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文 蔡少霖
汕尾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汕尾 516600
基于就業期待下的高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思考
吳麗文 蔡少霖
汕尾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汕尾 516600
面對我國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迫切需求,提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成為亟待研究的課題。為更好地培養一大批素質高、能力強的社會工作應用型實務人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應在學生就業期待下,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實習體制等方面實現教育模式與人才隊伍建設的高度銜接。
就業期待;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是建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更是有著獨特的優勢。然而,當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出現整體素質不高、人才層次斷層等突出問題,推進高職院校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成為亟待研究的課題。
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助人活動在西方社會發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在中國卻是一個比較嶄新的學科專業。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得到迅速發展。盡管發展迅猛,但社會工作教育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總體目標仍有很大差距,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5年,全國社工專業人才缺口超過100萬人。
另一方面,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卻無法實現對口就業。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社會工作系教師張斐曾經在20所高職院校中做過調查,據了解,2014年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就業率接近100%,但只有38.7%的學生的就業崗位與社會工作相關,另有六成多的學生從事的是非社會工作。究其原因,社會工作者本身的社會地位、職業威望、薪酬待遇比較低,導致很多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不愿意從事社會工作崗位。
可喜的是,在調查中,大多數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對社會工作的未來發展還是充滿信心的。縱觀整個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勢,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就業期望更青睞于管理型工作、更期待較高的工資待遇。可見,高職院校作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養模式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就業期待做出相應的調整。
(一)確立清晰的培養目標
社會工作是一項強調實務性、操作性的專業助人職業,高職社會工作專業培養目標應該定位在培養應用型、管理型和高級技能型人才,需要具有更深更廣的專業理論,能適應于初級社會工作師、項目助理、項目負責人等崗位業務。按照不同崗位群的人才培養定位,還應該界定詳細的職業能力目標。高職社會工作專業應該強調熟練的實務技能,理論模式的分析研究能力和文書撰寫能力,包括熟練的社工方法運用、各服務領域的實務技能、社會調查實務、社會工作行政及更強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
(二)調整現有的課程設置,突出專業特色
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與職業崗位相結合,并以職業活動、工作過程為主線,按照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來設置課程和教學內容,以崗位、職務能力為核心構建整體課程結構體系,這樣不僅能提高教學效果,而且能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有利于早就高技能人才。另外,高職教育還應該適當考慮職業崗位拓展與跨專業學習的需求。除了應培養學生掌握專業應用技能以外,在教學內容方面還應加強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決策與判斷等方面的方法能力和強化學生社會責任感及與環境良性互動的藝術等社會適應能力,在課程教學上增加社會調查、文秘實務和公共關系、社交禮儀等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職業素質,獲得工作范圍不同的職業能力,擴展就業范圍,實現學生職業能力的橫向延伸擴展。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轉變傳統教學模式
師資是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的必備條件。社會工作專業在我國是一門新興學科,在目前開設社工專業的高職院校中,很少有教師是科班出身或者社會工作實務技能很強的。因此,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即高職教師在努力提高學歷層次和理論水平的同時,應加強專業教師社會工作實踐能力、實務技能操作能力的提升,安排專業教師到社會工作崗位管理、服務第一線進行實踐、學習,或者可利用學校師資力量注冊社會工作機構,并參與政府購買社會服務項目競標,建設產、教、研三者結合的社工基地,以基地項目的開展開提升專業教師實務技能水平。
同時,在現有的高職社工教育中,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授模式,進一步采用體驗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完善學生見習實習體制
社會工作是一項實務性、操作性較強的活動。要成為一名專業社工,學生除了必須掌握基本的社會工作理論知識之外,還必須有一定的社會工作實踐經驗。但是,現實中很多學校是先辦專業再辦機構,學生沒有機會參與社會實踐,或者專業社會工作機構的數量無法滿足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實習要求。另一種情況是社工機構本身的專業化與職業化水平不高,無法保證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按照國際慣例或標準開展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活動,無法真正學習實務技能。
為了更好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提高學生的崗位技能,學校在安排學生的見習實習上應該選取一些發展比較成熟的社工機構,與社工機構人員共同制定科學合理的實習方案,確保實習有實效。因此,高職社工專業可以采取“2+1”模式,即用2年的時間在學校進行基礎理論學習,第3學年進行為期1年的頂崗實習,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社會工作理論和社會工作實務技能等專業能力后,讓學生親自參加社會工作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體驗如何運用理論原則、如何表現服務態度、如何選用方法技巧等。
高職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不能一味地照抄國外或其他發達城市的模式,而是應該根據本土學生的就業期待去進行有目的性地調整。同時,要根據高職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職業性和專業性特點,探索出本土性的專業社會工作教育之路。
汕尾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汕尾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策略研究》(SWKT15—022)
[1]萬梅.以就業為導向的社會工作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9.
吳麗文(1986.10--)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蔡少霖(1981.10--)講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