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紅
“中非農業合作助推非洲農業現代化”國際研討會綜述*
張傳紅**
為落實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成果、推進中非農業合作,在中非合作論壇中方后續行動委員會的支持下,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于2016年6月26日舉辦了主題為“中非農業合作助推非洲農業現代化——中非農業發展政策對話”的國際研討會。與會人員包括來自非洲14 國的政府機構、部分國際組織和機構及國內23家相關單位的70余位官員、學者、媒體及企業界代表。會議圍繞中非農業合作的狀況、重點領域、途徑、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等進行了深入討論,提出了不少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以期為中非農業合作的深化和中非全面合作的持續推進提供參考。
第一,關于中非農業合作的歷史進程。中國與非洲的友誼源遠流長,600多年前中國航海家鄭和率領的船隊即抵達非洲東海岸,揭開了中非交往的序幕。新中國成立以來,共同的經歷和命運將中國與非洲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中非合作不斷加強。中國政府和企業更是一直努力通過技術知識、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的交流幫助非洲國家發展農業,解決糧食安全和貧困問題。近10年來,中非在農業貿易、農業投資、政府部門合作以及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框架下的南南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據中國國家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唐盛堯介紹,截至目前,中國已經幫助21個非洲國家建立了22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派遣了103名高級農業專家和50個農業專家組,為3500多名非洲國家農業官員和技術人員提供了來華培訓。中國還計劃在2016~2018年間在非洲100個鄉村實施“農業富民工程”,派遣50批農業專家組赴非洲進行農業發展指導,建立中非農業科研機構“10+10”合作機制,繼續為更多非洲農業人員提供來華培訓,并幫助和支持非洲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非洲農業目前還比較脆弱,但未來發展潛力巨大。有效的中非農業合作將有助于非洲發揮潛力,提高非洲農業在國際上的地位,對全世界糧食價格的穩定和中國的糧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義。非洲聯盟(非盟)委員會農村經濟與農業政策部官員阿庫爾(Diana Akull)女士提到,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期,到2030年,非洲城市的食品交易額將會增長4倍達到4000億美元,食品加工和市場物流方面的巨大需求,將會帶來就業、收入、投資的巨大潛力。
第二,中非農業合作的重點領域和途徑。非洲農業發展一直存在收成損失嚴重的問題,并經常不同程度地遭遇氣候變化、武裝沖突、自然災害、食品危機、人口高增長等方面的挑戰。對此,中非農業合作已經并繼續將重點置于加強對農產品加工、儲藏和市場培育方面,解決非洲農業產業鏈培育和發展問題,促進非洲農業進行產業升級。與會專家對如何通過合作來促進非洲農業產業鏈升級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加納非洲經濟轉型研究中心的高級政策和研究顧問加圖思(Julius Gatune)博士指出,創新是實現非洲農業價值鏈升級的關鍵,要解決農業產業鏈環節中所面臨的問題必須依靠創新。農業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研究所所長祝自冬認為,實行產業化經營、通過技術合作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者能力水平、通過投資合作幫助解決市場問題并讓農戶從種植中受益,是有效的中非農業合作方式。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秘書長蔡立華指出,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鼓勵中國農業走出去的有效路徑和最佳模式是在非洲建設農業產業園區。非政府國際組織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的塔德西(Gebreyohanes Tadesse)博士認為,要完善農業產業鏈,必須生產能夠滿足非洲及世界需求的農產品,農產品儲藏、加工和銷售在目前的中非農業合作中還是缺失狀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新華認為,中非農業合作需要鼓勵“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的合作模式,以價值鏈指導打造非洲農業產業鏈,并通過技術轉移加強當地人員的能力建設,提升其影響力。坦桑尼亞經濟社會研究基金會的倫諾吉洛(Bohela Lunogelo)研究員指出,尊重多樣性,鼓勵本土能動性,通過“農業企業+當地社區”的模式培育農業產業鏈,通過科研合作和公私合作模式扶植農業企業以及制定瞄準非洲本土市場的相關貿易政策也應該是目前中非農業合作的重點領域。
同時,人才培養是中非農業合作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農業人才的培養是技術轉移成功的關鍵。河北省張家口農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長趙治海認為,中非農業合作要首先了解當地需求,然后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術傳遞。走出去的企業也要與當地需求結合起來,才能實現互利共贏。而要做到這一點,對中非合作人才的培養是關鍵。農業部全國畜牧總站劉曉輝研究員認為,非洲農業需要的是相應的政策、技術、資金和市場。當前,中非農業合作存在政策不到位、人才隊伍不健全和與非洲當地實際需求脫節的問題。科技合作可以促進知識分享和技術轉移,增強當地專業研究的能力建設,也為中國項目的前期調研、本地化操作和項目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對擴大項目的影響力至關重要。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中非農業合作的一個重點。莫桑比克科技部研究、創新和發展技術司前司長、國家科技園區主任利諾(Vasco Lino)博士表示,希望今后中國能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強對非洲的農業援助和投資,尤其是支持非洲改善雨養農業和農業現代化。津巴布韋農業部農業推廣研究員內斯特(Nester)女士認為,在受氣候變化影響嚴重的非洲,當前農業發展急需灌溉設施和高產耐旱的農作物品種。
