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靜
文學語言與實踐運用——兼談播音主持中調值的準確把握
劉曉靜
世界語言可分為語調語言和聲調語言兩大類,語調語言中的旋律音調模式是句子結構的一部分,而不是詞的一部分。聲調語言中的聲調類型主要是詞的結構的一部分,而不是句子結構的一部分,聲調語言中的聲調類型比較穩定。漢語屬于聲調語言。聲調指的是:漢語音節所固有的,可以區別意義的聲音的高低和升降。在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即:陰平(高平調55)、陽平(高升調35)、上聲(降升調214)、去聲(全降調51)。其中數字標識的就是聲調的調值,也叫調形,指的是聲調高低、升降、曲直的變化,也就是聲調的實際讀法。
在普通話播音發聲訓練中,調值的準確把握一直是一個不容易掌握和糾正的難點,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一是播音員、主持人受各地語言環境(方言)影響,對普通話的規范調值“先天不足”,再有就是很多人從根本上沒有弄明白調值的意思,以及準確把握的要點。這樣就造成了許多播音員、主持人在發聲過程中語言整體面貌不僅會有明顯的方言色彩,而且還會使語句在表達上讓聽眾產生歧義又或者是不舒適的感覺。
要想準確把握調值,首先就要準確理解調值的概念。在播音發聲學習中,很多初學者都有這樣的疑問:我的聲調沒有問題,吐字歸音也沒有問題,為什么會調值有問題?這其實是將調類和調值的概念混淆了。所以,厘清調值和調類對于學習普通話很重要。
聲調包括調值和調類兩個方面。調類指的是對聲調的分類,普通話有四個調類,調類只能對聲調的種類加以區分,而不能表示每種聲調的實際調值。也就是說,人們所說的讀音準確,其實是說調類正確,并不代表調值也正確。比如,“天”字,它的調類是高平調,也就是一聲,調值應該是55,如果發成44的話,我們就可以說是調類正確,而調值偏低了。據筆者觀察,各地方言在調值的表達上千差萬別,或者陽平上不去、或者去聲降不到位,其中尤以上聲在實際發生中調值發不到位的情況居多。
第二,要明確聲調的音高變化是相對的,要區別絕對音高和相對音高的概念。由于人的嗓音高低生理條件千差萬別、各不相同,所以在調值的學習中雖然有五度標記法標出的數值擺在那里:陰平(55)、陽平(35)、上聲(214)、去聲(51),但是,55值到底是多高?有沒有絕對的參考?答案是:沒有。因為,調值它所標記的是漢子音節在一段語流中的相對音高,而不是絕對音高,它不能同音樂的音階高度等同,后者的高低是絕對的,不管誰來唱,也不管用什么樂器來演奏,音高都是一樣的,它有可參照的明確的絕對高低值要求,調值則沒有。甚至是同一個播音員主持人,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因為情緒、氣息或者是聲帶狀態的不同,對同一個漢字音節的高低的實際表達也會存在差異,可以說每個人的音高都不是一致的。所以,在明白調值是相對音高的這一特點后,播音員、主持人在播音發聲過程中,就應該把握在某一段語流語境中,單音節與多音節字詞的調值相對比照要保持升降高低的協調,就好像在一個隊列里,如果陰平(55)是一個排頭標兵的話,這個標兵沒有絕對的高度,在有些隊列里也許是“175厘米”的高度,而在另一些隊列里也許就是“170厘米”的高度,但是,一旦確定了隊列和標兵,那么隊列里其他“人”的高度就將以此為參照,在一個隊列里高低相對穩定。
在實踐中,很多初學者在播音或者朗誦文章時,往往聽不出自己的調值問題,這就需要大家在生活中留心觀察,上耳去聽,同時在自己練習的時候多多錄音,反復去聽去檢查,聽辨有沒有相同的調值在一個句子里發音高低值不一樣,又或者相對值差別太大,不準確的情況,往往如果相鄰幾個音節里,如果有音節調值把握不準確,發音就會相當突兀“扎耳朵”,應該說,只有聽得出問題在哪兒,才能知道如何去改正去注意。比如,有一個主持人在給紀錄片配音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這里,是中國藥都。”其中“中國藥都”四個音節分別是陰平(55)陽平(35)去聲(51)和陰平(55),但是該主持人讀成了中(55)國(35)藥(51)都(22),在有“中”這個55值的對照下,“都”卻讀成了22值,觀眾一聽直觀上就感覺很別扭。其實在生活中,許多人說話的時候,調值的相對音高都不準確,像在熱播劇《甄嬛傳》中,陳建斌飾演的皇帝在說話的時候,就常常有調值不準確的情況,但是因為大眾和演員不是專業播音員主持人,所以基本可以不做要求,而從事專業播音的從業人員,調值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要準確把握調值,還要注意音節在連讀時的變調現象。普通話中的變調主要包括上升變調、去聲變調、“一”和“不”的變調以及重疊形容詞的變調。變調規律本文不再贅言,但要注意變調發生時,調值的高低發生變化,要隨語境注意把控。
總之,調值訓練是一個綜合訓練,其中還包含氣息和發聲的內容,重音與節奏的配合,要想更好地把握調值,就要結合日常聽辨,勤加練習,方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