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霞
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 福建福州 350007
中西方圖書館活動和圖書館學形成初探
林 霞
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 福建福州 350007
本文從認識論觀點的分析和中西方圖書館活動發展的比較,來論述圖書館活動和圖書館學形成的密切關系。
圖書館學;圖書館活動;中國;西方國家
科學是關于現實本質聯系的知識動態體系。它通過人們對現實生活的能動認識而獲得和發展起來,并且由于它的應用而轉化為社會的直接實踐力量。它作為一種上層建筑而存在,社會的發展是它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圖書館學的形成與發展也同樣存在自己的規律。
按照認識論的觀點,科學來源于它的認識對象。認識對象是科學的客觀基礎,失去了這個基礎,科學就只是空中樓閣。另一方面,科學又要依賴人們有目的認識活動才能獲得。因此,科學在社會發展的推動下在人們對認識對象探索過程中形成和發展,是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
圖書館學的發展也是這樣,它的形成和圖書館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具體地說,圖書館學的形成,和讀者的社會閱讀需求是密切相關的。
圖書館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人們的認識活動在文獻產生后,就可以利用閱讀來接受間接經驗。這種閱讀的需求產生了最早的圖書館,如中國周代的“藏室”,亞述的巴尼拔宮廷圖書館,古希臘羅馬的圖書館。古代統治者和貴族、學者利用它來指導政治活動,進行學術研究。它的特點是注重全面收藏和整理,為后代留下寶貴的文獻,并且在藏書活動中形成了關于收藏和整理圖書的知識。
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產生了豐富的知識。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使文獻生產、收藏、利用大大發展。古代的藏書活動逐漸演變成以流通圖書為主的圖書館活動,以適應人們不斷增長的知識需求。這樣,封閉的藏書樓就變成開放的圖書館,出現了現代的圖書館活動方式。
圖書館活動和藏書活動相比,它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即讀者的社會性和文獻內容的社會性。它的活動方式是一個完整的社會文獻匯聚和流通的過程。圖書館活動作為一種社會事業,迫切需要理論的指導;圖書館活動過程的完整性,又給人們提供了完整的生動的認識對象。在這基礎上,人們開始有目的地對圖書館活動進行全面的考察,形成了關于以圖書館為中介的文獻知識交流的科學——圖書館學。這就是圖書館學形成的一般規律。
中國和西方的圖書館學的形成,都符合上述的一般規律,只是它們經歷了不同的道路。
(一)圖書館學的萌芽
早在三千五百年前,在我國就出現了文獻,歷代統治者依據它來進行政治活動。春秋百家爭鳴,圖書數量大增,西漢起,儒家學說成為正統,到唐朝產生了科學制度,南宋出現了朱程理學,儒家經典成為統治者和知識分子必備必讀之書。加上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使我國古代藏書活動到宋朝十分興盛。
藏書活動的發展產生了收集、整理圖書的知識。西漢劉向父子整理天祿閣遺書而成《別錄》、《七略》,開中國目錄學先河。到南宋時,鄭樵著《通志》二十略,系統地總結了收集、整理圖書的知識,大大發展了目錄學和校讎學。
同一時期,西方藏書活動卻由盛而衰。雖然西方古代藏書活動起源很早,但是隨著羅馬帝國的崩潰,除修道院外的藏書玉石俱焚。在黑暗的中世紀,只有修道院和王室的圖書館藏書活動在緩慢地發展著。八世紀時的《圣規和書籍》和十三世紀的《愛書》兩本著作,對當時的藏書活動都有了具體的記載。但是總的來說,當時中國的圖書館學萌芽已經產生,它的組成學科目錄學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二)西方圖書館活動和圖書館學的形成
十五世紀的西方文藝復興沖破了宗教的束縛。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的第一次科學革命,產生了西方的自然科學各個分支。印刷術的傳入和古騰堡發明的機械印刷技術,使西方的藏書活動大為發展。
科學的發展戰勝了宗教的經院哲學,人們對新的知識的需求導致了圖書館的開放。十七世紀中葉,諾代首先提出了“圖書館是人類的知識寶庫。”修道院的藏書開始向社會開放。十八世紀的萊布尼茨在管理圖書館工作中實行了自由借閱制度,表明西方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圖書館的雛形。萊布尼茨認為圖書館應該是市民的教育機構和交流學術的場所,這成為當時先進的圖書館學思想。
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進一步推動了藏書活動向圖書館活動的演變。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發展迫切需要人們掌握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能;另一方面,“資產階級很快意識到,圖書可以成為影響群眾很好的工具。他們似乎為了群眾的利益,為下層階級開辦國家的、地區的和公共的等各種類型的圖書館。”1753年,英國建立了不列顛博物院圖書館。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后,圖書館進一步向公眾開放。到1850年,英國通過了建立公共圖書館的第一法令,它標志著藏書活動向圖書館活動的演變的完成。
