債券等新型金融工具的應用,支持貴安新區探索開展綠色金融改革。
(責任編輯/王遠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