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艷 馬 眾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 100192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的社區因素研究
何 艷 馬 眾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 100192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劇,城市生活垃圾的年產量接近2億噸,并正在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由于人口的劇增和消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生活垃圾目前開始挑戰工業垃圾。隨著居民生活垃圾的大量產生和成分復雜化,城市垃圾的分類回收處理已經成為影響城市發展的一大阻礙。本文主要討論社區因素對城市居民垃圾分類回收的影響,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需要充分考慮社區文化、居民參與度、社區資源等因素,提出一些解決對策。
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社區;城市居民;因素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的消費觀念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量的生產、消費產生了太多的生活垃圾。而如今生活垃圾并沒有很好的得到分類回收,大多數都是將家庭垃圾放置于一個垃圾袋中扔到小區的垃圾箱中,最終被運到垃圾處理廠進行焚燒或者填埋的方式處理。但焚燒需要先進的設備,必將耗費更多人力財力,而且由于生活垃圾的成分很復雜,產生很多有毒氣體對大氣產生了嚴重的污染。填埋方式則需要更多的土地資源,隨著城市化的加劇,土地資源越來越稀少,已經沒有過多的土地用以擴充垃圾填埋場,并且填埋的垃圾對土地、植被以及地下水產生了巨大的污染,最終嚴重危害了人體的健康。所以必須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處理量,即增加垃圾的回收率。
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是治理城市污染、綠化城市環境的根本途徑,而研究城市垃圾分類回收的社區因素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金錢社會的今天,盡管大多數人已經有了環保意識,但當環境利益和自身經濟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還是會趨于后者。所以想要從根本上實現全民垃圾分類回收,必須有經濟的利益驅動,從社區因素著手,分析垃圾分類回收給社區帶來的好處,研究社區因素對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的影響,將有助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機制更多樣化、實用化。充分考慮到影響垃圾分類回收的社區因素和非社區因素,保持其完整性,保證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以社區為單位最終實現全城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的藍圖,將“垃圾圍城”變為“資源圍城”。
(一)未建立統一的社區文化
社區文化是指一個社區里盛行的文化風貌,包括文藝、體育、教育、精神等各方面多層次的發展。社區文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影響著一個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同樣也影響著一個社區的垃圾產生量和垃圾回收處理的效率。但社區內居民的組成是多樣的,很多居民忙于工作,彼此之間聯系較少,所以并未形成統一的社區文化,沒能營造居民環保和垃圾分類回收的文化氛圍。
(二)社區居民參與度低
目前,環保的成本還比較高,社區居民的參與度太低,參與意識淡薄,參與行為不強。雖然社區內及周邊都設有統一標識的垃圾桶,但分類投放效果并不佳。居民自覺參與到社區環境的建設和社區衛生的維護監督遠遠不夠,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如果社區居民參與度太低,那僅靠小部分人的分類也是無用的。
(三)社區資源未跟垃圾回收體系達成互惠模式
其實,生活垃圾的分類回收再利用系統如果運行有效,將垃圾資源化處理,并沒有浪費了社區的人力物力,反而是增加了社區的資源,真正實現社區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社區的資源包括物力、人力和組織資源,這些資源目前都在為垃圾處理回收系統服務,但人們往往忽略了有效的回收模式其實可以將社會資源轉變為社區資源,將閑置資源轉變為有效資源。
(一)共建社區統一文化,營造環保氛圍
建立統一的良好社區文化,既是建設和諧社會,滿足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的需要,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不能僅僅依靠退休職工和少數熱心居民自發組織一些以興趣愛好為基礎的舞蹈、歌唱群體,還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宣傳、配備專職的環保思想教育工作者和環保教育基地,利用節假日多開展一些以“環保”“垃圾分類回收”為主題的社區聯歡會,評選出每月“環保之星”加以獎勵。采用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利用多種載體,擴大廣泛性,提高包容性,改善社區環境,共建一個節約型環保型社區。
(二)制定社區規章,強制提高參與度
垃圾分類回收并不是一兩天就能養成的習慣,也不能僅僅依靠個人道德觀念的引導,要想徹底實現垃圾回收,必須依靠某些力量給予其強制保障力。由于目前政府僅制定了一些規定僅對政府和環保部門的工作提供技術指導,但并沒有出臺一套完整的針對垃圾分類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和監督居民的行為,導致垃圾投放行為并不具有強制約束力。在統一社區文化的前提下,可以依靠一些社區特色化的硬性規章來制約社區內居民的分類投放行為。建立一個“垃圾分類”基金,獎勵嚴格遵守者,同時對違反社區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規定的家庭或個人進行罰款,從而提高居民的參與度,加深其對垃圾回收利用的理解,將行動落實到細微之處。社區還可通過網絡、廣播、報刊、電視等媒體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環保宣傳和垃圾分類知識的普及,提高社區居民垃圾分類回收的參與度,真正做到人人參與。
(三)回收系統返利于社區資源
社區垃圾回收系統可以大大減輕環衛工人和后續垃圾處理環節的工作量,節約政府的財政支出的部分可以用于補貼社區的資源:為社區建設更先進的垃圾分類設施,提供更多的社會工作者,投入更多的資金補貼,成功將社會資源轉變為社區資源,最大限度得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還可以通過減輕物業費的方式將垃圾回收帶來的福利真正造福于每一個居民身上,通過經濟驅動增加大家的回收動力。可回收的垃圾變賣后,資源回收公司可返還部分的利潤給社區,這樣也可以減少居民的物業費用。
以社區為單位,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系統中充分考慮社區因素,從垃圾產生源頭到后續回收處理環節都實現無縫連接,將垃圾回收再利用系統和垃圾處理系統融為一體,配備專人專用設備進行分類監督和回收指導,真正進行一次以社區為起點的垃圾分類回收改革,逐步提高全民的分類回收意識,改進全民的分類投放行為,共建一個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社會。
[1]張帥.中國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回收機制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