加大對非洲小農的幫助是中非農業合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唐盛堯副司長認為,今后中國對非農業援助應該加大對非洲貧困人口和小農的扶持和幫助力度。塔德西博士也指出,目前很多國際公司跟非洲合作的農業全產業鏈合作經營模式主要是“公司+農戶(Contract Farming)”,這種模式不僅造成與當地公司的不公平競爭,還損害小農戶的利益,破壞當地的市場規則,使得整個非洲在國際競爭中沒有優勢。
第三,中國經驗在非洲的傳播及啟示。中國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成功養育了世界20%的人口,糧食自給率超過了95%。中國農業發展的經驗引起了非洲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會的非洲專家一致認可中國農業發展經驗對非洲的重要借鑒意義,尤其希望在農業政策、基礎設施和技術方面借鑒中國的先進經驗。來自科特迪瓦非洲水稻中心的恩瓦洛齊(Marcellus Nwalozie)博士期待在雜交水稻育種、田間管理等方面跟中國教授進一步交流,以期培育出能夠適應非洲本土環境的高質量雜交水稻品種,增加非洲在全球水稻市場的份額。馬拉維大學的加巴甘比(Boniface Dulani)博士指出,非洲的土地利用率低、生產率不高,非洲國家在依靠更好的政策提升土地綜合利用效率方面,需要更多地借鑒中國的土地改革模式。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黃季焜教授指出,過去30年中國農業的成功得益于四大驅動因素:制度變革、技術創新、市場改革和農業投資。農業轉型的速度與農民收入增長和減貧有著密切的關系,農業轉型越快農村減貧的效果就越大,要實現包容性農業轉型必須遵循“制度—政策—投資”(IPIs)的順序。盡管中國的經驗很難復制,但是農業轉型的思路仍然值得非洲國家借鑒。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李小云教授指出,中國之所以能實現長期穩定的農業增長和大幅脫貧,是因為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中國就具備了良好的農業基礎設施,這是中國實現減貧與發展的起點和基礎。這些都與中國政府強大的動員能力及中國農民辛勤的付出分不開。非洲要學習的不僅僅是中國目前的農業發展經驗,更重要的是學習中國在相似的農業發展階段所采用的技術、相關政策及各種自下而上的農民參與。而是否適合非洲當地情況,要靠非洲自己來選擇決定。李教授將此過程稱為“中國經驗的平行分享”。中國農業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研究所所長祝自冬認為,中國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表明農民的積極性是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如何調動非洲農民的積極性也是中非合作雙方都要考慮的問題,解決土地分配和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的問題應該是有效路徑之一。非盟的農業政策專家也指出,非洲的土地擁有者如何與外界實現連接需要改進,非洲當地政府推進土地政策改革和吸引外資投資農業的力度和能力都需要加強。坦桑尼亞蘇克因農業大學的加巴甘比(Damian Gabagambi) 教授認為,非洲的情況非常復雜,西方國家長期把非洲當作一個單一的國家來對待,這是錯誤的。中非合作不能重復這樣的錯誤。中國本身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中國跟非洲合作時可以借鑒很多國內經驗。
但是,與會人員也指出,中國經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當地政策和文化風俗的不理解、把中國經驗生搬硬套到非洲,很多情況下是行不通的。很多中非合作項目就是因為處理不好本地化的問題,不能在非洲落地生存發展。唐盛堯認為,中國高投入高產出的方式不應該在非洲“復制”。中方專家一致認為,中國農業發展模式在非洲的一些“水土不服”現象必須引起重視,中國專家要基于非洲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方式推進中非合作。
第四,中非農業合作面臨的問題及應對。中非農業合作需要雙方轉變觀念。加巴甘比教授強調,文化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為中非開展有效合作帶來挑戰。有效的溝通交流和相互學習、尊重可以找到適合雙方的合作方式。李小云教授認為,中非之間的合作已超越援助者和受援助者之間的關系框架,“非洲領導人應該意識到拓展中國市場的巨大前景,從而主動加深與中國的合作”;“外來參與者”也需要改變自身的發展理念。
如何調動當地政府及其他利益攸關方的積極性是很多中非合作項目面臨的一項挑戰。來自非盟的專家指出,中國在制定中非合作戰略時,應該針對不同的合作主體設定不同的目標,與整個非洲大陸合作的目標應該有別于國家層面合作的目標。非盟愿意在資源的分配和利用、相應評估框架的制訂等方面與中國共同努力、搭建農業合作平臺,確保非洲能夠從中非農業合作中獲益,確保雙方互利共贏。
援助與貿易和投資相結合,將援助項目進行商業化運營可能是實現農業援助項目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但也同樣面臨挑戰。非洲國家需要提供更好的投資和政策環境吸引更多中國企業到非洲進行農業投資合作,但援助項目與盈利項目之間界限模糊可能會導致腐敗和尋租行為,不利于合作的健康發展。來自捷克的孟德爾大學的塔馬斯(Ing.Vojtech Tamas)博士指出,目前,西方國家的問題是不相信當地政府,不同的援助者之間也互不信任,援助缺乏一致性和相互協調,援助項目效果低下。援助與投資貿易結合是否會帶來發展的有效性,目前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加強非洲當地政府的能力建設也需要納入合作框架。○
(責任編輯:新南)
* 本次研討會得到中非合作論壇中方后續行動委員會“2016中非聯合研究交流計劃”研討會項目(編號:YT201602)的資助。
** 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