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東歐地緣政治新態勢

2016-11-26 08:56:15
現代國際關系 2016年6期
關鍵詞:國家

張 健

中東歐地緣政治新態勢

張 健

中東歐長期以來一直是大國爭奪勢力范圍和影響力的逐鹿場,近年來更是地緣政治熱點,呈現美、俄、歐、中東歐四方激烈博弈的新態勢。美國借勢“重返歐洲”,欲將中東歐作為遏制俄羅斯、控制歐盟、牽制歐俄關系發展的地緣政治工具。俄羅斯“恩威并施”,力圖防止形成反俄“統一戰線”,維持中東歐在俄與西方特別是北約之間的緩沖區地位,同時捍衛傳統影響力。歐盟地位弱化,對中東歐控制力減弱,對外力介入特別是俄“滲透”的焦慮感增強,竭力抗衡,以確保在中東歐的主導地位。中東歐雖仍是歐、美、俄地緣政治博弈戰場,但也日益成為主動的地緣政治玩家,特別是一改以往“一邊倒”的做法,對外政策趨向多元務實,自主性增強。由于多重因素,未來很長時間內,中東歐地緣政治四方激烈博弈態勢難改,且有階段性惡化的可能,但不大可能失控。

中東歐 地緣政治 歐盟 美國 俄羅斯

[作者介紹] 張健,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所長、研究員,主要從事歐洲一體化及歐盟外交研究。

中東歐地處東、西方中間地帶,長期以來一直是大國爭奪勢力范圍和影響力的逐鹿場,自主性有限。冷戰后,中東歐整體性加(歐)盟入(北)約,致力于政治和經濟轉型,發展較為平穩,較少成為國際關注焦點。但近年來,隨著歐亞大陸地緣政治變化特別是烏克蘭危機的爆發,大國博弈再趨激烈,中東歐作為前沿及中間地帶,因為其歷史、地理及轉型期的種種獨特性,成為歐、美、俄諸大國重點利用、分化或爭取的對象;就中東歐自身而言,雖再度成為大國逐鹿場,但自主性增強,欲左右逢源,爭取主動,避免再次淪為棋子。歐、美、俄及中東歐四方地緣政治博弈呈現新態勢。

一、美國借勢“重返”

美國對中東歐政策是其歐洲政策及歐亞地緣戰略的一環,談論美對中東歐政策,實際上須從其對歐及歐亞地緣戰略入手。冷戰時期,東西方涇渭分明,西歐是美國對抗蘇聯的最重要盟友,美通過安全保證,很大程度上控制著西歐國家的對外政策。出于對抗蘇聯的目的,美國支持西歐國家經濟聯合和一體化,以所謂西歐的民主、繁榮增加對處于蘇聯控制下的中東歐國家的吸引力,瓦解蘇東集團。冷戰結束后,美大力幫助中東歐國家加盟入約,鞏固中東歐地區的民主化進程。20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初,絕大多數中東歐國家完成了加盟入約進程,美國由此階段性達成對歐亞地緣戰略目標。

首先,美國通過支持中東歐的“西化”訴求,收獲其信任和忠誠,在歐盟及北約內部培植了一個親美集團。中東歐的力量或許弱小,但關鍵時刻也能為美國提供必要的道義和政治上的掩護。2003年初伊拉克戰爭前夕,以德法為代表的西歐國家強烈反對布什政府開戰,但中東歐國家卻集體發聲力挺。其次,美國支持歐洲一體化有其限度,*Geir Lundestad, “Empire by Integrat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1945-1997”,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reviews/capsule-review/1998-09-01/empire-integration-united-states-and-european-integration-1945. (上網時間:2016年6月2日)它希望歐盟充當其推進全球戰略目標過程中有用的小伙伴,但并不樂見其成為全球性角色,變為美平衡力量和競爭者,而“聽話”的中東歐有助于美國防止歐盟形成有力的共同外交與防務政策。再次,美國利用中東歐的對俄恐懼癥,推動北約、歐盟雙東擴,強化了俄羅斯的被遏制感和不安全感,制造了歐亞大陸的對立,從而延續美對歐亞事務影響力。美國小布什政府時期,推進在波蘭、捷克等國的中東歐反導系統建設,更加劇了北約及歐盟與俄羅斯的緊張關系。

奧巴馬政府上臺后,美國與中東歐或者說美歐關系進入一個“彼此忽視”的新階段。美對中東歐和歐盟興趣下降,后者則對美失望、不滿。奧巴馬政府高調宣布“重啟”與俄羅斯關系,放棄在波蘭和捷克的反導系統建設,且作出這一決定時,并未與波、捷磋商,也就是說并未考慮中東歐兩個極為親美國家的情感,而兩國特別是捷克政府為說服本國民眾接受美反導體系已花費大量政治資源,做了艱難的說服工作。*Bruce I. Konvise, “U.S. Missiles in E. Europe Opposed by Locals, Russia”,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7/01/27/AR2007012701370.html. (上網時間:2016年6月2日)對波蘭來說,更為難堪的是,美國宣布取消中東歐反導系統是在2009年9月17日,即波蘭“蘇聯入侵70周年”紀念日。美國對中東歐政策的突然逆轉令中東歐國家特別是捷、波兩國錯愕,迫使它們重新思考如何面對俄羅斯。當然,美國作出這一決定有其更重要的地緣政治考慮,即所謂的亞太“再平衡”。美國認為東亞更攸關其未來,中東歐及歐盟重要性下降,由于無法在全球平攤其日益有限的軍事及經濟資源,要向東亞“再平衡”,須從中東歐及歐盟抽身。

但是,美國亞太“再平衡”伴隨的是中東歐及歐盟總體對美失望和不滿情緒的上升。比如,與2003年伊拉克戰爭不同,2011年無一中東歐國家追隨美國和北約參與利比亞戰爭。中東歐國家包括波蘭及波羅的海國家在內,不同程度地試圖緩和與俄關系。*Pawe Swieboda, “Poland’s Second Return to Europe?”, http://www.ecfr.eu/page/-/ECFR-03_POLANDS_SECOND_RETURN_TO_EUROPE.pdf. (上網時間:2016年6月5日)中東歐仍視美國為重要倚靠,但在其眼中,美分量大大下降。這既是美國主動疏遠中東歐的結果,也與中東歐安全地位的改善有關。

