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霄
?
我國社區治理中的問題與糾偏
羅 霄
【摘 要】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治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區治理是城市基層治理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它直接關系到了公民社會的發展,關系到了我國社會發展的轉型。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區建設已經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是在社區治理的實踐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對于社區治理的基層實踐者而言,只有正視這些問題并找到相應的對策,建立起社區治理的長效機制,才能使我國的社區治理取得更為長遠的成效。
【關鍵詞】社區治理 社會轉型 長效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區治理模式不斷取得新突破,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不斷拓寬,多元主體的社區治理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隨著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加快,公民意識的覺醒,社區治理仍然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如社區互動機制有待完善、社區治理本質不清、非政府主體錯位等。這些問題與我國的社會轉型和經濟發展水平并不相稱,社區建設還停留在初級階段,根本性的困境表現如下:
(一)社區互動機制有待完善
在傳統模式下,作為政府派出單位的街道辦事處,的確在一定時間內滿足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轉型,街道辦事處已經不能夠很好的滿足現階段的需求,尤其是居民自治的訴求。到目前為止,社區治理中的政府與居民的互動機制仍待完善,政府與居民之間沒有形成有機銜接。一方面,雖然已經具有了變革的政策基礎,但是基層管理者的思想并沒有轉變,這就使得社區治理的互動和居民參與機制滯后,現代的街居體制較之以往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另一方面,公民參與的正式渠道不通暢,主要的參與領域還僅停留在文化體育建設、志愿服務類的水平上,許多名義上的自治團體并沒與開展實質性的活動。
(二)缺乏體制創新,誤解現代社區治理本質
服務是社區建設的本質,基層管理者的思想應當由“管理”向“服務”轉變,但是受到傳統體制的束縛,社區治理主體仍然停留在以管理為主的社區治理理念中。傳統的理念適用于曾經“單位制”的社區治理模式,但已經不能夠適應現代“社區制”的社區治理新模式。缺乏體制創新,使得社區治理沒有能夠做到回歸社區,宗旨及價值觀定位的錯位使社區治理主體的意識觀念與現代社區治理的要求之間產生了較大的偏差。
(三)非政府主體錯位
在現代社區治理模式中,非政府主體尤其是社區自治團體應當是主角,而政府應當是完成好服務作用的配角。而我國的社區治理中,社區自治團體往往成為了政府的“附屬機構”,政府意志還是支配著社區治理行為,這就使社區自治團體的意見成為了政府意志的變相表達。非政府主體在社區治理中無法擺脫政府的束縛,在具體的社區治理過程中只有接受和服從,非政府主體并沒有體現出其在社區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一)培育社區共同體
作為具有區域概念性特征的社區共同體,其形成的路徑有很多,但就目前而言,共同體的生成主要還是依靠政府培育實現的。政府為了解決社區共同體形成中存在的組織成本問題,以及內在制度的惰性問題,不僅要抓住機遇,更應該通過合法性和資源型的激勵方式來實現。具體的來說,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通過法律的途徑來約束并推動初級共同體的進一步發展,使其成為社區日常權力運行的一個基本載體;另一方面,為了實現基層群眾的自治和政府對社會的管理間更好的良性互動,政府還應該高度重視公民的實際需求,發現政府與社區更好的,更加民主的溝通方式,來解決不必要的矛盾。
(二)轉變社區治理思想,推動社區治理體制創新
單純依靠命令來完成社區治理行為不能夠實現社會建設的效率要求,也不能夠滿足居民的公平需要。為此基層管理者應當轉變思想,圍繞建設和諧有序、運轉高效的社區進行研究,充分考慮社區居民的“回應性”需求,提高公共服務的供應效能。同時,加大社區治理的體制創新,由過去的行政性體制向自治性體制轉變,拓寬社區居民參與渠道,完善社區治理績效評估機制,對社區治理中的風險進行全過程評估,在保證社區治理行為合理合法的基礎上,將權力向社區自治團體進一步下放,為社區自治體制提供良好的環境,從而推動我國社會發展的轉型。
(三)大力培育和發展社區社會組織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社區自治團體參與社區治理過程中的建設,為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社區治理過程中要重視社區自治團體的意見,將社區發展長遠規劃與社區居民的意見有機結合,深入開展社區志愿活動,注重社區資源的有效引導和整合。構建政府、企業、社區自治團體等多元主體的治理模式,強調各治理主體之間的協調與配合,由過去政府權威主導向多元合作網絡權威主導轉變,在政府監督的基礎上充分調動企業和社區自治團體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做到下放社區建設工作,形成政府導航,企業參與,居民實施的社區整體治理框架,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提供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作者簡介:羅霄(1991-),男,漢族,西北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