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朗
《古代漢語》漢字教學中應隨機利導引發學生興趣
包朗
《古代漢語》教學中教師應隨機利導引發學生興趣,比如可以巧借字形闡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解析字形與姓名的關系,并且從當前比較流行的影視媒體語言中尋求興趣點。
漢字教學,是《古代漢語》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教學中不能按照教案死板教學,那樣的話,輕者學生提不起興趣,嚴重者招致學生的反感。教師應在教學中隨機而發,隨時隨地發現漢字系統知識中的興趣點,并適時運用到教學中去,引發學生的興趣。
中國的文字是非常神奇的,很多字都蘊含深意,過去的文人墨客也在這方面費了不少心思。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還原文字背后的文化涵義,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我們在講漢字的形聲字時,可以從名人對“軾”、“轍”的用字上入手。教師可設問“蘇軾蘇轍”兩兄弟名字的深意是什么?
按照我們常見的起名字規矩來看,蘇軾、蘇轍、蘇洵分明就像是兄弟三人的名字。但事實上蘇軾、蘇轍是兄弟,而蘇洵是他們的父親。蘇洵為何要給兒子這樣起名字呢?對于這個問題,蘇洵在《名二子說》中闡釋了其中的深意。大概意思是說:一輛車包括車輪、車輻、車蓋和車軾。其中,車軾平常看起來是最沒作用的,但一輛完整的車卻不能少了它。其次,車軾看起來是最張揚顯露的,所以蘇洵在給蘇軾取名字時說“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反映了當時蘇洵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兒子的個性能充分發揮,又擔心他過于張揚而遭人嫉妒,于是他又給蘇軾起字叫“子瞻”,意思是讓他瞻前顧后,謹慎小心。對于另一個兒子蘇轍,蘇洵則相對比較放心,取名為“轍”,意思是讓他跟著別人走。雖然“轍”不像“軾”那樣引人注目,卻也不易遭人嫉恨。他們的父親希望蘇轍像車印一樣能處理好福禍之間的關系,凡事沉穩。
蘇軾蘇轍反映的是兄弟間如車的各部分間相互協調、互相合作、團結互助,當然也有相反的。在中國民間,很多地方的人把兩兄弟妻子間的關系說成互為“妯娌”。那么“妯娌”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
說到“妯娌”這個詞,不得不感嘆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只看這兩個字的字形,我們就不得不佩服祖先造字的能力。首先,因為這個詞說的是兩個女人之間的關系,所以兩個字都帶有女字旁。其次,兩個字的右邊部分也相似,但彼此又是對著的,一個朝上,一個朝下。朝上的“妯”,身段穩重,神態像是鼻孔沖天,得理不饒人;朝下的“娌”則顯得小而嬌氣,恃寵而驕。僅僅兩個字,卻把我國民間兄弟老婆間的關系展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由此可見中華文字的神秘與博大。
古人的姓氏非常有講究,而姓與名之間又有一定的聯系。教師可從這個角度引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嚴格區別的,它們分別代表著不同的事物。“姓”起源于母系社會,代表著氏族的血統。“氏”是古代貴族的標志與宗族系統的稱號,代表著功勛和地位。在夏朝之前,姓氏是一分為二的,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用來區別人的貴賤地位,身份低微的人只有名字但沒有氏。姓用來區別婚姻,因此有同姓、異姓、庶姓的區別。周代以后,姓氏被合二為一,而且不再被用來區別貴賤。即一個大家族世代居住在某地而獲得了當地人的敬仰,那么這個家族的人就是高貴的。秦漢以后,姓、氏就不再分開,或稱姓,或稱氏,或兼稱姓氏。
古代人不僅有名而且有字,“名和字之間往往有意義上的聯系。例如宰予,字子我”。教師可以同學們熟悉的《三國演義》為例,解說字形字義,引發學生興趣。比如,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瑜”、“瑾”都是美玉,《說文·玉部》:“瑾:瑾瑜,美玉也。從玉堇聲”,“瑜:瑾瑜,美玉也。從玉俞聲。”現在有個成語叫“懷瑾握瑜”,字面意思是衣里懷著瑾,手里拿著瑜,而常用義即用“美玉比喻人具有純潔優美的品德”,所以周瑜、諸葛瑾才會有相應的名和字。