中東歐及歐盟的失望和不滿對美國來說可能并不是問題,美向來只注重自身利益。但全球及歐亞事務的發展并不完全處于美國掌控之中,在美轉向亞太之際,忽視中東歐及歐盟的負面效應也開始漸顯。一是歐盟開始推進自身的“再平衡”戰略,與俄、中合作逐漸深入。歐俄、中歐走近顯然不符美戰略利益。一個一體化的、聯系日益緊密的歐亞集團的出現無疑將成為美戰略惡夢。二是歐美因相互不滿,跨大西洋聯盟更為松散,歐美最關鍵紐帶北約陷入轉型方向不定的迷茫,美對歐掌控力下降。三是美竭力推進亞太“再平衡”,但力不從心,雖渴望但未能得到歐大力支持。因此,從奧巴馬政府第二任期開始,歐美關系出現一些新的變化,即所謂歐美“走近”,特別是美國,有針對性加強了對歐爭取力度,主要標志之一就是雙方決定啟動“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TTIP)”談判。該協議既為加強歐美聯系,也有很強的地緣政治考慮,至少從美方看是如此,有評論稱之為“經濟北約”。*“The TTIP of the Spear”, http://www.economist.com/news/europe/21674772-selling-europes-trade-agreement-america-strategic-has-problems-ttip-spear;Trine Flockhart, “Can TTIP Be an ‘Economic NATO’?” http://www.gmfus.org/blog/2013/10/14/can-ttip-be-economic-nato. (上網時間:2016年5月26日)

烏克蘭危機成為美國重新強化對中東歐及歐盟影響和控制力的重要契機,美借之“重返歐洲”。其一,美國率先實施并同時推動歐盟實施對俄制裁,弱化歐俄經貿聯系。歐俄間經貿聯系緊密,歐是俄最大貿易伙伴,俄是歐第三大貿易伙伴,歐還是俄最大外資來源方。美俄貿易相比微不足道。歐美對俄制裁,美國幾乎不受影響,而歐俄貿易則大幅下降。烏克蘭危機前的2012年,歐俄貿易額達到歷史最高的3385億歐元,2013年開始萎縮,2014年下滑至2846億歐元,2015年再次下滑至僅為2096億歐元。*Vladimir Chizhov , “Competitors Benefit from the Freezing of EU-Russia Trade Relations”, http://www.euractiv.com/section/agriculture-food/opinion/competitors-benefit-from-the-freezing-of-eu-russia-trade-relation;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orate-General for Trade, “European Union, Trade in goods with Russia”, http://trade.ec.europa.eu/doclib/docs/2006/september/tradoc_113440.pdf. (上網時間:2016年5月26日)歐俄僵持還影響到俄投資環境,歐對俄投資也受到間接影響,進而長期影響歐俄關系。

其二,利用中東歐特別是波蘭、波羅的海國家的對俄安全擔憂,加強在中東歐地區的軍事存在。2015年北約軍演近270場,*“NATO, Russia Military Exercises Might Be Jeopardising Peace”, https://www.warhistoryonline.com/war-articles/nato-russia-military-exercises-might-be-jeopardising-peace.html. (上網時間:2016年5月30日)其中半數在中東歐地區舉行。北約制定《戰備行動計劃》,組建“高度機動聯合特遣隊”,并將“快速反應部隊”擴至4萬人,*“NATO Plans 40,000-Strong Rapid Response Force in E. Europe”, https://www.rt.com/news/268825-nato-rapid-response-stoltenberg/.(上網時間:2016年5月30日)還新設8個中東歐指揮控制中心,*“NATO Will Build in 2015 Command Centres in Six Countries Including in Romania ”, http://actmedia.eu/daily/nato-will-build-in-2015-command-centres-in-six-countries-including-in-romania-lithuanian-minister/56124. (上網時間:2016年5月30日)成立常設聯合后勤總部,優化指揮結構,授權北約歐洲盟軍司令部提前做好軍事部署和行動準備。2016年2月,美國宣布2017年對歐軍事預算增加34億美元,*“Cold War Returns as We Increase Military Spending in Europe”, http://www.russiannews251.tk/2016/02/cold-war-returns-as-we-increase.html. (上網時間:2016年5月30日)包括在東歐部署一支約4500人的陸軍裝甲戰斗旅。*Dan De Luce, “US Weighs More Troops, Hi-tech Weapons in Europe to Counter Russia”, http://www.stripes.com/news/us/us-weighs-more-troops-hi-tech-weapons-in-europe-to-counter-russia-1.407679. (上網時間:2016年5月30日)美還不時派出F-22等戰斗機飛往羅馬尼亞等中東歐國家,向俄展示力量。2016年5月2~19日,北約在愛沙尼亞境內舉行代號為“春季風暴”的年度最大規模軍事演習,參演人數近6000人,演習地點為接近俄羅斯邊界的塔爾圖、沃魯區以及珀爾瓦縣。2016年5月12日,美國在羅馬尼亞代韋塞盧空軍基地建設的反導設施建成并投入運行。5月13日,美國在波蘭的反導設施開工,定于2018年完工。屆時,美國將建立起完備的歐洲導彈防御系統。

其三,敦促歐加速擺脫對俄能源依賴,加強在中東歐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削弱俄對歐盟特別是中東歐能源影響力。美國還開始向歐出口液化氣,*Georgi Kantchev, “With U.S. Gas, Europe Seeks Escape from Russia’s Energy Grip”, http://www.wsj.com/articles/europes-escape-from-russian-energy-grip-u-s-gas-1456456892. (上網時間:2016年6月3日)即便不能完全替代俄能源,也能大大弱化歐俄能源紐帶,并強化美對歐能源影響力。

