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新
天津岳河律師事務所 301700
公司破產清算中追究出資瑕疵股東對債權人民事責任的制度選擇
劉玉新
天津岳河律師事務所 301700
在公司解散清算且財產不足清償債務時,債權人應適用何種制度對出資瑕疵股東主張其債權,現行《公司法》并無明文規定,盡管有關司法解釋明確規定了出資瑕疵股東應對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但對追究出資瑕疵股東責任的適用制度卻無涉及。文中通過對當前審判實踐中存在的追究出資瑕疵股東民事責任的三種具體制度的分析,指出應以侵害債權制度。
公司破產清算;出資瑕疵股東;民事責任
公司資產是公司運營的基礎,也是公司承擔債務的物質保障,被譽為公司的“血液”。公司的資產主要來自于股東的出資,出資也是股東對公司的基本義務之一。出資瑕疵是指法律在對股東出資設定了明確規則的情況下,若股東出資未吻合這些規則,股東用以出資的財產或財產權利本身存在瑕疵,或其他出資行為有瑕疵的情形。根據我國《公司法》第27條、第28條、第31條、第36條的規定,出資瑕疵主要包括出資評估不實、虛假出資和抽逃出資三種情形。也就是說,如果股東違反了出資義務,出資不實或者出資不足,就成為了瑕疵出資股東。股東的瑕疵出資不僅會損害到公司的財產權,也會使公司的償債能力降低,損害到公司的債權人的利益。公司破產清算作為公司推出市場前的最后一道程序,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保護債權人利益的最后一道防線。
公司所謂破產清算,是指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被依法宣告破產時,由法院組成清算組對企業法人進行清理,并將破產財產公平地分配給個債權人,并最終消滅企業法人的法人資格的程序。其中,清算組由人民法院根據有關法律規定,組織股東、有關機關及有關專業人士組成。有關機關一般包括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政府主管部門、證券管理部門等,專業人士一般包括會計師、律師、評估師等。
但是,我國現行的《公司法》當中,對于在公司破產清算時,債權人能否對瑕疵出資股東主張其債權并沒有明文規定,盡管有關司法解釋規定過債權人可以對瑕疵出資股東主張其債權,但是對于債權人對瑕疵出資股東主張債權應當適用何種制度卻沒有相應的規定。
雖然《公司法》當中并沒有對于在公司破產清算時債權人追究出資瑕疵股東民事責任的問題作出相關的規定,但是這一問題在現實中卻是普遍存在的。并且,針對這一問題,在實踐中也有許多不同的做法。
(一)公司人格法人否認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在1994年出臺的《關于企業開辦的其他企業被撤銷或者歇業后民事責任承擔問題的回復》中,對于出資瑕疵股東對債權人的民事責任有過這樣的規定:“企業開辦的其他企業雖然領取了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但實際沒有投入自有資金,或者投入的自有資金達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五條第(七)項或其他有關法規規定的數額,或者不具備企業法人其他條件的,應當認定其不具備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開辦該企業的企業法人承擔。”本條首次規定了在出資不足或有其他瑕疵的時候,否認公司的人格,由開辦企業,即出資瑕疵股東承擔民事責任,開了我國以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解決破產清算中瑕疵股東對公司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先河。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軍隊、武警部隊、政法機關移交、撤銷企業和與黨政機關脫鉤企業相關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以及其他相關指導性文件?也重申了法人格否認制度。即當出資瑕疵股東違反法定義務導致公司注冊資本未達到法定最低資本限額的,一般情況下,可以認為是公司資本顯著不足,股東有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以逃避債務的明顯意圖,如在此情況下公司嚴重虧損,償債能力明顯不足,則可認定出資瑕疵股東的行為導致公司債權人利益嚴重受損,從而適用法人格否認,追究出資瑕疵股東的民事責任,由其對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
(二)代位權制度
代位權制度是由法國《民法典》在立法中最先確立的。我國《合同法》第73條規定:"因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在采取代位權制度追究公司破產清算中出資瑕疵股東對債權人的民事責任的理論中,出資瑕疵股東對債權人承擔的責任是一種代位履行責任。這種債權本應由公司行使,但由于公司與股東之間的關系,公司通常會怠于行使。因而,在公司資產不能清償債務且公司怠于行使其對股東出資瑕疵行為的追索債權時,債權人可行使代位求償權,要求出資瑕疵股東承擔民事責任。①
(三)第三人侵權制度
這種觀點認為,公司解散清算時存在股東出資瑕疵行為對公司債權人造成損害的,股東對債權人承擔責任應適用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因為債權與物權、人格權等民事權利一樣,均屬法律保護之列,具有不可侵性,第三人一旦為不法侵害,其與債權人之間便形成了事實上的侵權損害賠償關系,理應承擔侵權責任。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此處所謂財產權利,可理解為包括了基于債權的行使而可預期得到的財產利益,該條規定直接地為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的適用提供了法律根據。
