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 大理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辦公室主任 吳文光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成功實踐
——大理州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紀實
□ 文·圖 / 大理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辦公室主任 吳文光
大理是全國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有白、漢、彝、回、傈僳、苗、納西、壯、傣、阿昌、藏、布朗、拉祜等13個世居民族,47種民族成份。2015年末,全州戶籍總人口358.4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85.83萬人,占總人口的51.84%;白族人口121.79萬人,占總人口的33.98%。
大理州從2013年8月被國家民委確定為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首批試點以來,全州上下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認真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和國務院第五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精神,學習貫徹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大理視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將產業轉型升級、城鄉協調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三篇文章”定位為自治州發展戰略,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作為推動全州民族工作的主旋律,超前謀劃,高位推進,開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富有成效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2016年 4月25日至29日,國家民委考核驗收指導小組和云南省民族宗教委考核驗收組,對大理州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工作進行了考核驗收。9月13日,國家民委正式命名大理白族自治州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州”。

一、把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示范創建工作,舉全州之力全面推進。先后制定了《關于爭當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州的實施意見》《關于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穩定幸福示范區的意見》《關于貫徹落實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經驗交流現場會精神扎實推進大理州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創建工作的意見》等多個意見、方案,并將每年8月份定為“大理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月”。2013年10月29日至30日,國家民委和省政府在大理召開了云南示范區建設現場推進會和云南示范區建設專家座談會。2015年4月12日至15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經驗交流現場會議在大理召開,全國13個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地、市、盟)試點第三批“互觀互檢”活動也在大理成功開展,大理州的民族工作和創建全國民族團結示范州工作得到了國家民委的充分肯定。
二、把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州委書記、州長任組長,州級52個部門領導為成員的示范區建設和示范創建領導小組,全面加強對示范區建設和示范創建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辦公室工作機構和工作制度,各縣市也照此組建組織領導機構。2015年3月,聘請了國家民委監督檢查司司長陳樂齊、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俊清等6位專家學者,成立了大理州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和示范區建設專家咨詢小組。2015年6月26日,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政策專業委員會落戶大理大學。2015年11月在機構改革中設立州民宗委,加掛大理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辦公室,在原有的民族、宗教編制基礎上又增加了3個編制。
三、把加大資金整合力度作為推進示范創建的重要手段。每年州財政預算投入示范創建經費3000萬元,縣市級財政要完成1:1即3000萬的配套資金投入并列入財政預算,同時要求集中整合各類項目資金重點投入示范創建項目建設,形成了以財政為主,其他部門積極配合支持的資金整合機制。
四、把督促檢查和獎懲作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的保障機制。以“不謀民族工作的干部就是不稱職的干部”的標準要求干部抓實示范創建工作,制定了示范區建設責任分解方案和工作考核辦法,明確了工作責任,堅持半年一檢查,一年一考核,根據完成情況對縣市和州級部門給予重獎重懲。

2013年10月,云南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現場推進會在大理召開
創建工作開展以來,大理州一直堅持“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的思路,把改善基礎設施和培育壯大產業作為民族地區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著力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引領民族地區經濟大發展。
突出抓好省示范創建“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點創建工程”,幾年來,共投入專項資金1億多元,整合各類資金5.6億元,建設民族團結示范村100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9個,扶持發展周邊接合部少數民族自然村1225個,打造了新華村、寺登街、諾鄧、周城、喜洲、雙廊、東蓮花、寺前村、曲硐、七宣等21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4年全國掛牌命名的第一批特色村寨中,大理州有7個村列入全國首批掛牌命名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位居云南省第一。