中東歐雖非美國全球地緣政治中心,但在實現美全球及歐亞地緣政治目標上仍能發揮獨特作用。一是中東歐作為歐盟內影響力日漸上升的一支力量,其防范甚至敵視俄羅斯的心理將是歐對俄政策的重要牽制因素,有中東歐特別是波蘭、羅馬尼亞、波羅的海國家的牽制,歐盟不大可能實現與俄關系全面改善。美戰略重點仍在亞太,并不愿與俄發生激烈沖突,但利用中東歐維持歐俄適度對抗局面,能部分幫助美實現阻止歐俄接近的地緣政治目標。二是牽制俄羅斯發展。美國在中東歐軍事存在并不具實質性軍事意義,但卻起到刺激俄羅斯的作用,俄被迫分散發展資源,以應對來自美國和北約的挑戰。三是牽制德、法、意大利等西歐大國與俄合作。烏克蘭危機爆發后,法國被迫取消對俄軍售,美國施壓是主要原因,但波蘭等國可能將不再購買法國軍火也是重要原因。*Fran?ois Heisbourg , “France needs support to cancel the misbegotten Mistral sale”, Financial Times, July 23, 2014.德俄能源合作,特別是北溪管道二期工程遭中東歐指責,默克爾政府對俄政策也不得不考慮中東歐因素。美對德法等歐洲大國加強與俄關系一直心懷芥蒂,中東歐的反對態度正好與美契合,拉抬中東歐,實際上也是幫美國自己。

二、俄羅斯“恩威并施”

俄羅斯因為地理上的原因對中東歐更為重視和關注。冷戰后,俄對昔日的“小兄弟”中東歐紛紛加盟入約情感復雜,特別是在入約問題上,展現出較為強烈的抗拒心理,與中東歐國家政治關系長期緊張。但總體看,俄對中東歐認知和政策的情感因素減少,日趨現實,即降低對抗性,加強務實合作。

俄羅斯在中東歐地緣政治目標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力圖防止形成一個反俄“統一戰線”。一是避免中東歐集體反俄,如中東歐國家對俄政策均向波蘭、波羅的海國家靠攏,雖不會對俄構成重大威脅,但將極大牽制俄對歐政策,并對俄國內外形象造成更大負面影響。二是避免歐盟內部反俄、遏俄看法成為主流,如果多數中東歐反俄,俄羅斯雖然能指望得到法國、意大利支持,歐對俄政策也將難言友善。三是避免歐美集體對付俄羅斯。美遏制、打壓俄意圖明顯,特別不希望歐俄走近,如歐整體性接受美做法,將嚴重損害俄地緣政治利益。烏克蘭危機爆發后,歐美持續加大對俄制裁力度,俄在歐洲和西方備受孤立,爭取更多相對友俄國家的支持,對俄來說極為重要。

其二,維持中東歐在俄與西方特別是美國之間的緩沖區地位。俄西部邊境地區并無天然屏障,歷史上俄不僅曾遭受過法、德入侵,也曾遭瑞典人、波蘭人及立陶宛人入侵,不安全感根深蒂固,即使是在當今高科技時代仍有強烈的緩沖區意識。冷戰時期,北約距莫斯科1800公里,如烏克蘭加入北約,這一距離將縮小至不到500公里。俄擔心其可能永遠失去這一緩沖地帶,而正是因為這一緩沖地帶的存在,俄歷史上才能在拿破侖和希特勒的進攻中幸存下來。這也是俄極為看重中東歐緩沖區地位的地緣政治原因。北約已步步進逼,中東歐絕大多數國家均已加入北約,俄退無可退,絕不愿看到北約擴至烏克蘭等國,也難以咽下北約在中東歐設立永久軍事基地的苦果。

其三,維護傳統影響力。中東歐與俄羅斯地理上鄰近,俄也在此長期經營,俄銀行、能源企業等在中東歐各國廣泛存在,一些中東歐國家特別是波羅的海國家還有較大數量的俄羅斯族人。冷戰后俄在中東歐影響力雖逐漸下降,但政治、經濟及安全利益仍在,因而仍有維護其傳統影響力的較強意愿。

近年來,特別是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為因應新的地緣形勢,俄羅斯加強了對中東歐的地緣政治攻勢。第一,加大軍事遏制力度。軍事能力是俄相對于歐特別是中東歐而言的重大比較優勢,近年來,俄在軍事和國防上動作頻頻。一是亮相新式武器,如已開始用最新式“亞爾斯”洲際導彈重新裝備戰略火箭兵,并將在2022年前完成全面更換最新式裝備的工作。“亞爾斯”導彈最大射程1.1萬公里,配備3~4枚獨立制導的分導彈頭,打擊精度更好,同時攜帶能克服反導系統的迷惑裝備。針對美國在波蘭和羅馬尼亞建立的反導體系,俄總統普京警告將采取報復措施,將波、羅兩國列為打擊對象。*Denis Dyomkin, “Putin says Romania, Poland May Now be in Russia’s Cross-hairs”,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russia-europe-shield-idUSKCN0YI2ER. (上網時間:2016年5月25日)二是加強西部邊境兵力。2016年5月4日,俄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表示,俄正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應對北約在俄邊界近旁的兵力擴張,包括成立三個新師,兩個在西部軍區,一個在南部軍區,組建工作將在2016年底前完成。三是與北約針鋒相對舉行系列軍演。2015年俄軍演共4000場,*Christopher Harress, “Russian Military Defense Drills 2015: 4,000 Exercises by Armed Forces Conducted This Year, Up from 2014”, http://www.ibtimes.com/russian-military-defense-drills-2015-4000-exercises-armed-forces-conducted-year-2014-2118576. (上網時間:2016年5月25日)較大規模如2015年8月24~29日在境內6個州舉行的專項演習,演練為作戰集群提供全方位保障,實際提升物資、工程、心理保障水平。四是在與波蘭接壤的飛地加里寧格勒部署“伊斯坎德爾”彈道導彈,直接威懾波蘭等國。俄軍事行動雖主要針對美國和北約,但對中東歐國家無疑也能起到強大的威懾作用,即一方面讓中東歐國家認識到與俄軍事對抗并無意義,反而可能會給自身帶來潛在的重大安全威脅,促其與俄打交道時三思而后行,奉行更為務實可行的政策;另一方面通過展示先進軍力,表明俄在軍事實力上并不遜于北約和美國,也有能力對北約和美國進行致命性打擊,促中東歐國家認識到北約和美國不一定是其可信的保護者。