針對上述司法實踐中對追究出資瑕疵股東對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適用制度的不同認識,筆者認為,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及相關法理依據,應適用侵害債權制度。理由如下:
(一)第三人侵害債權可以成立侵權法上的責任
所謂第三人侵害債權,是指債權債務關系以外的第三人,以他人享有的合法債權為侵害客體,故意實施侵害行為,造成該債權不能實現的損害后果的侵權行為。②根據傳統合同法理論,合同債權是一種相對權,債權人只能就特定的債務人請求特定的給付,第三人作為合同之債以外的人,不發生侵害合同債權的問題。但自20世紀以來,兩大法系國家或地區重新界定了合同相對性原則,認為合同相對性原則只在合同當事人間發生效力,僅僅表明債權人無權以此項合同為依據,請求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履行合同義務,但并不阻卻侵害債權的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當前,第三人侵害債權可以成立侵權行為在各國已成定論。
(二)出資瑕疵股東對債權的侵害具備第三人間接侵害債權的構成要件
出資瑕疵股東對債權的侵害屬于間接侵害債權之實體侵害,即第三人(股東)以虛假出資或抽逃出資的方式侵害債務人(清算公司)的財產行為,直接損害了債務人(清算公司)的財產,致使債務人(清算公司)客觀上不能履行債務,間接的損害了債權。其構成要件包括主觀故意、侵害行為具有不法性、須對有效債權造成損害、侵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③
1、出資瑕疵股東對侵害債權具有主觀故意
雖然股東在公司設立階段虛假出資時公司與債權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可能尚未形成,但可以推定股東對公司與債權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能夠進行合理的、概括的預見,此時可認為股東對債權人的債權是明知的。而公司成立后的虛假出資和抽逃出資行為,則明顯存在對公司債權的故意詐害。
2、出資瑕疵的行為具有不法性
根據《公司法》規定,足額繳納出資是股東向公司履行的法定義務,也是其獲取股東資格和股權保障的前提條件。出資義務的履行不僅在于保護公司的財產利益,也在于保護債權人的期待利益。因此,違反該義務具有明顯的不法性。
3、債權人的債權為有效債權
清算中公司財產不能清償而向出資瑕疵股東主張的債權是經過清算程序通知公告并經申報確認的債權,是合法有效存在的債權。
4、出資瑕疵與損害有因果關系
出資瑕疵行為造成債權不能實現,即出資瑕疵與債權損害的發生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由于出資瑕疵對債權的侵害屬間接侵害,公司清算時,債權人只有在公司無足夠財產清償債務時,才能追究出資瑕疵股東的責任。
雖然出資瑕疵并非造成公司清算時無足夠財產清償債務的必然原因,但在公司清算無足夠財產清償債務時,出資瑕疵則成為公司清算時債權不能實現的原因之一。因為此時股東如繳足了出資,債權人的債權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實現。故出資瑕疵在此時造成了債權的不能實現或不能完全實現。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當下中國有關公司破產清算中追究出資瑕疵股東對債權人的民事責任,應當適用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
注釋
①奚曉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司法司法解釋(一)、(二)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410頁以下
②楊立新,《侵權行為法》,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83頁
③王文欽:《論第三人侵害債權的侵權行為》,載梁慧星:《民商法論叢》第6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71頁
[1]于暉.《論股東出資瑕疵與債權人利益保護》,林天法:《企業法人出現終止事由后的債權人保護和審判對策》,載萬鄂湘:《法理論與審判實務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2]奚曉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司法司法解釋(一)、(二)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
[3]史尚寬.《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楊立新.《侵權行為法》,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5]柯芳枝.《公司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劉玉新(1965.06-),性別:男,籍貫:天津,學歷:本科,職稱:中級研究方向:民商法、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