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博
中共河南省直機關黨校 河南鄭州 450002
淺議公證民事法律責任
李小博
中共河南省直機關黨校 河南鄭州 450002
公證是公證機構所進行的證明活動。在公證活動中,因公證機構或其公證員的過錯導致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民事權利的損害,從而保障公證機制的健全、維護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和促進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整體素質的提高,公證機構必須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即公證民事法律責任。本文從公證民事法律責任的概念、基本原則、我國公證民事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以及如何完善的設想等四方面闡述公證民事法律責任。
公證;公證責任;公證民事法律責任
(一)公證的民事法律責任概念
公證的民事法律責任,是指因公證機構的過錯致使公證文書發生錯誤,公證機構依據過錯的程度,承擔向當事人退賠公證費及相應經濟損失的民事責任。公證的民事法律責任是由錯證引發的責任。因為錯證通常是由于公證人員工作過程中的疏忽大意等原因造成的,其過錯在于公證人員本身,或者在于公證人員與當事人雙方。
(二)公證的民事法律責任特點
公證的民事法律責任與其他責任不同,有其自身特點:
1、公證民事責任的主體具有公證機構本位性。在我國, 公證員依附在某一固定的公證機構執業, 因公證員的過錯給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造成的損失, 應當由誰承擔民事責任。《公證法》第43 條第一款規定: “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因過錯給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 由公證機構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公證機構賠償后, 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公證員追償。”由此可見, 公證機構和公證員都是法律責任主體, 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是, 公證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是按公證機構本位的特性來決定的, 先由公證機構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而后公證機構可以向有故意或重大過失行為的公證員追償。
2、公證民事責任是法定的責任。公證民事責任因違反法律關于公證的禁止性規定而產生, 這是公證民事責任的本質屬性。這里的公證法律是與公證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的總稱。只要違反公證法禁止性的條款, 都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公證民事責任所保護的客體是公證活動秩序。公證制度是預防性的司法證明制度, 是國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設立公證制度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具有普遍證明力的公證證明, 規范法律行為, 預防糾紛, 減少訴訟, 保障國家法律的正確實施。在公證實踐中, 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是較早介入民事、經濟活動的, 明確公證民事責任, 有利于維護社會主義法治和正常的公證秩序, 預防和制裁擾亂公證活動的違法犯罪行為, 保護公證機構和公證人員的合法權益,有利于增強廣大公證人員的責任感和風險意識, 不斷提高公證質量和服務水平, 充分發揮公證的功能。
(三)我國《公證法》專設第六章對法律責任作出規定,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對公證機構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對公證員處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并可以給予三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停止執業的處罰;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1、以詆毀其他公證機構、公證員或者支付回扣、傭金等不正當手段爭攬公證業務的;2、違反規定的收費標準收取公證費的;3、同時在二個以上公證機構執業的;4、從事有報酬的其他職業的;5、為本人及近親屬辦理公證或者辦理與本人及近親屬有利害關系的公證的;6、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應當給予處罰的其他行為。
另外,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對公證機構給予警告,并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并可以給予一個月以上三個月以下停業整頓的處罰;對公證員給予警告,并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并可以給予三個月以上十二個月以下停止執業的處罰;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吊銷公證員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些行為包括私自出具公證書的; 為不真實、不合法的事項出具公證書的;侵占、挪用公證費或者侵占、盜竊公證專用物品的; 毀損、篡改公證文書或者公證檔案的;泄露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應當給予處罰的其他行為。因故意犯罪或者職務過失犯罪受刑事處罰的,應當吊銷公證員執業證書。
公證民事責任的基本原則指的是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基于過錯的公證活動侵害到申請人或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利而承擔相應民事責任時所體現出來的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法律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則:
(一)公證行為違法、違章原則。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是公證行為違反了公證法律、法規、規章等法律規范的規定。只有公證員的公證行為,包括積極的作為和消極的不作為,具有違法、違章發生的情況下,才使得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如果公證行為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是無須承擔民事責任的。