第二,分而治之,拉攏匈牙利、塞爾維亞等友俄國家,孤立波蘭、波羅的海國家等“強硬派”。能源是歐俄更是中東歐與俄關系最重要紐帶,因為歷史和地理上的原因,俄與中東歐形成了相互依賴的能源關系。中東歐是俄油氣進入西歐的傳統通道,能從俄油氣過境運輸中獲利,但同時對俄油氣依賴度也非常高,部分中東歐國家100%的天然氣供應來自俄羅斯。*“Europe’s Vulnerability on Russian Gas”, http://www.ecfr.eu/article/commentary_europes_vulnerability_on_russian_gas. (上網時間:2016年5月30日)俄充分運用能源杠桿,選擇性加強與友俄國家合作。如遭到歐盟極力阻撓的“南溪”天然氣管線,沿線的中東歐國家就包括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等對俄相對中立或友好國家,這一龐大的天然氣管道項目除了有繞開烏克蘭的戰略考慮外,也旨在培養歐盟內的“親俄派”。2015年2月17日,在歐俄關系緊張、俄備受孤立之際,匈牙利政府熱情接待來訪的俄總統普京,兩國簽署了巨額能源協議,匈牙利在油氣資源進口方面保持了與莫斯科之間的優惠伙伴國地位。俄匈還就帕克什核電站兩臺新機組建設達成初步協議,合同價值近100億歐元,其中80%由俄提供貸款。*Nick Thorpe, “Hungary Challenged on Nuclear Choice with Russia”, http://www.bbc.co.uk/news/world-europe-33078832.(上網時間:2016年5月30日)塞爾維亞與俄羅斯同屬東正教國家,歷史淵源深厚,在科索沃等問題上都得到俄大力支持。因此,俄與塞更是開展了政治、軍事及能源領域的全方位合作。兩國最大的油氣合作項目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石油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子公司)控股塞爾維亞石油工業公司,基本控制了塞油氣資產,俄則全力支持塞在科索沃問題上的立場。塞成為中東歐最為親俄的國家。對波蘭等“強硬派”國家,俄則展開針對性打擊,如以衛生條件惡劣等理由對波蘭的豬肉及其制成品、牛奶類制品、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實行限制進口措施,關閉俄與波水果和蔬菜邊貿市場等。

第三,加強與德國等西歐國家的針對性合作,對中東歐國家迂回施壓。俄“南溪”項目雖因歐盟反對、自身經濟困難等因素被迫暫時放棄,但俄并未放棄繞開中東歐直接向西歐供氣打算。俄企與德相關企業已達成協議,準備建設“北溪”天然氣管道二期項目,*Karel Beckman, “Can Nord Stream 2 Be Stopped?”, http://www.energypost.eu/can-nord-stream-2-stopped/.(上網時間:2016年5月26日)預計最晚從2020年開始,俄輸往西歐的天然氣將無需過境烏克蘭及中東歐國家。俄羅斯也努力尋求與法、意、希臘等國合作,改善不利處境。

此外,俄羅斯新建國有“衛星”新聞通訊社,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捷克、波蘭和塞爾維亞等語種向中東歐地區廣播,以加強輿論攻勢,爭奪話語權。

三、歐盟地位弱化

美俄之外,歐盟是中東歐地緣政治博弈另一主要玩家。與美俄“域外國家”身份不同,歐盟在中東歐地緣政治目標似乎更為“簡單、純潔”,因為在其看來,中東歐就是歐盟的一部分。中東歐16國中,已有11國加入歐盟;另外5國塞爾維亞、波黑、黑山、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除波黑外均已成為歐盟候選國,也就是說,這些國家最終也將加入歐盟。之所以將歐盟列為中東歐地緣政治博弈的一家,有兩個原因:一是歷史地看,中東歐國家雖多數已為歐盟成員國,但因為加入較晚,發展程度相對落后,又因為與俄獨特關系,作為一個集團,有其共性,歐盟內部東西分別仍然存在,中東歐的“二等公民”感覺并未完全消散,歐盟仍處于消化、融合中東歐成員國的過程之中,東西歐完全融合仍有待時日;二是塞爾維亞等5國雖已走在入盟路上,但入盟不說遙遙無期,至少未來5年內不大可能,也就是說,歐盟的政策并不能指望得到5國的完全支持。換言之,歐盟并未完全實現在中東歐的地緣政治目標,仍需防范域外國家特別是俄羅斯的影響,以將中東歐徹底納入“歐洲化”軌道。

多年來,歐盟通過設立入盟標準,全面改造中東歐,推動其政治民主化和經濟自由化,實現融合、吸收中東歐的地緣政治目標,拓展勢力范圍。2004年,歐盟首次大規模東擴,納入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8個中東歐國家;2007年,歐盟再次東擴,吸收了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兩國;2013年,克羅地亞成為歐盟成員國。目前看,關于歐盟東擴對歐盟自身的影響評論不一,不可否認,歐盟過快東擴,一定程度上存在“消化不良”現象。但也應看到,歐盟東擴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收益遠超其負面影響,中東歐總體壯大了歐盟實力和地緣影響力,多年來也基本上是歐盟“聽話的好學生”。歐盟東擴政策穩定了中東歐局勢,包括部分推動了科索沃問題的解決,因此,歐盟對中東歐政策總體看較為成功,在中東歐地緣政治博弈中,相較于俄更為強勢。但近年來,由于危機、問題纏身,歐盟對中東歐掌控力呈下降之勢。

首先,債務危機弱化了歐元吸引力。根據中東歐國家的入盟條約,中東歐國家有法律上的義務加入歐元區。但2010年初債務危機爆發以來,歐元區問題叢生,經濟總體不振,特別是圍繞救助希臘引發歐元區南北爭斗,強化了中東歐國家對歐元的負面觀感,對歐元區的可持續性產生了更大的疑問,歐元吸引力因而大大弱化。在中東歐主要國家中,波蘭、捷克、匈牙利等國疑歐情緒普遍上升,*Douglas Murray , “Euroscepticism is Growing All over Europe”, http://www.spectator.co.uk/2015/10/euroscepticism-is-growing-all-over-europe/.(上網時間:2016年5月30日)特別諱言加入歐元區。不可否認,中東歐國家仍普遍認可歐盟成員國身份,不大可能步英國后塵,搞“脫歐公投”,但在某種程度上中東歐對歐政策出現“英國化”趨勢,即不愿向歐盟讓渡主權。

