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素珍
外語教師職業發展因素分析
任素珍
本文探究外語教師職業發展方向,分析外語教師職業發展的內因和外因,及其對外語教師的職業發展的影響。
教師職業發展 內因 外因
我國的教師職業發展研究始于二十世紀80年代,經過30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已經發展成為國內外教育研究的共同話題,是當今教師教育改革的主流研究領域。我國的外語教師職業發展相對滯后。近年來,國內本領域的前期研究有“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高校英語教師發展需求調查研究”,“論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國外高校教師評價制度與我國高校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職業發展”,是從教師接受專業培育的角度來闡述教師職業成長與發展的過程。教師的職業發展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或增強或減弱教師個體的職業發展結果。可以概括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內因是指教師的內在品質和個體特征,包括教師自身的自我發展意識和定向性,是一種內在能量和主觀能動性,其表現特征是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和情緒;外因是指教師所處的教學環境,包括教師所在教學單位的工作環境、人文環境、進修學習和參加學術交流的機會、社會整體環境影響等因素。
(一)教師的內在素質
教師的內在素質和職業態度密切相關。熱愛教育是外語教師職業發展的第一品質,是一種內在動力。這種個體的內在因素對教師職業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因為熱愛,所以用心——用心鉆研、結語、反思教學、改進教學效果,這種職業態度直接影響教師的職業規劃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認識教育,認識自己,認識學生,認識語言,認識文化,思想境界也因此得到升華。換而言之,外語教師職業發展最重要的是個人品質和風范。
(二)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主要體現在對知識的汲取和追求。教師學習貫穿于整個職業生涯——不斷提高自身外語能力的同時,不間斷地汲取本領域和相關領域的前沿知識,不間斷地學習和思考,不松懈地鉆研和提高。要使自己總有知識和學生分享交流,就必須不斷學習,自我提升,不拘泥于任何學習方式和渠道,學習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可能成為教學中的亮點。對教材、備課中的疑點和難點都勇于請教,反復琢磨,仔細推敲。不間斷地學習,才能有教學反思能力。
教師學習的目的是成為有悟性的學習者。對知識的汲取不僅是提高專業能力,同時也是發展全面綜合素質。學會在汲取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通過自省與自己互動,與周圍環境中的積極因素互動,例如,與資深前輩、同事、學生、課本、學術著作、講座、進修、媒體、互聯網等,從中汲取精華,提升對外語教學的認識和自悟能力。更重要的是把這種認識用于教學實踐,使教學不斷地變革和創新。這種對知識的銳意進取和追求,促使教師在專業上持續發展,并促進教師自身和學生的人格成長和提升。
(三)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
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體現在有步驟、有計劃地實現自己的職業規劃。無論是外語水平的提高,教學技能的完善,科研水平的提升,創造能力的儲備都要一個逐步積累、凝練的過程。因此,在教師職業發展中,有步驟、有設計地制定和實現自己的職業規劃格外重要。職業規劃包含短期規劃和中、長期規劃。各種規劃要設計得切實合理,既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又能在努力以后可以實現。一個切實合理的職業規劃,需要對個體和實際環境有正確的判斷和認識,還要有鍥而不舍的毅力將計劃實施。
(四)教師的個性品質
教師的個性品質是取得外語教學效果的關鍵。在教師的個性品質中,有些似乎具有先天性,如性格開朗,具有親和力;生性大方,幽默,容易感染學生情緒;樂觀,直率,擅長與他人溝通;性格外向,熱情、有平等意識,易于學生做朋友;虛心好學,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和欠缺等。這些個性品質就是教師的人格魅力,在很多情況下能成為學生求知的動力。
(一)工作環境
教師所在教學單位的教學氛圍、科研氛圍,是由教學單位的各級領導、教師群體和個人共同創造形成的。教師群體包括教師所在院系、教研室、科研課題組、課程教學組等。在這樣的教師群體中,教師可以就教學、科研等進行溝通交流,這些都是促進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環境因素。
教師群體是教師不斷提高業務,相互學習的重要依托,這個群體本身就是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師之間可以就教學互相聽課,集體備課,交流體會;可以一起合作研究課題;可以實行傳、幫、帶的教師發展模式。這些活動可以促進教師之間互通有無,產生互動,是教師職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種群體活動也證明了Vygotsky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即學習者是知識的構建者。學習者的知識是通過人才社會環境的互動而構建起來的,即從互動心理層面轉化到個體心理層面,這個過程是內化社會知識的過程。
(二)前輩影響
主要指教師本人在求學過程中遇到的前輩教師們。老師們的學問、教學態度、教學藝術和對教學的用心程度都會對教師本人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有時,老師的一句話,一個舉動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
言傳身教是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在我國外語教學與研究領域有一大批優秀前輩教師,這些前輩們的言行對教師職業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對專業的鉆研,治學的嚴謹,對學生的理解和愛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等。這些影響既是通過直覺可以感受到的,又是潛移默化地發生作用的。
(三)進修深造和學術交流
進修學習學術交流活動是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方式。這些方式能使平時忙于教學活動的教師有機會接觸本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學科前沿理論,提升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促使教師的教學反思,找到教學的指引方向。進修學習和學術交流活動能把教師帶入一種新的學術氛圍中,使教師有機會通過對比發現自身教學和科研中的不足和欠缺,并與新的學術氛圍產生互動。其結果不僅是教師專業上的提高,同時還會對教師的思維模式、視野開闊和人生追求有所啟發和推動。
(四)國家政策和社會環境
在教師職業發展中,國家政策和社會環境雖然是間接因素,但是對教師個體所處的教學環境和教師本人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首先,當前的社會大環境和外語教學改革都給在職外語教師帶來一種壓力。如果教學和科研沒有達標,就很難在大學立足。許多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都面臨這方面的壓力,在客觀上,這對教師職業發展有一定的促進和推動。
大學作為知識密集型社會單位,肩負著繼承、傳播、創新知識的重任,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和相關政策扶持。外語,特別是英語,在社會轉型中是知識傳播和創新的重要載體。這樣的大環境既對英語教師是激勵,也構成壓力。隨著大學生英語水平的日益提高,學生對教師的要求也在日益不斷提高,英語教師的壓力也隨之增大。這就迫使教師們要不斷學習、探究,提升教學質量,提高科研水平,適應外語教學改革的新要求。以接納的態度去理解當前外語教學所處的新環境,正確看待新環境下對教學和學術的要求,恰當地把壓力轉化為動力,以促進外語教師職業發展。
外語教師職業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和階段性。在此發展過程中,各種因素都在交織著起作用。這些因素最終可以歸納為內因和外因。內因包括教師的內在素質、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教師的個性品質。外因包括工作環境、前輩影響、進修深造和學術交流活動、國家政策和社會大環境。無論從哲學的意義還是實際意義上講,內引起決定作用,外因通過內引起形成性作用,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于外語教師的職業發展。
[1]Dewey,J.1938/1963.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New York:Collier Books.
[2]吳一安.優秀外語教師專業素質探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
[3]吳一安.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探究[J].外語研究.2008.
(作者單位:西安文理學院)
任素珍(1964-),女,河南省許昌人,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與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