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娟
漢字形體與對外漢語漢字教學
陳麗娟
漢字屬于眾多語言符號中最難學的符號之一,它以其獨特且優美的形象激發人學習的興趣,卻又因其復雜難記的形體而讓人望而卻步。
一般語言學家認為:文字是有聲語言的補充性交際手段,這種手段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主要用來把言語傳到遠處,長久保持,并且借助圖形符號或形象來表現,任何文字都是形、音、義的結合體。漢字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語言;漢字記錄了一個龐大的民族、一部龐大的歷史、一種延續了數千年的燦爛文化;漢字凝聚著約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人以及生活在世界各地約三千萬的華人。當我們以這種語言為研究對象時,應該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發現漢字的魅力,并將著眼點放在如何推廣漢字,如何提高對漢字的認識,直至驕傲地向全世界推廣博大精深的漢字。這樣的共識是站在對外漢語教學第一線的老師應該達成的,理論界也已普遍認同了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的必要性。
但是,實際情況是,第一線的漢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漢字教學究竟如何定位的疑問。充分尊重學生學習意愿的老師可能認為如果學生的學習目的只是交際,那么他們也許可以用拼音替代漢字;面對學生不斷抱怨漢字難學,并寫出面目全非的所謂漢字后,老師也可能越來越相信漢字確實難教,為了保證教學進度,老師也開始有意無意地逃避漢字教學;談到具體的漢字教學中筆順是否需要規范的問題,老師們更可能選擇寬容。
但時至今日,如果講漢語教學的目的僅僅局限于滿足好奇的學習者交際之用,似乎有些狹隘。國際漢語推廣應該承載著更多的內涵,漢字記錄漢文化的功能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甚至可以超越漢語記錄漢文化的功能。這一結論我們只要看看今天已經完全使用白話文的人們仍然孜孜不倦地學習文言文就可以看出。當人們一次又一次討論《論語》《莊子》等先秦典籍時,顯然已經對孔子說論語時的語音、莊子談養生時的語音不得而知。因此,不僅應該承認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的必要性,更應該承認漢字推廣在漢文化推廣中是不可或缺的載體之一。
但也有外國學者甚至中國學者堅持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對外漢語教學也應該以拼音教學代替漢字教學。例如世界漢語教學協會副會長柯彼得先生曾在《漢語拼音在國家漢語教學中的地位和運用》(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漢語拼音亟待“解放”的觀點。柯彼得先生認為雖然漢語拼音在近半個世紀以來經受了國內外的長期考驗,并早已被證明是中國語言歷來最有效的拼寫
系統,但是,由于政治與文化思潮以及許多偏見的影響,漢語拼音至今仍被放到次要的地位,它的潛能尚待發掘。漢語拼音在21世紀應該越來越多地擔負起與漢字并駕齊驅的重要任務,自然而然地成為正規的文字。確實,漢語拼音是漢字的得力助手,特別是在信息檢索、中外交流和人機交流中,作用非常重要。但是今天,我想我們應該看出的是,不管拼音多么重要、多么有用,它的存在仍然是為保存漢字、發展漢字服務的,而不是所謂取代漢字。
造成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難教、難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漢字本身有“四多四難”等。大部分非漢字圈漢字學習者都認為漢字難學,是因為大家通常把漢字符號系統看成是絕對的表意文字,忽略了漢字表音的一面,沒有看到漢字“表意為主,示音為輔”的性質。另外,傳統的漢字教學觀點和習慣也加劇了漢字難。有些老師認為漢字是沒有規律的,因此學習漢字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寫,希望學生在不斷練習之后熟能生巧,這對于西方學生來說無疑是任其自生自滅。再有就是忽略部首和筆畫教學而直接進入追求量和整字的教學。有的教師往往在開學一兩周就開始布置漢字作業,規定學生每周學習一定量的漢字,學生剛開始可能會因為新鮮對漢字保持著極大的興趣,但漸漸就會放棄。在對部首或筆畫等全無或僅有模糊概念的時候,只以數量作為學習漢字的目標是不科學的。字形結構教學對從未接觸過漢字的學生來說看似多余,卻在引導學生入門、幫助他們逐步建立正確的漢字書寫基礎。
當然,漢字確實存在特點,比如,漢字的符號體系極其復雜,符號數量極其龐大。漢字的繁難,一是筆畫,二是個數。不過我國簡化漢字的工作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已卓有成效,給漢字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使之漸趨規范化、標準化。這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習者的學習負擔。
既然漢字是繞不過去的一關,那就要求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準備漢字教學內容,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首先要將來自非漢字圈和漢字圈的學生區別對待。來自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對于漢字是完全陌生的,應培養他們對漢字的興趣,有了充分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習的熱情。
早期的甲骨文大都是漢民族祖先在長期社會實踐中根據現實生活中的物或物與物之間的聯系描畫出來的,例如“馬”、“魚”、“鳥”等。教授這些漢字時就得讓學生了解漢字,將學習與生活中的事物聯系在一起。在形聲字的教學中,可將形聲字的偏旁歸類,用類推法引導學生學習。具有表意特征的形聲字,使漢字的字形與字義之間有了聯系,還有一部分形聲字的音符、義符分別與該字的讀音、字義之間有關。漢字“音、形、義”三要素之間的關系,是解釋漢字的基礎依據。可以說,字形既是難點,也是攻克漢字教學的突破點。因此,在對外漢語的漢字教學中要充分地利用漢字的規律和特點,使教學過程更為簡單、學生接觸更為深刻。來自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在漢字了解與熟悉程度上有一定優勢,但由于許多字都與中國的漢字在形體上不同,因此在教學中也要注意到其母語的負遷移。
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電腦已成為課堂教學的必備用具。因此可以嘗試在教拼音時,直接把電腦漢字輸入法同時教給學生,增加學生正確認讀漢字的概率,因為學習者在輸入漢字時始終處于“發音”和辨認區別“同音字詞”的過程中。還可以采用開放式漢字教學,發動學習者來參加“認字”、“造字”的教學過程。比如,給出一個義符,任由學生加上其他聲符或其他部件;或給出一個獨體字,由學生加上其他部件,用這種類似“游戲”的方式讓學生來構成新字。
綜上,漢字雖難,卻仍需教之,也有法可教,這就要求站在一線的對外漢語教師熟練掌握漢字及其教學技巧并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貫徹從筆畫少的字到筆畫多的字和從獨體字到合體字的原則;要多做部件的分析和組合練習;要盡可能解釋字義并適當介紹形、音、義結合的特點,充分利用象形、形聲、會意等造字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漢字。”(呂必松,1996)
天津師范大學 國際教育交流學院 30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