其次,烏克蘭危機暴露歐盟軍事缺陷。冷戰結束以來,隨著蘇聯這一敵人的消失,歐洲多數國家不再重視防務,國防部長成為“閑差”,軍費總體上一直呈下降趨勢。西歐國家紛紛削減甚至放棄遏制力量,轉而建設輕巧型、適合快速對外干預的軍事力量。冷戰時期,僅西德就有49.5萬軍隊,4100輛豹式坦克以及600架戰斗機,但現在德國軍隊規模縮減到僅18.5萬人,戰斗機不到原來一半,坦克不是退役就是被賣掉。*Sam Jones, “ Nato: Northern Exposure”, Financial Times, April 8, 2014.德國軍隊建設不再主要從保衛本國領土角度考慮,而更多考慮如何更好地參與世界其他地方如科索沃、中東、非洲等地的維和行動,傘兵、直升機而非坦克成為優先發展對象。歐洲其他國家也大抵如此。從歐盟層面看,共同防務建設及所謂歐洲軍隊長期以來一直是紙上談兵,無任何實質性進展。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中東歐特別是波蘭、波羅的海國家及羅馬尼亞等陷入安全恐慌,但放眼歐盟,沒有任何值得依靠的力量,美國和北約的地位和重要性則再次凸顯。

再次,難民危機加劇中東歐離心傾向。穆斯林移民融合難在西歐國家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并不時以騷亂甚至恐怖主義等形式激烈爆發,如2015年法國發生的兩次大規模恐襲以及2016年3月比利時恐襲案均為本土穆斯林所為。中東歐國家由于歷史及地理上的原因,穆斯林人口很少,因此基本上不存在類似西歐國家的融合困境;也正因為看到西歐國家的教訓,中東歐在移民特別是穆斯林移民問題上態度保守。2015年中東難民潮的爆發,首次將中東歐卷入穆斯林移民問題,德國要求包括中東歐國家在內的其他歐盟國家分攤負擔。但中東歐國家普遍認為,自己既非中東難民問題的始作俑者,也非難民赴歐邀請者,邀請的人是德國總理默克爾,而且,由德國主導的歐盟難民分配方案根本上解決不了問題,因此在難民問題上有強烈的抵觸情緒。

最后,“擴大疲勞癥”降低了歐盟對未入盟國的影響力。2003年,歐盟薩洛尼卡峰會賦予西巴爾干國家入盟前景以來,地區基本上實現了和平。但近年來,由于內部問題繁多,歐盟擴大步伐大大放慢。西巴爾干國家自身情況也增加了其入盟難度。除了要達到歐盟的《哥本哈根標準》外,它們還要解決自身歷史遺留問題,如塞爾維亞的科索沃問題,波黑的政治體制問題,馬其頓與希臘的國名之爭等,這些問題都很難在短期內解決。由于入盟前景黯淡,尚未入盟的西巴爾干國家改革動力不足,熱情下降,國內經濟、社會、政治問題再度凸顯,如馬其頓2015年春天爆發了2001年武裝沖突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和安全危機,迄今仍在持續延燒。*Andrew Byrne, “Macedonia Court Halts Early Election in Blow to Ruling Party”, Financial Times, May 19, 2016.歐盟的影響力也大打折扣,無法左右西巴爾干國家內政外交走向,如歐盟與俄羅斯因烏克蘭危機交惡后,多次要求塞爾維亞跟隨歐盟制裁俄羅斯,但并未得到響應。

隨著歐盟地位和影響力的下降,美俄乘虛而入,加強了在該地區的存在,歐盟焦慮感上升,擔憂被“分而治之”,因而開始加大在中東歐問題上的投入力度。針對中東歐特別是波蘭等國最為關心的安全問題,歐盟及德法等國適度展現了支持及同仇敵愾立場。德、法、英等國向中東歐地區增派飛機和軍艦進行巡邏和警戒,積極參與北約在中東歐地區舉行的軍事演習,并在烏克蘭危機后承諾不再持續削減防務預算。近日,德國國防部長馮德萊恩宣布,到2023年,德國將擴軍7000人、新增軍隊文職人員4400人,隨后還將陸續從裝備、預算和人員三方面強化軍力。*“Back to the Future? Why Germany Is Building up Its Military”, http://sputniknews.com/europe/20160515/1039641222/germany-building-up-miitary.html. (上網時間:2016年6月2日)這一“擴軍”計劃雖然只具象征意義,但卻是德國冷戰后軍事保守政策的逆轉,這既有應對恐怖主義等考慮,也有針對俄羅斯的宣示意味。

歐盟如果說在軍事上的實力和作為有限,在能源問題上則更為強勢,頻頻對俄羅斯發動阻擊行動。“南溪”項目是俄針對中東歐和歐盟的重大地緣政治和經濟項目,在烏克蘭危機背景下,該項目爭議性增大,歐盟也從外圍施壓變為直接介入。2013年7月,歐盟委員會啟動對“南溪”項目保加利亞段管線的反壟斷調查,要求保停止有關“南溪”項目的一切行動,否則將對其啟動懲罰程序。在歐盟壓力下,保加利亞不得不暫停“南溪”項目管道建設。俄羅斯因此于2014年12月1日被迫宣布放棄“南溪”項目。2015年4月,歐盟委員會正式向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氣)發起反壟斷指控,指其至少在保加利亞、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和斯洛伐克8個中東歐歐盟成員國涉嫌壟斷,阻礙了這些國家天然氣市場的自由競爭,排擠競爭者,操縱天然氣價格。根據歐盟法律規定,如裁定俄氣存在壟斷,罰款金額最高可達該公司全球營業額的10%,即100億至150億歐元。此外,為減輕中東歐對俄能源依賴,歐盟還加大了能源市場一體化建設的力度。2015年3月19日,歐盟峰會批準《附帶前瞻性氣候變化對策并具備抗沖擊性的能源聯盟框架戰略》(“能源聯盟”),*European Council Conclusions on the Energy Union (19 March 2015), 19/03/2015 21:15 Press Release 139/15 Energy, http://www.consilium.europa.eu/en/press/press-releases/2015/03/conclusions-energy-european-council-march-2015/.(上網時間:2016年5月30日)宣布將上馬248個聯網項目,重點解決中東歐部分成員國所謂“能源孤島”問題,其中包括波羅的海國家與歐洲大陸能源聯網,在波蘭等中東歐國家建設液化氣樞紐等。

