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 喬敏
高校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角色定位
文/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 喬敏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高校圖書館應明確其保護職責,認清自身在非物質文化保護中的優勢,通過宣傳教育、建立文獻保存和服務體系、參與調查和研究工作等措施,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高校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角色定位
2015年7月,文化部啟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試點工作,選定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山東藝術學院等23所高校作為試點院校,對具有較高技藝水平的傳統手工藝傳承人或資深從業者進行研修指導。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引入其教學體系,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課程、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等,高校以其豐富的資料和專業教學資源優勢成為非物質遺產保護者中不可或缺的一員。高校圖書館是學校情報資料中心,也是學校教學和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資料信息搜集篩選、宣傳研究、教育普及等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所以,高校圖書館同樣肩負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諸如民間傳說、禮儀、慶典、習俗、傳統手工藝等這些無形的文化,同樣是人類創造的偉大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在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過程中創造的財富,是人類現存文化的記憶,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常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或者是“民族記憶的背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能夠真實地記錄世界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它還能密切人們之間的關系,促進人們相互了解與交流,因此,它和有形的物質文化一樣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無形性、獨特性、活態性、傳承性等特點,它要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要依靠人類以語言的教育、親自的傳授等方式,由前輩傳承給下一代,這種傳承方式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傳承活動中止,就意味著某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結構和環境也在快速改變,這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存在基礎日漸狹窄。加之世界全球化的趨勢,旅游業、移民、戰爭、環境破壞、農村城市化等問題也使得許多非物質文化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沖擊,生存狀況岌岌可危,很多傳統的東西已經加快了淡出人們視野的腳步。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2011年頒布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并且建立起了“國家+省+市+縣”四級保護體系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目前仍然面臨著很多問題,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和諧現象:觀念滯后、“重申報,輕保護”、 為了經濟利益而進行盲目破壞性開發、資金技術保護人員缺乏等。這些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創造力與生命力的寶貴財富正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消失,搶救、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高校圖書館的重要職責。從《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中可以看出,政府是非遺保護工作的主體,但是,“國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并規定學校要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也指出:“必須提高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重要意義的認識”,這就是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而對年輕一代的教育尤為重要。擁有資料、設備、科研人員優勢的高校在非遺保護中可以說是責無旁貸。大學教育的對象是即將踏入社會、對社會具有潛在影響力的大學生,他們是社會的知識階層,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認識問題的深度、對人類對社會的責任感、對未來社會的影響力都是不可估量的。作為學校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圖書館,是大學生的第二課堂,也是保存人類文明記錄、傳播并延續文化的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也明確規定了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應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學術交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宣傳、展示。”所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高校圖書館不應推辭的文化使命和重要職責。
(二)高校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優勢。首先,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資料和收集、整理、保護文化遺產的經驗和方法。高校圖書館就是一個強大的資料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認、申報中,它可以提供包括歷史文獻在內的諸多材料。只有準確科學地認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才能對其實施有效的保護,而此確認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論證,需要從各方面給予說明,用大量材料予以證明。目前,國際公約和我國政府都制定了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標準,很多項目要從歷史淵源、文化傳統、民族、地域等方面進行闡明,這就需要大量材料作支撐,高校圖書館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料就是堅實后盾。而且,高校圖書館還有著收集、整理、保護文化遺產的經驗和方法,如在搶救、保護古籍文化遺產和收集圖文、音像資料等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績,這些都值得借鑒。其次,高校圖書館面對的是既有影響力又有科研能力的讀者群。高校圖書館的讀者主要是教師、科研人員和大學生。他們知識層次高,接受能力強,社會責任心重,有良好的參與意識和科研能力,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是一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目前,不少高校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引入其教學體系中,把學校教育作為傳承和弘揚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最為有效的方式,圖書館可以此為契機,積極配合學校教學,充分發揮其教育和信息服務職能,通過培養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引導和輔助他們開展這方面的研究,促進大學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自覺的形成。
此外,高校圖書館還擁有一批具有實踐經驗和科研能力的工作人員,可以與科研機構相聯合,一方面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一方面為科學研究提供切實有效的文獻信息保障。
(一)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師生保護意識和自覺性。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對師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譬如舉辦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講座、報告會;開展主題征文、知識競賽、辯論會;組織師生參與相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等。通過這些活動,讓更多師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價值以及現在所面臨的威脅,提高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關注程度和保護意識,引導他們開展相關的調查和研究工作,并為他們提供文獻信息保障。
(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獻保存與服務體系。高校圖書館應該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納入工作之中,建立起相關的文獻保存與服務體系。圖書館的首要任務是廣泛收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文獻信息。其中包括承載著非物質文化信息的實物資料,也包括在搶救、保護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形成的大量的文獻資料。搜集資料只是初步工作,關鍵的是要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開發利用。經過整理,將資料中的信息含量最大程度的展露出來,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者和傳播者能夠充分利用這些資料。
(三)主動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和研究工作。調查和研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圖書館擁有一批具有實踐經驗和科研能力的工作人員,其中不乏對地方文獻、本地區民間文化比較熟悉的人員。圖書館可以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獻和資料予以保護,派專人負責收集口述資料或其他歷史文獻,建立“遺產檔案”。同時,圖書館組織人員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也可以與科研機構合作或協助相關部門進行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和研究工作。這對高校圖書館而言,既發揮了自身優勢,又因此提高了學術研究能力及服務層次,還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王寧.非物質遺產的界定及其價值[J].學術界,2003(4).
[3]劉娜.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保護作用[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