二、著力推動“586”工程建設實現民生大改善。大理州瞄準加快推進示范區建設同步實現全面小康這個目標,抓住示范區建設這個重點、補齊發展相對滯后的1225個強幫扶村和人口較少民族自然村這個短板,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發展,推動民族地區實現“彎道超車”。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三年來,全州25.27萬貧困人口脫貧,實施農村危房改造11.25萬戶,5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示范點建設啟動。以發展基礎、對外開放、群眾生活、民族和諧四大跨越為目標,按照“抓樣板、帶中間、強幫扶”的思路,實施“586”工程(即大理州民族團結示范區建設“五通八有” “五好八高”和六項重點工作),突出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培育發展特色經濟、保護發展民族文化、推進生態家園建設、加快民族人才培養、鞏固團結和諧局面六項重點工作,整合各類資金71億元。到今年5月完成1225個自然村的強幫扶;2014年實現了全州通電、通廣播電視、通信全覆蓋,實現“兩個接合部”20戶以上自然村全部通路的目標;解決了90萬人的安全飲用水問題,建設項目惠及447個自然村; 2013年—2015年實施農村危房改造11.2544萬戶,有力地改善了民族貧困地區居住條件,全面消除農村人畜混居現象;九年義務教育少數民族學生入學率達到98.5%,繼續對大理州傈僳、苗、傣、阿昌、壯、藏、布朗、拉祜8個人口較少民族學生就讀州內四所中專學校、五所高中實行學費、生活費、住宿費、雜費“四免”政策。
三、著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助推民族群眾走上致富路。針對州內貧困少數民族群眾多聚居在高海拔地區的特點,逐年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重點培育壯大了烤煙、核桃、乳業、蔬菜、蠶桑、薯類、茶葉、生物藥業、特色水果、特色花卉、民族刺繡、民族雕刻等特色產業。核桃種植面積達1015萬畝,實現年產值近100億元,成為“全國核桃第一州”。 巍山縣南詔鎮和永建鎮、大理市喜洲鎮和雙廊鎮、鶴慶縣草海鎮新華村、劍川縣金華鎮等地形成了“一鄉一業” “一村一品”特色產業。2015年,全州農產品出口總值達9.7億元,占全州外貿出口總值的66.7%。
一、以“七進”為重要抓手,加強宣傳教育。堅持把宣傳教育引導貫穿于創建工作的始終,突出領導干部、青少年、少數民族群眾三個重點,開展了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進鄉鎮、進宗教場所、進軍營“七進”創建宣教活動。全州共有2961家單位開展民族團結進步“七進”創建活動,實現全覆蓋。同時,大力宣傳表彰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先后有15個模范單位、15個模范個人受到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二、以機制建設為保障,優化創建環境。緊緊圍繞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的目標,將洱源縣三營鎮鄭家莊、大理市下關鎮萬花社區、大理州博物館等8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點列為大理州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先后舉辦民族干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和民族理論政策等專題培訓班91期,培訓干部1.9萬人。整合州、縣市機關的人才、技術力量,深入開展干部聯系基層、服務群眾活動,實實在在為基層辦成了一批好事實事。
三、以聯動聯創為途徑,豐富創建內容。全州示范區建設各成員單位充分結合部門職能,發揮優勢特長,聯動聯創,不斷豐富創建內容,探索出了基層民族工作特色之路。如大理市萬花社區開展“六聯四創一促進”活動(“六聯”即轄區單位、院落、少數民族、困難戶、社區建設、民族聯誼,“四創”即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模范院落、模范家庭、模范個人,一促進即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穩定);在示范學校中推廣“五個一”(編一本書、講一堂課、唱一首歌、跳一曲舞、繪一幅畫);在鄉鎮、村探索“一鄉一品、一村一業”的產業發展路子。形成了一批省、州、縣級“民族示范”產業、園區及合作項目。這些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創建活動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以民族文化為引領,創新創建載體。廣泛建設農家書屋、科普欄、體育設施和民族文化活動場所,不斷完善民族地區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體系。全州已建成文化館(站)112個,圖書館13個,村級文化室602個,農家書屋543個,建成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13個、鄉鎮網點110個,極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目前,全州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6項、省級31項、州級66 項。全州有8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 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2 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6 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7 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示范創建的考評驗收只是全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一個新的起航點,大理州各族人民將一如既往地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不斷維護和鞏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創建成果,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譜寫好大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時代華章!
(責任編輯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