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鳳鳴山
小F和大F是一對相差八歲的親姐妹,長得都很漂亮,堪稱標準的姐妹花,然而兩人的性格卻有天壤之別。大F就像一朵高傲的紅玫瑰,她生來冰雪聰明,作為長女,父母對她寄予了厚望,給她最好的環境,讓她接受最好的教育,所以大F自小走的是名媛風路線。
小F出生時,趕上父親生意失敗,家中財務狀況持續低迷,再不似以前優越,偏偏小F又是個古靈精怪的丫頭,加之父母也看到大F身上缺失的童真有所反省,所以對小F沒什么要求,也很少鼓勵。
上大學的時候,小F參加了話劇社,本來只是覺得好玩,打算跑跑龍套,可一次社里排演《羅密歐與朱麗葉》,因為長得好看,小F被指定出演朱麗葉,彩排之時,嚴苛的指導老師不停敲打她:“氣質!注意氣質!你是貴族人家的女兒,不是村姑!”氣得小F下臺脫了浮夸的戲服狠狠扔在地上,換上自己的白T恤和破洞牛仔褲憤然離去。
回到宿舍,小F想起老師的嘲諷忍不住崩潰落淚,她恨自己,為何就不能像姐姐那樣端莊大氣?原本她本身并不介意自己看似粗糙的生活,卻又明明對姐姐的高雅暗暗羨慕。
一年后,遠嫁美國的大F那邊卻傳來令人震驚的消息,孩子才1歲的她,發現丈夫居然與一個公司實習生有染,大F完全不能接受,覺得受到了巨大侮辱,任丈夫怎么解釋認錯都不能釋懷,打算帶著孩子回娘家。
其實,大F出眾的優秀是強大的,小F低處怡然自得的生命力是強大的,然而這紅玫瑰與野百合卻都未曾逃出命運的捉弄,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遇到了相似的人生關卡。人人都有自己的鎧甲和軟肋,她們被擊中的就都是自己的軟肋。
每個人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是不知道“我”是什么,對自我是沒有概念的。為什么嬰兒總是哭?除了餓了困了這些生理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害怕,因為不知道自己是誰,身邊的人是誰,這個世界是什么,是怎么回事,一切都是無法定義的。
而我們的養育者成為我們人生的第一個定義者和第一面鏡子,透過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我們漸漸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形成了初步的認識,漸漸對“我是誰”有了一個答案。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話其實是很有心理學水準的。一個人正是在3歲~7歲的時候,形成了一個基本的自我意象和自我定義,人生主題也就此確定下來。
比如大F和小F,在父母的教養下,姐姐像一個高傲的公主,認為自己是優秀的、美麗的、高貴的,不會有人不愛她;妹妹則有點像灰姑娘,認為自己是普通的、平庸的、無法登上大雅之堂的。她們各自有著不同的防御,這層防御卻都被挑戰擊穿,暴露出了她們人生底色各自的破綻——大F遇到情感上的挑戰,無法接受“完美如我”,卻無法擁有一段完美的婚姻,她想不通;妹妹在需要躍上更高級別的生活時,哪怕只是在舞臺上,完全不能適應。姐姐的人生潛臺詞是“如果有人不愛我了,我不再完美了,就完蛋了”;小F的人生信念是“我不值得、不配過上更精美的生活”。
從姐妹花的經歷中,我們看到,孩子的確就像一張白紙,會不自覺地認同和內化養育者投射過來的觀念和評價,這些說法會慢慢進入潛意識,成為無所不在卻又悄無聲息的“咒語”,就像人生后臺自動化運作的程序一樣,控制了所思所恐以及所做所為。所有人都會圍繞這個程序為自己劃定一個“舒適區”,所謂“舒適區”,并不是說你在其中身心舒暢,而是說這是一個讓你熟悉、讓你遠離未知和失控的區域。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那么多人“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就是因為混吃等死是他們的“舒適區”。
在人性中,脆弱的一面來自于早年被養育者否定、壓抑、限制、貶低和控制的那一面。所以心理學上稱的“成長”,是指人們最終可以從這些否定、壓抑、限制、貶低和控制中解脫出來,獲得新的自由。
比如大F,可以突破自己一定要是完美的這個限定,嘗試著讓自己不再那么無懈可擊,讓自己也變“壞”一點,那么她真實的一面才會顯露出來,才可能和丈夫有真正的連接;而小F,可以告訴自己“我其實很美,我也有很女人味的一面,我值得更美好的一切”,而不再繼續掩蓋自己的光芒,勇敢地去贏取更好的生活。
看完F姐妹的故事,會發現,無論是不獨立、不自信、情緒化、玻璃心,還是缺乏節制、沒有夢想、低落消極、焦慮糾結,其實都對應著一些魔力強大的咒語,找到它們,破解它們,人生才能真正清理出內存,完成升級換代,飛速運轉起來——這種發展的傾向,原本就是一種自然的人生傾向,潛藏在每個人的體內。
編輯 鐘健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