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昊
?
分層導入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以選官制度為例
楊 昊
【摘 要】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使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個很好的心理預設,提高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開拓學生視野。在歷史課堂上富有針對性的導入能助于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來筆者以岳麓版高中歷史課本必修一中的選官制度這一節為例,介紹分層導入在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導入 科舉制度
本部分通過復習導入:
“在上一課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戰國時期,周天子地位衰微,各諸侯國興起,各諸侯國都想取天子而代之,各國紛紛進行改革,提高戰斗力,以渴望在爭霸戰爭中取勝。其中取得顯著成果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建立軍功爵制,該制度通過建立軍功獲得爵位,取代了西周的世卿世祿制,那么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軍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祿制有什么優勢呢?教師總結軍功爵制有利于在短時間內形成全民皆兵的體制,這一體制大大提高了軍人的戰斗激情從而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雖然這一體制有它的積極作用,但是這種模式卻因為損害貴族的利益而具有難以啟動的弊端,幸運的是在君主的大力支持和改革者的堅決執行下,這一制度最終保存下來,成為從戰國到漢初常用的選官制度。
采用任務圖片配合人物簡介的導入方式:
教師ppt展示董仲舒和班固這兩位歷史人物,并簡要介紹董仲舒是在漢元光元年以賢良方正連對三策而被錄用的;而東漢時期的班固則是漢明帝十分賞識班固的才華而特召他進入朝廷的。通過這兩個學生們耳熟能詳的典型人物了解漢朝選拔官吏的察舉制和征辟制。察舉制是各軍郡國將他們所管轄的區域內的有才華、品德高尚的人推薦給朝廷的一種選官制度,是漢朝官吏來源的主要途徑。察舉制的名目很多,有孝廉(能孝順父母);有茂才(即才學出眾);有賢良方正(即行為端正,品德高尚)。地方政府官員通過這些選拔標準進行初步篩選之后,朝廷會對被推舉的人出一些治國和經義方面的問題,這叫做“策問”被推舉的人回答問題就叫“對策”。所以董仲舒舉賢良對策就是通過察舉制而得到漢武帝的重用的。
另一種是征辟制,這種制度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向社會征聘人才。由中央政府聘任的稱為“征”。由地方的州郡長官聘任的稱為“辟”。東漢時期的班固因為在家私作《漢書》,被人告發,被判處“私作國史罪”,他的弟弟班超為其鳴冤,并把《漢書》呈送至京師。漢明帝讀后,十分賞識班固的才華,就特召他入朝廷為官。
察舉制和征辟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官僚隊伍的需要,但也存在一些弊端:(1)官吏的選拔不是由中央來控制,而是由地方的高級官吏直接控制。(2)地方長官在整個推舉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當重要,從而形成了士人為做官而依托權貴的現象,形成了一些利益集團。
到了后期,察舉制的弊端都顯露出來,當時民間有打油詩來形容通過察舉制選拔出來的官吏。讓同學們齊讀“察孝廉,父別居;舉秀才,不讀書;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這首打油詩,為以后可能在材料中出現相關的文言文奠定知識背景。
采用材料導入的方式。
教師出示兩段材料:材料一:“魏氏承顛覆之運,起喪亂之后,人士流移,考祥無地,故立九品之制,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士族高卑。”
材料二:“今之中正,不精才實,務依黨利;不均稱尺,務隋愛憎。所于與者,獲虛以成譽;所于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強弱,是非由愛憎。隨世興衰,不顧才實,衰則削下,興則扶上;一人之身,旬日異狀,或以貨賂自通,或以計協登進,附托者必達,守道者困悴,無報于身,必見割奪;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通過閱讀材料,教師帶領學生對材料進行解讀,并對材料中所反映的現象進行前后對比,教師將九品中正制實行的背景,產生變化的原因,影響等要點進行梳理。