對于尚未加入歐盟的西巴爾干國家,歐盟雖不愿過早接納,但更注意鼓勵“打氣”。2014年8月28日,德國總理默克爾發起“柏林進程”,*“Merkel Seeks to Strengthen EU Ties to Western Balkans”, http://www.euractiv.com/section/enlargement/news/merkel-seeks-to-strengthen-eu-ties-to-western-balkans/.(上網時間:2016年6月5日)主要形式為西巴爾干峰會,為期5年,旨在通過每年的峰會為西巴爾干國家“答疑解惑”,重申對其入盟承諾。峰會參與者為西巴爾干未入盟5國、已經入盟的前南國家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以及峰會組織者德國、奧地利、法國和意大利。“柏林進程”目的一方面在于穩定該地區形勢,促進該地區發展,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與俄爭奪地區影響力。

盡管如此,歐盟特別是德法等國也必須在歐俄及美俄之間搞好平衡。歐盟及德法等國至少在道義上必須支持歐盟成員國波蘭、羅馬尼亞、波羅的海國家,同時有借歐盟內“強硬派”敲打俄羅斯、促其適當讓步的考慮。當然,歐盟從自身安全利益考慮,也認為有必要遏俄,因而支持美國和北約適當加大在中東歐的軍事存在,借助美國力量遏俄。但歐盟也有與俄務實合作的需要,如在敘利亞等問題上,俄作用不可或缺,因此歐盟在支持波蘭等國的問題上也不愿走得太遠,對波蘭等國對俄“偏激政策”頗有微詞,反對美國及北約在中東歐永久駐軍,擔心引發俄反彈,進一步惡化歐洲安全環境。簡言之,歐盟處境尷尬,既要照顧“小兄弟”(中東歐)的情緒,更要從自身利益考慮,務實處理與美俄關系。

四、中東歐自主性增強

中東歐歷史上一直是大國地緣政治博弈的犧牲品,無論“東靠”還是“西傾”,結局總是悲劇。目前看,中東歐雖仍是歐、美、俄地緣政治博弈場,但也日益成為主動的地緣政治玩家,特別是一改以往“一邊倒”做法,對外政策趨向多元務實。

所謂多元化,即中東歐對外交往對象增多,對歐洲-大西洋以外國家和地區的關注增大,興趣上升。冷戰后,中東歐全面“西化”,努力加盟入約,所謂安全上靠美,發展上靠歐,美歐是其絕對的外交優先目標,與新興及發展中國家關系則漸行漸遠。目前看,中東歐仍視歐美為外交重點,但也開始注重與俄、中、日、印度、巴西、南非等國及拉美、非洲、亞太國家發展關系。出于安全上的考慮,中東歐曾普遍注重發展與美關系,對美可謂“言聽計從”,如不顧德法等老歐洲國家反對積極挺美打伊。但從目前情況看,美國在中東歐的安全考慮中分量雖重,但絕非首要。中東歐國家特別是不與俄接壤、距俄相對較遠的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對俄雖有疑慮和防范,但實際上并不特別擔心會遭俄入侵,也就是說對美安全依賴降低。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稱,“美是匈重要伙伴,但并非外交重點”,匈外交政策主要目標是“同俄、德保持良好關系”。*Reuters, “Hungary PM: Strong Diplomatic Ties with Russia, Germany a Priority”, http://www.voanews.com/content/hungary-pm-strong-diplomatic-ties-with-russia-german-a-priority/2629725.html.(上網時間:2016年6月5日)多數中東歐國家對俄態度務實,從本國利益出發,通過與俄交往獲取經濟上的好處,同時也視搞好與俄關系為自身安全保證之一,也就是說防俄但不仇俄。

與此同時,即使是對俄態度強硬,在安全問題上對美國和北約需求較大的國家如波蘭等,對美疑慮也在增大,并不確信美安全保證。2014年6月22日,波蘭《直言》周刊披露一段錄音,內容是波蘭時任外長西科爾斯基與財長羅斯托夫斯基在華沙一家餐廳里吃飯時的對話。西科爾斯基稱,波美同盟關系不僅“一錢不值”,而且“絕對是有害的,因為它制造了一種錯誤的安全感”。*“Polish Foreign Minister Says Country’s Alliance with US Worthless”,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4/jun/22/poland-foreign-minister-alliance-us-worthless. (上網時間:2016年5月30日)西科爾斯基是波蘭親美政治家,其私下直白的抱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波蘭社會對美國的復雜情感。事實上,波蘭等中東歐國家愈來愈清醒地認識到,美國戰略重點在亞太,不會全力對俄,在中東歐的軍事部署更多只具象征性意義,而且主要是從美國利益出發,因而不想將雞蛋放進一個籃子,如波蘭欲建自己的反導系統,積極加強自身軍事力量建設,2017年,波蘭軍隊將從現在的10萬人增加到15萬人;在對俄問題上既強硬,也留有余地,避免在歐盟內成為絕對的少數派。

就歐盟而言,從中東歐立場看,歐盟對自身發展仍不可或缺,但重要性下降。中東歐均是中小國家,過去經濟靠歐盟就夠了,比如中東歐國家出口普遍過度依賴歐盟,波蘭依賴率為77%,*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Republic of Plo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Effects of Polish Membership in the European Union,Memo in Relation to the Eleventh Anniversary of Polish Accession to the EU”, https://www.msz.gov.pl/resource/b452a2f7-6d1b-4f2b-87fa-8d2c95870b7d:JCR. (上網時間:2016年6月3日)捷克超過80%,*“ Czech Economy - Development and Macroeconomic Indicators”, http://www.mzv.cz/athens/en/trade_and_economy/czech_economy_development_and_indices.html.(上網時間:2016年6月3日)但近年來歐盟經濟低迷,對中東歐負面影響目前看雖不明顯,從長遠看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因而中東歐國家開始逐漸轉向中國、俄羅斯、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匈牙利歐爾班政府于2011年發布“全球開放政策”,2012年發布新的經濟外交政策“向東開放戰略”,2015年又發起“南向開放戰略”,即加強與拉美、加勒比海國家及非洲關系。匈牙利多元外交應該說走在中東歐地區前列,其他中東歐國家包括波蘭、捷克也都不同程度加大了“走出去”力度。波蘭與中國于2011年12月建立戰略伙伴關系,雙邊關系發展迅速,2012年波蘭啟動“走向中國”項目,2013年發起“走向非洲”項目,2015年啟動“走向印度”項目。捷克2015年發布新的“捷克共和國外交政策概念”,強調發展與南非、巴西特別是中國等新興國家關系。中東歐國家外交政策的變化顯示,它們在立足歐盟的同時,開始更多地面向全球。簡言之,中東歐大國外交更趨均衡,雖有側重,但注意留有余地,不再“一邊倒”。在中東歐國家看來,多元化外交既能降低對歐美過度依賴,提升其在歐盟內及國際上話語權和影響力,也增加了與歐、美、俄等大國博弈的籌碼,增大外交回旋空間和主動性。

