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區華杰雙語學校 李衛軍
那一年,我們一起上過的初三
贛榆區華杰雙語學校 李衛軍
2002年,那一年我們十五、十六歲。校園青春小說稱之為“16歲的花季、17歲的雨季”。那一年,鮮花一般的年紀;那一年,等待歲月的洗禮;那一年,編織成長的諾言;那一年,寫下夢想的召喚。青春和理想,印刻了徘徊的迷茫;微笑和淚水,書寫著我們青澀的成長。
那一年,我們從老師口中斷斷續續知道,贛中要“巨變”,對于“初高中分離”、“新學校外國語”這類消息,我們懵懵懂懂,只知道六月“考試季”的目標依然是那所建在在當時還略顯荒涼土地上的“贛榆高級中學”。老師說:“努力吧,考贛中,給你未來加上一半的保險。”多年之后,當王其珊校長在我們畢業典禮上宣讀這一屆高考各種輝煌數據的時候,我們好像隱約覺得“上贛中”跟“考大學之間”真的有等于號。
那一年,只記得考試像漫天飛舞的雪花樣迎面撲來。班主任說這叫“催麻戰術”,讓你考得麻木,讓考試成為一日三餐般平常,你就不會因為中考而緊張了。事實也如此,中考考場就在本學校,坐擁“地利”的我們如同參加平常考試一般,幾乎一樣的氛圍,一樣的流程,一樣的做題。在那個傳媒還不是很發達的年代,不能在考后尋找標準答案的我們,估分卻異常準確。或許,真的是因為“司空見慣”,中考只不過是一場考試而已……
那一年,作為孩子的我們也追劇,被一部電視劇和被這部電視劇捧紅的一個組合迷得昏天黑地,由臺灣四個男生“合體”為“F4”主演的《流星花園》讓家長和老師們第一次見識到偶像劇對我們的巨大影響。班級內每個人都會哼唱劇中的主題曲《流星雨》,那一句“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這地球上”知曉率直追兒時經典“世上只有媽媽好”。
那一年,MP3尚未普及,CD機也未流行,“隨身聽”和磁帶大行其道,用來備戰英語聽力的機器里也會塞進流行歌曲。那一年,在同桌的耳機里聽到了比英語更聽不懂的聲音——歌曲《忍者》,想不到這種唱歌吐詞不清楚的RAP和R&B旋律會成就周杰倫的“歌壇 天王”地位。多年之后,當這個男人坐在龍椅上慶祝自己新唱片突破350萬張的時候,才發現他已經陪伴我們走過整個青春年華。當我們擁有夢寐以求的手機時,彩鈴和來電鈴聲無一例外選擇他的歌,《七里香》《東風破》《聽媽媽的話》《稻香》……別忘了,他的范特西和依然范特西還被我們用來調侃過學校的食堂。
那一年,感覺夏天真熱是在開始軍訓之后,只記得頭頂的太陽照著眼睛明晃晃的,教官的面貌和姓名已模糊,但是他那句在我們動作做不好的時候總要說的話卻依稀記得:“你們是全縣最好的學生,所以你們必須更好去完成動作!”沒有嚴聲厲色,沒有簡單粗暴,只覺得他的訓練方法和他休息的時候給我們唱的《海闊天空》一樣出色。近乎標準的粵語發音,甚至讓我們懷疑他是個廣東人。那一年的踢正步,無論是艷陽高照還是蒙蒙細雨,無論是平時訓練還是匯報演出,我們做得都很出色。因為我們心里很清楚:對于扛過中考,又將迎來高考挑戰的我們來說,這點苦這點累,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