圖書館活動的出現,意味著圖書館成為知識匯聚和傳播的重要渠道,這一完整的活生生的認識對象的出現,奠定了圖書館學的客觀基礎。同時,它也意味著管理圖書館的人員從以前的專職官員或學者轉變成普通的圖書館工作人員,迫切需要接受圖書館專門知識和技能的教育,這就使圖書館學形成成為必然。于是,人們已不局限于整理、保管圖書的知識,開始了對圖書館活動有目的的全面考察。維爾納·貝這樣指出:“圖書館學概念是通過圖書館活動的實踐,產生了對圖書館作用、組織結構和其他性質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認識,此認識不斷擴大而漸成體系。”
1807年,施雷廷格第一次將圖書館領域的知識概括為“圖書館學”。從1808年到1829年,他完成了二卷《圖書館教本》,提出了第一個圖書館學體系,作出了可貴的嘗試。
1887年,德國哥丁根大學舉辦了圖書館學講座。同時,麥維爾·杜威在美國哥倫比亞學院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圖書館學校(School of Fibrary economy—Columbia College),設置了圖書館管理學、圖書分類、圖書編目、圖書補充、打字技術等課程。它標志著圖書館學在西方的誕生。
十九世紀下半葉,圖書館學在歐洲成為一門公認的學科。圖書館學從某些零碎的、片段知識的總結歸納發展到以圖書館全部工作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等為對象的系統研究。二十
世紀的開始,意味著圖書館學理論科學時代的到來。從本世紀初到三十年代,圖書館學研究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在美國,圖書館學理論研究出現了兩大派別,即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派”和以波·巴特勒、J·H謝拉為代表的“理念派”,杜威的圖書館學理論不僅在美國而且在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印度,著名的圖書館學家阮崗納贊提出了著名的“圖書館學五定律”。在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圖書館學研究也很有成就。
(三)中國圖書館活動和圖書館學的形成
和西方相比較,我國古代卻沒有形成圖書館學的完整知識體系。
自宋朝以后,歷代統治者加強了對知識分子的控制。明代清代的八股取士制度和對進步知識分子的迫害,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當西方正在追求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時,中國的知識分子卻被束縛在儒學的經典之中,加上印刷術發展緩慢,影響了文獻的生產,這就阻礙了藏書活動向圖書館活動的演變。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圖書館活動,當然不可能形成圖書館學完整的知識體系。雖然我國的藏書活動產生的目錄學,到了清朝達到了高峰,但只是局限在圖書的整理、保管上,從總體上比較,中國的圖書館學的形成落后了。
清朝的閉關鎖國導致了中國的落后。十九世紀中葉后,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沿襲了幾千年的藏書活動已不適應新興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甲午戰爭后,出現了向讀者開放的建議和行動。1892年,鄭觀應著《藏書》一文,提出要仿西方“于各廳、州、縣、分設書院,購中外有用之書,藏貯其中,…無論寒儒博,領憑入院,即可遍讀群書。”民族資產階級為強盛中國、發展資本主義而提倡教育,推動了圖書館活動的出現。
1905年,我國出現了第一個以圖書館命名的圖書收藏流通機構——湖南省圖書館。從此中國的圖書館活動開始發展起來。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后,圖書館得到較大發展,1925年成立了中華圖書館協會。在中國,近代圖書館一產生,人們就視其為一個社會教育機構,其功能為“開啟民智”,把社會教育與圖書館緊密聯系起來,因而圖書館事業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1923年京師圖書館改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圖書館,1935年藏書達70萬冊。湖北、江西、河北、湖南各省教育廳、江蘇大學等曾要求各縣設立通俗圖書館,使通俗圖書館迅速增加,1913年全國僅281所,1931年達1052所;1935年民眾圖書館515所,普通圖書館903所,書報閱覽處1112處。1936年普通圖書館增到1502所,民教館圖書部990處……(《中國圖書史和圖書館事業史》武大編1985)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了一些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實踐經驗需要上升為理論,實際工作又需要與之適應的理論來指導,圖書館學應運而生。