對于九品中正制的選官程序來講是由地方到中央的這一步驟來進行的,現有各州郡的中正官將當地的人物按照:“世、狀、品”這三個方面進行權衡分類。“世”指的是家世、財產、地位等;“狀”指的是個人的文化功底,才學情況;“品”指的是被評價人的品行、道德方面。通過這一標準將人物進行九品的劃分之后,上報中央,由吏部根據所缺官職需要和被推薦人的實際情況進行官職的任命。在這樣的程序運行下,實現了中央和地方共同選取官吏的相互監督,相互制約。這一看似穩妥的制度其實隱藏著巨大的弊端,中央政府出于中正官熟悉當地士人情況的考慮,賦予中正官極大的權利,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暴露出很多弊端,世家大族日益把持選官大權,出現“累世公卿”的現象。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在察舉制的基礎上形成的,他作為察舉制和科舉制中間的一個過渡性的選官制度,是對察舉制的補充和發展,其中既有察舉制注重品德的這一方面的考慮,又有將選官制度的控制權收歸中央這一方面的嘗試,這為隋朝時期科舉制的創立奠定了基礎,但是該時期,讀書人仍不能自己主動的參與,而是被動地受世家大族的舉薦。
運用練習導入的方式,出示以下的練習題。
隋唐時期:實行科舉制
(1)形成:________________ 時分設各種不同科目推舉人才,________時設進士科,以試策取士,科舉制形成。
(2)完善:唐代,統一分科,定期考試,________ 和________兩科最為人重視。
(3)影響:擴大了統治的____________;促進了___________的進一步成熟,為___________提供了高素質人才;成為____________長期保持繁榮的制度保障之一。
通過對背景的簡單描述,使學生對每個歷史時期為何采用相應的選官制度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從而實現對科舉制度的導入,繼而學習科舉制的背景和作用。
背景:經過隋朝的短暫統一之后進入唐朝的隆盛時代,對于龐大國家機器的運轉,隋朝時期的“分科舉人”在唐朝也形成了“科舉取士”的定制,在唐代,最為人重視的是進士和明經兩科,因為進士及第后容易升遷,但考取進士較難,所以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宋代,因“重文輕武”所以,更加重視科舉考試,但也導致了官僚隊伍過于龐大的“冗官”現象。明清時期,科舉制以八股取士的方式,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這也代表了科舉制不適應波瀾起伏的清末時代的需要,最終在1905年光緒帝下詔廢除科舉制。
作用:(1)“科舉制的創立為不具有貴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參政的機會,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即隋文帝實現了統一之后,士族的沒落也使九品中正制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科舉考試制度注重“公平”、“公正”與“客觀”,為社會下層的讀書人提供了實現其社會地位升遷的途徑,據統計,唐憲宗時期共有宰相29人,其中有17人是進士出身;北宋時期,進士出身的宰相所占比例約為90%;而在明清時期,進士出身的則基本實現了“由翰林者十之九,皆為科舉出身”。在就在全社會為下層讀書人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激勵作用,為其參與政治提供了機會。
(2)“促進了官僚體制的進一步成熟,成為中華帝國長期保持繁榮的制度保障之一”科舉制在中國實行了1300多年,在這1300多年的歷史中,唐、元、明等朝代都是在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大帝國,科舉選官制為帝國的繁榮提供了制度保障。科舉出身的士人是選官的主要途徑,所以統治階層的本身的素質就很高,所做的決策自然也較為合理,從上層建筑的高度把握上來實現國家的發展,其次通過科舉取士進入統治階級的寒門子弟,因為長期生活在社會下層,對下層百姓的生活較為了解,所以在進行決策的時候會著重代表下層百姓的利益,從而具有緩和社會矛盾的作用。
本課分層導入的方式適應于各個部分的劃分較清楚的學習模塊,筆者只是對較常用也切實可行的導入方法進行課堂上的演繹,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教學內容進行靈活運用,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的法”從而彰顯出歷史教學的機制與靈動。
(工作單位:青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