(二)表象職務行為原則。公證民事責任是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對于錯誤或瑕疵的公證行為承擔的民事責任。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對于與公證職務無關的行為承擔的責任不屬于公證民事責任的范疇。同時,公證機構與公證員在承擔責任的范圍也有一定的區別,表現為:公證員對于自己的錯誤或瑕疵的公證行為,如若主觀上是故意或過失的情況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而公證機構對于其公證員錯誤或瑕疵的公證行為承擔承認的另一前提是該公證行為是職務行為,認定一個公證行為是否是職務行為的標準不能由具有公證專業知識或法律專業知識的人員來判斷.而應當取決予一般民眾的一般判斷,即所謂的表象職務行為原則。
(三)因果關系原則。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指的是“過錯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必然的、直接的聯系”,而不是偶然的、間接的聯系。公證機構或其公證員的違法、違章的公證行為造成了申請人或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利的危害結果,違法、違章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著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即存在著直接的必然的聯系。如若損害結果與公證活動無因果關系,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亦不用承擔民事法律責任。
(四)過錯責任原則。即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對于相關的公證活動主觀上存在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公證民事責任。理由主要有兩點:首先,對于公證人員而言,其地位不是公證委托合同的
當事人,其主觀有過錯的公證行為而導致的利害關系人權利受損的性質不能認定為違約行為,而是侵權行為。根據侵權賠償責任的認定原則,賠償需要行為人主觀上具備過錯,因此,公證員承擔公證民事責任的另一前提是公證員在公證活動中主觀上存在過錯。其次,對于公證機構而言,如果認定為侵權行為則同理需具備過錯;如若認定為違約行為,則公證機構在承擔公證民事責任上主觀上也需以過錯為原則,而不能采取無過錯責任。這是因為:其一,我國現行的《公證法》將公證機構定位為非營利性的事業法人,只收取公證的服務性費用.這就表明其在公證活動中不以追逐營利或自身利益為目的,同時也表明其責任能力,即只能就其過錯承擔責任。如若要求公證機構承擔無過錯責任,則會使得公證機構的公證成本急劇增加不利于公證的良性發展。同時從成本效益原則來看,公證民事責任也需要平衡公證申請人所支付的公證成本與其可能取得的公證收益之間的關系,在公證申請人只支出一般服務性費用而卻要求公證機構對公證的所有風險承擔責任顯然是在法理上是不公平的,在法律上也是行不通的。其二,公證機構作出準確的公證的前提是公證申請人提供真實合法的申請事項資料,如若公證申請人提供不實的證明材料,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依據現有的法律的賦予“核實”權利是很難全面核實清楚的,在這種情況下,讓公證機構承擔無過錯責任會是的公證機構的權利與責任不對稱。
我國《公證法》規定,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給當事人及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公證機構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公證機構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有重大過失行為的公證員追償或者部分追償。因公證賠償發生爭議協商不成的,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因公證員的原因,公證文書發生錯誤時,公證機構根據不同的原因,根據以下原則,以不同的方式承擔法律責任:
(一)公證機構對外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原則:如前所述,公證處出錯證時,對當事人承擔法律責任的是公證處,而非公證員個人。
(二)公證員個人對內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原則:公證處出錯證時,雖然由公證處對外承擔民事法律責任,但并不意味著公證員就不負責任,由于公證文書是由公證員個體承辦的,錯證是由于公證員的違法行為所致,因此公證員就應當對其行為負責。
(三)公證機構與當事人共同承擔的原則:公證處出錯證時,是由于公證員和當事人雙方共同的過錯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僅由公證機構承擔責任顯失公平,因此,《公證程序規則》規定,因公證處和當事人雙方過錯而撤銷公證書的,所收的公證費酌情退還。當然,對于其他的損失也應當按照過錯的責任比例承擔。
(一)完善公證員的執業保證金制度。執業保證金是公證員為支付因自身具有過錯的公證活動而依法承擔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所提供的特別的擔保,類似與身份保證金。公證員的執業保證金能較為有效地杜絕、預防公證員在公證活動中“以權謀私”故意造成假證、錯證,督促公證員在公證活動中嚴格依照法律、法規等相關法律規范履行國家證明權力。我國雖然從2001年就開始著手建立公證員的執業保證金制度,然到目前仍不能形成一個比較完備的統一的制度。故完善公證民事法律責任制度仍應當繼續完善公證員的執業保證金制度致力于形成一個完整的透明的具有較高操作性的法律制度。
(二)建立和完善公證機構的責任保險制度。公證機構是一個非營利性的事業組織,承擔著國家證明權力的職能,是一個較為特殊的事業組織,故在承擔公證民事責任上面承擔著有限責任,但盡管如此仍有可能使公證機構因承擔賠償責任而無法繼續履行公證權力,為此,就應當引進采用較為分散風險的保險制度。責任保險制度,極大地分散了單一公證機構承擔公證民事法律責任的高風險,有助于公證機構的長期良性發展和保證因錯誤的公證導致合法權利受損的受害人的賠償要求,促進整個國家、社會的穩定發展。因此,我國應當積極建立公證機構的責任保險制度,從完善相應法律法規、強制執行責任保險制度、以及完善相關的能使得責任保險制度良好運行的法律措施。
[1]沈宗靈著.《法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沈紅衛,謝財良等編著.《公證證法實例說》,湖南人民出版社會2006年8月版.
[3]王公義等著.《中國公證制度改革研究及國際比較》,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4]謝佑平主編.《公證與律師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版.
[5]宋杰,程大慶.《論公證的賠償》.載《中國司法》2004年3月版.
李小博(1981.4—),女,河南臨潁人,中共河南省直機關黨校副教授,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