與多元化外交理念相應的是,中東歐國家內外政策自主性增強,不因歐美壓力而輕易改變。長期以來,歐美自視為中東歐的解放者和救助者,認為中東歐國家應永懷感恩之心。*Vaclav Havel, Lech Walesa,“An Open Letter to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from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http://regards-citoyens.over-blog.com/article-33916191.html. (上網時間:2016年5月30日)但畢竟時易勢移,歐美及中東歐都已發生極大變化,中東歐以前是“聽話的小兄弟”,但現在已經長大,自然會以不同的視角看世界。雖然因現實利益需求,中東歐仍會特別照顧美歐情緒,但與此同時捍衛自身利益的意識及意愿更強,也更有能力化解歐美壓力。在國內政治上,中東歐國家普遍對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更為自信。如匈牙利堅持走自己的路,加強中央權力,提升行動效率,促進社會公平。歐爾班政府2010年上臺執政以來,出臺了系列重大政治、社會及經濟改革措施,包括通過新憲法,改革選舉體制,限制憲法法院權力;將基督教作為匈牙利歷史和文明的基礎;對以外資占主導的銀行和保險業課以重稅,對主要為外資所有的大型超市和能源、電訊企業等開征臨時稅,并將增值稅率從20%提高到27%,為歐盟內最高;以減稅等形式減輕普通民眾和中小企業負擔等。這些政策被歐美指責為反民主、反自由的“專制”,*“Are Hungary’s Reforms a Step Too Far?”, http://www.bbc.co.uk/news/world-europe-16549259.美還對匈牙利進行制裁,限制匈相關人員進入美國。目前,匈牙利政府雖飽受非議及歐美壓力,但社會經濟發展較好。2014年4月,由青民盟和基民黨組成的匈牙利執政聯盟再次贏得議會選舉勝利,獲2/3國會議席。2015年匈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9%,連續3年實現增長,*“GDP in Hungary”, https://www.focus-economics.com/country-indicator/hungary/gdp.(上網時間:2016年5月30日)且遠超歐盟國家同期平均水平。事實勝于雄辯,匈牙利的成功既增強了匈政府信心,也對中東歐其他國家起到了帶動作用。2015年10月波蘭新政府上臺后,不顧歐盟反對,接連推出憲法法院改革和新媒體法及系列社會、經濟政策,加強政府權力,促進社會公平。歐盟以波蘭反民主為由威脅采取制裁措施;美國對波蘭新政府態度冷淡,美前總統克林頓稱波蘭和匈牙利想引入“普京式領導體制”。*Duncan Robinson and Zosia Wasik, “EU threatens Poland with ‘Nuclear Option’ over Constitutional Changes”, Financial Times, May 19, 2016.波蘭雖在經濟上依賴歐盟,在安全問題上有求于美國,但并未在壓力下退縮,仍堅持做自認為正確的事情。

在歐盟政策方面,中東歐也不再扮演被動接受角色。在難民問題上,中東歐響亮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對歐盟和德國“說不”。2015年6月23日,波蘭、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聯合發表聲明,拒絕接受難民配額。9月22日,歐盟內政部長舉行緊急會議,磋商轉移安置12萬名難民問題,并罕見地以表決方式強行通過難民分配方案。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匈牙利投出否決票。波蘭新政府上臺后,以安全為由拒絕接納上屆政府承諾接收的難民。

在對俄政策方面,中東歐國家也展現了較大獨立性。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領導人一再呼吁取消對俄制裁。捷克總統澤曼堅持出席俄羅斯2015年二戰紀念活動。塞爾維亞、馬其頓頂住西方壓力,均不參加對俄制裁。

中東歐均屬中小國家,單個國家的影響力有限,但如果形成集團、以一個聲音說話,則能顯著增大話語權及地緣政治博弈能力。所以近年來中東歐地區一體化及協作意愿明顯上升。維謝格拉德集團(“V4”,包括波、匈、捷、斯洛伐克)為其代表。這一機制始建于1991年,初衷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后解體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及匈牙利三國為融入西方加強協調。在三國及多數中東歐國家均加入歐盟和北約后,這一機制長期處于休眠或半休眠狀態,但近年來開始煥發新春,成員國對這一機制的重視程度上升,盡管各國內外政策并不一致有時甚至相反,如匈牙利對俄友好,波蘭則與俄關系緊張,但這并未妨礙“V4”的運作。實際上,波、匈兩國政府層面非常友好,匈總理歐爾班放言將否決歐盟任何制裁波蘭的決議。“V4”在能源安全、地區互聯互通、難民、與新興國家關系等重要領域有著越來越多的共同語言,如集體反對歐盟難民配額方案,對華政策趨同等。目前看,“V4”組建了一支統一戰斗部隊,在歐盟峰會等各層面會議之前開“會前會”,協調彼此立場。“V4”還對外延伸,2013年與日本舉行了峰會,2015年與韓國舉行了峰會,還同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羅的海三國等加強了合作與協調。波羅的海三國合作日益緊密,并向北歐延伸,與北歐國家開展能源、安全及經濟合作。巴爾干國家也定期或不定期舉行峰會,探討能源、安全等領域合作。當然,中東歐國家之間內外政策、發展程度差異較大,地區一體化面臨諸多挑戰,但從趨勢上看,中東歐國家之間的融合與協作還將持續走向深入。

當然,中東歐國家所謂外交多元化和自主追求只是相對而言,并未偏離西方軌道。由于在經濟、政治、安全等諸方面對歐美的極大依賴,中東歐國家不可能做到外交上的完全自主,很大程度上仍須跟隨歐美行事。

結 語

美、俄、歐、中東歐作為中東歐地緣政治博弈的四大主體,各有盤算,彼此利用,又相互猜疑。歐、美、中東歐屬于歐洲-大西洋陣營,與俄形成對立,在防范俄羅斯方面有共同語言和利益。但四方博弈亦非簡單的三對一。歐、美、中東歐三方及歐盟、中東歐內部遠非鐵板一塊,對俄看法差異較大;俄受孤立,但在歐盟及中東歐內也有代言人,因此,四方博弈態勢復雜。未來很長時間內,四方激烈博弈態勢難改,且有階段性惡化的可能。

