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仆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建國初期女性權益保障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發展
秦 仆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以保障人民群眾的現代權益,長期以來不受主流政治生活注重的女性群體的基本權益也得到了肯定和保障,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實踐和發展。
女性問題;權益保障;人學理論
在漫長的傳統社會中,女性作為弱勢群體,其現代基本權益在等級制社會中難以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新中國成立后,國家致力于現代國家的構建,而社會主體間身份的不平等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主要障礙之一。因此,黨和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以保障人民群眾的現代權益,長期以來不受主流政治生活注重的女性群體的基本權益也得到了肯定和保障,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進行了有效的實踐和發展。
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地位的確立,一方面整個社會在其堅強領導下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積累社會財富,為全面社會發展的到來創造堅強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執政黨利用行政、法律手段破除不利于整個人類解放的陋習,保障了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在社會上廣泛的形成了對女性基本權益的尊重和保護,將哲學層面的精神導向植根于現實世界,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在新中國的土壤上不斷強化,其新發展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馬克思人學理論的邏輯起點是“現實的個人”,關注的視野是凝結著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現實與歷史普遍關系的現實的個人,破除了把人的生存抽象為一種純粹的精神實體,或視為簡單還原的態度,很大程度上蔑視人類生存的神圣性和能動性。將“每個人”放置在現實和歷史活動中,考察人與外在自然、社會,人與內在精神的實踐活動本身,揭示人的生存狀態和條件的全面而豐富的內涵。此外,馬克思人學理論發展主體的全面還體現在:人的全面發展不是某一部分人的全面發展,而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體現的是對整個人類生存狀態和精神層面的世界性、普遍性關懷。建國初期對女性基本權益的維護,在肯定女性階級整體對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巨大的推動作用的基礎上形成的,為馬克思人學理論主體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堅實的現實依據。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的“人”以一種更加全面的方式,即每個人是凝結了生存所必須的物質條件和回歸人的實踐本質的精神條件的集合體,人類全部力量的全面發展將成其為目的的本身,馬克思主義對未來社會的展望中認為,“未來社會將是一個把每一個人都有完全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根本原則的最高級社會形態”。中國傳統政治生活中弱勢的女性群體被囊括進新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其基本權益的保障,使得支撐國家發展的群眾力量增強。
人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而自由的發展,且能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的興趣愛好交替地從事各種活動,體現著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內容的全面性,人的生存也離不開體力和智力的支撐。人的體力和智力作為人內在的能力,只有轉變為具有活動能力的外在力量,才能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出物質和精神的實體。但人的物質活動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要在人的物質實踐活動過程中實現,女性群體在中國傳統封建禮教的束縛中失去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個體的活動范圍僅限于“三從”限定的禮義規范內,其體力勞動能力發展的需求難以在離開了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豐富和完善。“女子無才是德”的禮儀教育觀延續了對女性的奴役性愚民行為,女性缺乏追求自我理想價值的目標,其精神活動和思維意識異常貧瘠。女性群體發展狀態的片面性和滯后性恰恰體現在,她們無法從自我的感官意識出發,展現自身的各項能力,體現并受到他者對單個體在社會歷史發展長河中的價值的認可。建國初期對女性基本權益的保障,既是這種認可的肯定,更為重要的是刺激了女性群體展現自我能力的需求,女性階級的物質活動能力和精神活動能力在這種需求的享受和滿足中不斷發展,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內容的充分發展。
馬克思根據社會關系的歷史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內在聯系,并結合共產主義社會人的發展的社會理想,將人的發展過程概括為三個基本的歷史階段:對人的依賴階段、對物的依賴階段及個人全面發展的自由自在階段。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在本質上的全面發展表現為發展主體的實質性回歸,將“人”定性為現實的人,馬克思認為舊式的分工造成了人的自我異化和片面發展,使得現實的人在歷史的現階段無法以自由自在的狀態存在。要終結這種畸形的發展狀態必須首先將“人”放置于社會生活的動態網絡之中,豐富和完善伴隨人的無知和精神需求變化的社會關系,馬克思提出了解決該問題的關鍵,“分工不僅是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由各種不同的人來分擔這種情況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要使這三個因素彼此不發生矛盾,只有消滅分工”。
傳統社會生活之外的女性活動拘泥于男性主導的世界背后,獨立人格和意識的缺失,使得女性群體在其生活軌跡中較多的表現出依賴性和隨他性,而不是因個人的需要和利己主義來活動,體現出的個人社會網絡無法體現個體的諸多現實需求,馬克思所言的自由王國中人的自由自在狀態的需求也無法得到實現。新中國成立后,從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營造出女性平等而獨立的新人格,個體女性的社會活動得到政治主導團體的認可和保障,“小腳女人”的狹隘性受到顛覆,個人的需要越來越豐富,滿足需要的活動方式和社會關系也隨之越來越豐富和完善,人的全面發展的也越來越得以實現。
馬克思人學理論是豐富的,他立足于“現實的人”來思考問題,從生存實踐性的高度實現對傳統人學的超越,在關懷人類的生存狀況、精神困惑、價值選擇的同時,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將人的全面發展過程建構成具有時代性和階段性的變動范疇。沿襲幾千年之久的女性社會角色的缺失,在建國初期執政黨的各項政策方針中予以基本權益的保障,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土壤上,將女性群體吸納入全人類全面發展的歷史運動中,人類的自主能動作用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秦仆,女,漢,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方向。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