圖書館學知識也從西方傳到了我國。1920年,圖書館學的專業教育激發并助長了圖書館學的理論研究勢頭,于是在1923年,楊昭悊的《圖書館學》問世,“圖書館學”一詞第一次在中國出現,《圖書館學》的問世意味著中國已開始了自己的圖書館學研究。1932年,杜定友先生的《圖書館學概論》問世,標志著中國圖書館學的形成。在《圖書館學概論》中,杜先生給圖書館學下了定義:“把一切圖書館的原理和方法組織起來,使成為圖書館專門學科。”這部書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圖書館工作的各個環節,探討了圖書館的性質“圖書館是個文化機關,利用書籍以發揮文化”,闡述了圖書館的功能等等。此后,金敏甫的《中國圖書館學術史》、程伯群的《比較圖書館學》、杜定友的《學校圖書館學》和《圖書館與成人教育》、徐旭的《民眾圖書館學》和陶述先的《圖書館廣告學》等相繼發表。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國圖書館學史、比較圖書館學、專門圖書館學和應用圖書館學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據統計,在這一時期已創辦有47種圖書館學專業期刊,共發表圖書館學論文69篇(嚴文郁《中國圖書館發展史》)。由此可見我國當時出現了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的繁榮景象。
中國和西方圖書館學的形成,雖然經歷了不同的過程,但都和圖書館活動的出現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充分說明了圖書館學形成的一般規律。
圖書館學在西方首先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自十五世紀中葉起,文藝復興使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統治下解放出來,印刷術的傳入使科學革命的成果得以廣泛流傳,資本主義的發展,使科學交流和人們對知識的需求大大增長,圖書館活動應運而生,從而導致了十九世紀末圖書館學的形成。
反觀中國的歷史,自明朝起,封建文化專制統治壓抑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的科學技術開始落后了。知識分子在八股舉士制度和文字獄的束縛和迫害下,只能鉆研古書,使圖書館活動難以從藏書活動中演變出來,向廣大人民開放。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目錄學、校讎學、版本學大大發展了;另一方面,圖書館學卻因為沒有圖書館活動這一客觀基礎,難以形成。
直到帝國主義打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才使科學知識成為人們的需求,相應地,從十九世紀起,出現了圖書館活動,在吸收國外圖書館學的基礎上,我國圖書館學的先驅們結合中國的實際。形成了自己的圖書館學。
理論和歷史都證明了,圖書館活動為圖書館學提供完整的認識對象,它的社會性推動了圖書館學的形成。人們在有目的的對圖書館活動的考察中,總結了實踐的經驗,使圖書館學終于成為有完整體系的科學。
今天,面臨著信息時代的挑戰,人們對知識的需求的增長已非昔日可比,發展圖書館活動,促進圖書館的進一步開放,已成為圖書館發展的當務之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圖書館學必能獲得新的發展。
[1]吳慰慈,董炎編著.圖書館學概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2]盧荷生著.中國圖書館事業史.臺北:文史出版社,1986.
[3]杜定友著.圖書館學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
[4]劉國鈞著.圖書館學要旨.上海:中華書局,1934.
[5]黃宗忠.圖書館學導論.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
[6]武大北大合編.圖書館學基礎.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
[7]嚴文郁.中國圖書館發展史.臺北:中國圖書館學會,1983.
[8]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系編.中國圖書史和圖書館事業史,1985(油印)
[9]周文俊.第三次上大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編后漫筆.圖書館工作與研究,1992.2.
[10]戴煜濱.論中國圖書館學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圖書館學報,1996.6
[11]王國春.我國近代圖書館學研究與教育.衡陽師專學報,1999.4
林霞,1987年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學專業,現為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曾在全國各專業刊物上發表專業論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