其一,美歐亞地緣戰略目標決定其仍會采取種種手段,特別是利用中東歐,遏制俄羅斯發展,阻礙歐俄合作及歐亞地區經濟融合。美俄矛盾是四方博弈的主導性矛盾,如果沒有美國推波助瀾,中東歐、歐盟與俄關系都將更為簡單。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即便歐盟有改善與俄關系意愿,由于美國因素的存在,中東歐也很難避免陷入地緣政治斗爭。

其二,北約與俄結構性矛盾仍會不時凸顯。北約與俄羅斯是天然的對手,北約的存在一直令俄如骨鯁在喉。在阿富汗教訓及烏克蘭危機背景下,北約很大程度上已“重返歐洲”,專注本土防御。所謂“本土防御”,實際上是遏制俄羅斯、以俄為假想敵的另一說法而已。如今,北約已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在中東歐的軍事存在。北約既服務于美對俄戰略,自身也有東擴的強大慣性,2016年5月19日,北約與黑山正式簽署“入約”協議,確定將接納黑山為成員國,這自然遭到俄羅斯的堅決反對。而且可以確定的是,北約東擴步伐不會停下,烏克蘭、格魯吉亞加入北約雖然受阻,但未來仍有加入可能性。對于北約的步步進逼,俄必然會做出防衛性反應,如此惡性循環,中東歐地區地緣政治斗爭勢必加劇。

其三,部分中東歐國家“懼俄”、“仇俄”情結難解。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三國曾是蘇聯的一部分,現均與俄接壤。愛、拉兩國國內還有數量眾多的俄羅斯族人,*Agnia Grigas, “The New Generation of Baltic Russian Speakers”, http://www.euractiv.com/section/europe-s-east/opinion/the-new-generation-of-baltic-russian-speakers/.(上網時間:2016年6月5日)與俄各種歷史、現實問題扯不斷、理不清,對俄恐懼、敵視幾乎成為本能,雖已成為北約和歐盟成員國,但不安全感仍然根深蒂固,不斷要求美國、北約和歐盟提供保護。*Sam Jones, “Estonia Calls for Patriot Shield to Deter Russia in Baltic Region”, Financial Times, May 26, 2016.波蘭是中東歐大國,也是北約和歐盟成員國,并不特別擔心會遭俄入侵,但歷史上3次遭俄瓜分,一度在世界政治版圖上消失123年,一戰后短暫復國,二戰爆發后再遭瓜分,后又成為蘇聯衛星國,使其對俄擔憂和仇恨很難忘懷。波蘭是波羅的海國家最為積極的支持者,極力推動北約東擴,聯合瑞典共同推動歐盟實施針對烏克蘭、格魯吉亞等6個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東部伙伴關系”計劃,不遺余力推動烏克蘭等國“脫俄入歐”,烏克蘭危機爆發后是烏克蘭最為熱心的支持者,堅決要求北約重返歐洲,而這些明顯針對俄羅斯的行動自然引發俄強烈反彈,加劇彼此反感甚至仇視情緒。羅馬尼亞雖相對距俄較遠,但因為摩爾多瓦問題,對俄也有較強敵視情緒。

其四,東歐國家不乏地緣政治斗爭引爆點。烏克蘭危機是此輪中東歐地緣政治斗爭的催化劑,引發歐、美、俄及中東歐國家新一輪互動和博弈。目前看,烏克蘭危機雖已緩和,但并未消失,甚至有惡化的可能。格魯吉亞2008年曾與俄發生短暫戰爭,極力西靠。2016年5月中下旬,格與美英兩國在本國舉行2016“高貴伙伴”軍事演習,美軍M1A2主戰坦克、C-130運輸機等參加行動,針對俄意味明顯。白俄羅斯目前形勢穩定,但歐美并未放棄“顏色革命”的努力。這些國家對俄來說不容有失,一旦生變,必將激化四方地緣政治斗爭。

但是,應注意到,四方博弈有其限度,不大可能失控。首先,美雖全球出擊,四處點火,但亞太“再平衡”是其戰略重點,美不會全力重返歐洲,也不愿將俄逼至墻角引發難以控制的后果。其次,歐盟、中東歐國家與俄是近鄰,雖有遏俄需要,但旨在讓俄“明事理”,而非與俄兵戎相見。尋求與俄務實合作在歐盟及中東歐內仍是主流意見。另外,俄羅斯有“歐洲情結”,*“Russia’s Future Lies with Europe and the West”,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admiral-jim-stavridis-ret/new-cold-war_b_9252730.html.(上網時間:2016年6月5日)近年來因受西方孤立開始向東看,但仍看重與歐盟及德法等大國關系,并將歐美區別看待,隨時可能與歐妥協,緩和與改善雙方關系。

綜而言之,歐、美、俄、中東歐四方地緣博弈格局業已形成,且未來很長時期內還將持續。中東歐作為博弈一方及博弈場,其愈益多元和自主的對外政策將不可避免地產生地緣政治效應,在大國關系中的重要性也將日益凸顯。○

(責任編輯:黃麗梅)

猜你喜歡
國家
國家公祭日
環球時報(2022-12-14)2022-12-14 16:46:27
“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12·13 國家公祭日》
正是吃魚好時節!國家呼吁多吃魚,這五種魚你一定都吃過,但你知道好處都有什么嗎?
當代水產(2019年4期)2019-05-16 03:04:56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看中了他吃國家糧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國家為什么會失敗
上海國資(2015年8期)2015-12-23 01:47: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999福利激情视频| 日本精品影院| 国产69精品久久|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色图第一页|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日本在线国产| www.youjizz.com久久|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一级毛片免费的|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91精品网站| 激情视频综合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色婷婷电影网|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欧美日本中文| 在线国产91|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 欧美天堂在线|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嫩草在线视频| 91黄色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视频| 国产丝袜第一页|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在线观看无码a∨|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亚洲天堂高清|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婷婷色在线视频|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国产成人精品18|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99久久性生片|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三级a|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欧美亚洲第一页| 欧美在线导航|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在线国产你懂的| 在线国产毛片| 性色一区|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乱人伦99久久|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国产在线欧美|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