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郝時遠
中國文化多樣性與“一帶一路”建設
□ 文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郝時遠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西部地區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發生了一個很重要的轉變——從歷史上的邊緣地區、改革開放的后方地區轉變成為前沿地帶,而這個前沿又是一個既要對內開放,又要對外開放的雙向開放“中心區”。共建“一帶一路”的基本理念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發展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發展的潮流,即堅持和諧和包容的準則。
在“一帶一路”建設愿景和行動的文件發布中,特別強調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并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化觀。我們一方面要理解文化的多樣性,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文化如何共生共榮。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和它的發展模式也屬于政治文化范疇,同樣要得到尊重和相互的兼容、寬容、理解,從政治文化的角度講,也是可以求同存異、兼容并蓄、和平共處的,那么從這樣一種角度出發,具有示范效應的民族地區的文化優勢應該說相當重要,因為對外開放本身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內容,而且是文化方面的內容。邊疆民族地區的示范效應和文化優勢十分重要。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講,民族是文化的載體,民族多樣性決定了文化多樣性。多樣性意味著差異,差異也意味著矛盾,而差異是人類社會最普遍的現象。
一方面少數民族文化構成了中華文化的斑斕色彩,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問題最為突出。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就要保護好中國自身的文化多樣性。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把漢文化等同于中華文化、忽略少數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區別于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缺乏認同,都是不對的,都要堅決克服。
我們的多民族是一個優勢,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文化上,而且還體現在多民族的“家底”上,包括資源富集,水系源頭,生態屏障等多方面的優勢。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指向,是尊重差異、縮小差距,這是從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確立的基本原則,也是中國特色民族觀在民族事務方面的重要體現。縮小差距,就是縮小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尊重差異,尊重的就是廣義的文化的差異——這是我們民族政策最核心的東西。
中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觀念立足于在差異中求和諧、在多樣中求統一,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構筑多元一體大家庭各成員之間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的精神紐帶,即共有的精神家園。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三個自信”,這是我們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當中,必須要強化的一個自我意識。
我們需要借鑒國外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絕不能放棄中國政治制度的根本。我們的民族政策,既有尊重歷史、順應人心的一面,又要體現國家統一的基本原則。一個國家在解決民族問題上,選擇什么樣的道路、采取什么樣的模式,是基本國情、歷史演進、經濟社會狀況、文化傳統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在處理統一和多樣的問題上,我們的理念和制度設計是非常先進的。我們強調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問題。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開拓創新,這是習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講話中深刻闡釋的重大政治原則。這條道路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于尊重歷史、符合國情、順應人心,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實踐中探索出來的偉大成果。對這個成果,我們要萬分珍惜。如果說實現程度不夠,是因為支持這種制度優越性的經濟基礎還未達到那個水平。所以,必須正確看待我們的國情,不能因為我們取得的成就而自以為是,也不能因為制度還沒有充分實現在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下的優越性而認為技不如人。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耙粠б宦贰笔且粭l互尊互信之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一條文明互鑒之路。做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
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由于歷史的原因,與周鄰國家和地區存在著傳統的交往關系,其中包括語言相通、文化相通、習俗相通、宗教相通等因素。例如新疆地區的多民族、多文化、多語言和宗教信仰等因素,與中亞幾個國家都能夠相通,跟西亞的國家也能夠相通,甚至與其他穆斯林國家也能夠相通。這是我們的優勢。承載這些文化的少數民族,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對外開放中,應該在民心相通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帶一路”建設的對外開放,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轉換,同時也面對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各民族人民發展進步的艱巨任務。作為雙向開放發展的中心區域,既要走出去,又要請進來,還要應對敵對勢力、“三股勢力”的滲透和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使中國民族政策的先進理念首先在國內得到全面貫徹落實。同時,培養邊疆地區各族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產業工人隊伍和各類人才,使少數民族人民成為開發者、建設者、雙向開放的實踐者,這是民心相通的重要優勢。中國的民族政策理念突出了尊重差異、縮小差距的基本指向,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是加快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保障,也是使我國民族政策的先進理念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對外延伸的基礎。
我們常說“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屬于我國內政的民族政策中的觀念和原則,同樣可以延伸到對外開放的實踐中。例如在土庫曼斯坦,我國“新空間”就包括了邊疆民族地區的文化多樣性優勢,也包括了承載多樣性文化因素的各民族人民在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中發揮的對外“人心通”的優勢。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民族政策中尊重差異、縮小差距的基本理念,與“一帶一路”大棋局倡導的人文精神和互利共贏,是完全相通的。
總之,中國構建“一帶一路”大棋局,目的是建設內通外聯、開放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內在的機理是共商、共建、共享、共贏,而不是謀求地區事務或地緣政治的主導權。沿線沿帶國家不是棋子,都是棋手。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內政的成效關系到對外開放的成敗。要堅定不移地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精神,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邊疆地區的人文優勢是最重要的“軟實力”。
(本文摘自2015年9月出版的《改變世界經濟地理的“一帶一路”》,這本書基于《光明日報》“光明講壇”有關“一帶一路”系列講座內容整理而成,從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軍事、外交、安全等角度,全面解讀“一帶一路”戰略及其所帶來的影響。)的石油企業實行企業在地化、職工本土化,確定了中—土職工3:7的比例,花大力氣為所在國培養企業管理人才和工人隊伍,尊重當地的文化、風俗習慣,學習當地語言,為當地民生等公益事業作出貢獻,實現了民心相通基礎上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些實踐,正是屬于我國內政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內涵。這些成功的實踐,也證明了我國民族政策的有效性和正確性。同時,這也要求我們在國內、在邊疆民族地區更好、更充分地貫徹落實民族政策,要做得更好,使“墻里”的民族政策之花,更加廣泛地飄香于對外開放的“一帶一路”建設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建設,“對民族地區特別是邊疆地區是個大利好。要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邊疆開放開發步伐,拓展支撐國家發展的新空間。”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