當然也有名和字意義相反者,比如“韓愈,字退之”即是如此。韓愈之所以取名為“愈”,取義就是“愈”有“超越”的意思。韓愈希望長大以后,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輩。韓愈從小飽讀經書,從3歲起就開始識文斷字,每天能記下一千多條古訓,不到7歲,就讀完了諸子之書。19歲,進京應試。到了京城后,韓愈自恃才高,以為只要參加考試一定能考中,結果卻名落孫山。后來,他連續考了四次,最后才中了第十三名。之后,雖然經過了三次殿試,最終也沒有撈到一官半職。在與妻子盧氏小姐交談中,韓愈說起官途中的挫折。盧小姐說:“不要再為這種事情而傷懷了,科場失敗的事情常有。只是經歷了這么多次挫敗,一定是你有什么缺點和不足。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問題、解決問題啊。”盧氏隨即展紙揮筆,寫道:“人求言實,火求心虛,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韓愈由此悟到:自古驕兵必敗,自己身上缺的正是謙虛之德,這個“愈”字便是證據。于是,他立即選用“退之”作為自己的字。
我們不得不承認,當前是一個讀圖的時代,看電視劇看電影的人比看書的人多。不能扭轉社會現實的情況下,我們不妨因勢利導,借影視媒介引導學生學習漢字,激發興趣。比如同學們很喜歡《甄嬛傳》,既如此,教師就可設疑,其中的“嬛”是讀huán,還是讀xuān?現在人們普遍讀huán。關于這個字,筆者認為應該讀xuān。甄嬛出場解說自己的名字是取自宋代蔡伸《一剪梅》“嬛嬛一裊楚宮腰”,皇帝回應甄嬛并稱贊她:“柔橈嬛嬛,嫵媚姌裊。你果然當得起這個名字!”皇帝回應的這兩句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引張揖曰“嬛嬛,猶婉婉也”,司馬貞索隱引郭璞曰“身體耎弱長艷貌”。依甄嬛自解和皇帝的贊詞及出處,“嬛嬛”當解作“輕柔美麗的樣子”貌,而這個讀音《廣韻》作“許緣切,平聲,曉母仙韻”,今天擬音當作xuān。“嬛”在這個意義和讀音上還可組合成“便嬛”一詞,“便嬛(piánxuān)”,是“輕盈美好的樣子”。司馬相如《上林賦》:“便嬛綽約。”“綽約”也是“柔婉美好貌”。即如張揖所言的“嬛嬛”當“婉婉”講,婉婉就是柔美的樣子,《文選·潘岳<為賈謐作贈陸機>》:“婉婉長離,凌江而翔。”呂向注:“婉婉,美貌。”另外教師必須強調嬛的本義是“孤獨無依的樣子”,《說文·女部》:“嬛,材緊也。從女瞏聲。《春秋傳》曰:‘嬛嬛在疚。’許緣切。”《春秋傳》這句話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今本作“煢煢余在疚”,意思是“十分孤獨地在憂病中”。甄嬛絕對不會用孤獨無依這個意義的,根據中國的國情,有哪個女子愿意得個無所依靠的名字,古今的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是寄托某種希望,沒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無依無靠。“嬛”只能是用的引申義,由“孤獨無依”引申為“軟弱”、“柔軟”,進而引申為“柔美”這是合情合理的。另外《甄嬛傳》的原作者流瀲紫回應“嬛”字讀音:最初設定讀“xuān”。綜合上述推論,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嬛”字讀音應是“xuān”。當然教師也可告訴學生,此字并不是如董寅生所說只有xuān、huán、qióng三個讀音,《漢語大字典》中它有四個讀音xuān、xuán、huán、qióng。另據《集韻·刪韻》:“嬛,女字”,則“嬛”作女人名字確可讀“huán”,但是這一用法與甄嬛自解和皇帝的解釋大相徑庭,同時讀“huán”容易使人想到丫環,而把甄嬛誤作身份低下的丫環,試想在君權高高在上、講究門當戶對的封建社會,有哪個皇帝愿意娶一個身份低下的丫環呢?從青年學生喜愛的電視劇入手,解說觀點與別人的不同,從而比較全面地解釋字義,學生怎能不興趣倍增呢?
當然,隨機利導方式遠不止筆者上述這些內容。比如借助影視媒體,既然宮廷劇如此盛行,那么“社稷”咋解釋?常見秦始皇陵、“十三陵”,那么皇帝的墳墓為何稱“陵”呢?隨處隨時都可找到引發學生興趣的知識點,關鍵還是要教師有較高的素養,方能做到隨心發疑問,隨地解惑,隨機利導。
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2014年度“本科教學工程”(RWJG1408)、自治區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塔里木大學非傳統安全與邊疆民族發展研究院2013年度招標課題重點項目(090113B03)。作者簡介:包朗(1970—),男,河南羅山人,博士,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非傳統安全與邊疆民族發展研究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員,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字學、歷史文獻學研究。
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非傳統安全與邊疆民族發展研究院 8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