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偉
?
平安救撈從我做起
——創建“平安救撈”活動幾點心得體會
胡 偉
【摘 要】隨著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的出臺,海上交通、資源開發、海水養殖等在海上的經濟活動也更加頻繁,救助基地在沿海以及內陸水域應急保障體系中發揮的作用也日益凸顯。作為海上人命財產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救助人如何在日常訓練和救助工作中,確保安全救助和救助安全,更好地適應新形勢、新發展的要求,成為我們救助人面臨的新話題。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崗位職責,通過對創建“平安救撈”活動開展以來的體會和感悟,簡要闡述自己對安全工作的認識。
【關鍵詞】安全意識 責任落實 安全防控
從2013年4月開始,以“平安救撈,從我做起”為主題的創建“平安救撈”活動在救撈系統全面展開,活動內容涉及健全規章制度、治理安全隱患、加大安全培訓、抓好維護保養、開展應急演練、實施風險控制管理、推進安全管理標準化工作等八個方面工作,從去年開始創建“平安救撈”活動現已進入到重點突破全面推進階段,通過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推進了基地各項安全工作的深入開展,夯實了基地安全管理基礎,促進了基地安全形勢的持續穩定。
作為基地的一名安全監督員我想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淺談下我對安全工作的一點心得體會。
(一)增強安全意識:把安全發展刻在心上融進血液
安全工作是項基礎性工作,一切發展都是建立在安全第一的基礎之上,沒有安全就談不上發展。如果把救助中心工作比作大樹,那么安全工作就是這個大樹的根系,安全意識就是這棵大樹的營養液。通常來說,安全意識就是人腦對生活、生產等活動中安全觀念的反映。人要有安全的意識,才會有安全的行為;有了安全的行為,才能保證安全。所以說,我們是否具有強烈的安全意識則顯得更為重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提高安全意識是安全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安全活動的開展以及安全專題會議的召開都能很好提高安全意識。安全活動的重要一點就是語言、思想的交流,所以要求參加者發言,說出自己內心的認識、感知和印象是安全活動的重要內容。在安全活動中,通過大家的語言、思想交流、推理和判斷把個人心理的感性認識最終轉變為提高安全意識的推動力。只有思想上做到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轉變才能真正做好安全工作。
在單位安全規章制度制定過程中,我們不妨要求單位干部職工結合自身崗位都要參與文件制定,而且在評審會上都要說出自己對新制定文件想法、自己的認識,通過這種共同參與、暢所欲言的安全專題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內部職工的安全意識,提高了安全規章制度的執行力。
(二)落實安全責任:用高度的責任心守住發展的“安全線”
安全是我們每個人的需要,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只有我們每個人負起安全責任,大家的安全才會有保證。日常工作生活中,一項工作往往需要我們一個團隊里幾個人的配合,假如配合的幾個人中的一人責任心不強,出現了懈怠、馬虎大意等現象往往會造成整個工作的失敗,可謂是一損俱損,受到傷害的不僅僅是個人而是一個整體。比如潛水作業,大家都有各自的職責,有拉信號繩的、有作為應急潛水員待命的、有保持通訊聯絡的,假如我們整個作業團隊中,有一個人出現了精神懈怠,出現的問題往往影響到整個團隊。有句話說得很好,“沒有無法保證的安全,只有不負責任的人”,這句話也就說明了,安全這個弦實際上還是握在我們自己的手里,只有我們多一些責任就少一些危險,高度的責任心才能守住發展的“安全線”。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我們只有不斷強化干部職工的責任意識、大局意識,通過召開典型救助案例分析會,分析查找救助作業中存在的風險源,要求應急隊員在救助過程中要相互提醒、相互監督,克服麻痹大意思想,真正把安全責任落實到實處。
(三)強化安全防控:未雨綢繆提高應急反應能力
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往往會進入到這樣一個誤區,就是單純注重應急預案的學習,忽略應急演練的重要性,大量實踐證明,應急演練能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有效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迅速從各種災難中恢復正常狀態。在去年發生的“東方之星”輪番扣事件中,假如船方能夠按照規定有效地開展應急逃生演練,并及時發出警報,船上每個人能夠認認真真參加應急演練,我想獲救的應該不僅僅就是12人,事故的代價是慘疼的,所以在實際工作中,通過開展應急演練模擬真實事件及應急處置過程往往能夠很好地給大家從直觀上、感性上真正認識突發事件,提高對突發事件風險源的警惕性,增強應急意識,主動學習應急知識,掌握應急知識和處置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同時,通過應急演練,可以發現應急預案中存在的問題,在突發事件發生前暴露預案的缺點,驗證預案在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方面所具備的適應性,找出預案需要進一步完善和修正的地方。
安全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要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通過扎實開展“平安救撈”創建活動,進一步強化安全管理責任意識和安全監管手段,提高制度的執行力,在實踐中摸索,在摸索中創新,努力解決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才能不斷推進救助事業科學發展、安全發展。
作者單位:(東海救助局連云港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