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康熙的創(chuàng)新是怎么消失的
葉檀

葉檀,知名財經評論家、財經專欄作家。《每日經濟新聞》主筆、《解放日報》經濟評論員,央視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曾獲《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度青年領袖、中國證券市場20年回顧與展望論壇20年最具影響力財經傳媒人獎等獎項。主要從事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金融等領域寫作。著有《拿什么拯救中國經濟》、《中國房地產戰(zhàn)爭》。
創(chuàng)新會消失。如果這個社會不需要,或者創(chuàng)新沒有價值的話。
中國明末社會是個對引入創(chuàng)新熱情洋溢的社會,中國產品與美洲白銀嵌入全球貿易鏈,大量傳教士進入中國,數學、天文、軍事等獲得了長足進展,明清交替之際的戰(zhàn)場上,“紅夷大炮”起到關鍵作用。
明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可以說是睜開眼睛看西方現代文明的代表性人物。徐光啟與傳教士利瑪竇成為摯友,他翻譯了《幾何原本》前六卷,漢語幾何一詞是徐光啟創(chuàng)造的。主持修撰了著名的《崇禎歷書》和《農政全書》,親自進行農業(yè)實驗,如果說中國有狄德羅式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徐光啟算是一個。
這股西學熱在清初余波未消。
康熙就是其中的傳人。據傳教士南懷仁記載,康熙日理萬機,每天也要學習兩三個小時。教授知識的傳教士們往往都是天剛亮進宮,下午三四點鐘才出宮。他讓傳教士督造便于南方山地的輕便火炮,繪制全國地圖。他抿著葡萄酒,學著拉丁文,經常坐在院子里觀察天象,為此還收藏了很多測量儀器。
康熙最喜歡的是數學,包括幾何、代數,尤其是喜歡擺弄各種數學測量工具,如半圓儀、圓規(guī)、幾何多面體模型,還有世界最先進的盤式手搖計算機。據法國傳教士白晉回憶,康熙把業(yè)余時間全部放在數學上保持了兩年時間。
當然,也有康熙學不會的。比如使用符號代數的優(yōu)點,康熙跟阿哥們怎么學也學不會,這與康熙面對群臣炫耀自己對太陽陰影的測算能力,完全不是一種感受。
康熙的抽象思維還需要提升,但也不至于因為惱羞成怒就把算術、天文、測繪等一筆勾銷,相反,康熙算是傳教士、科技的最后一個好時期,雖不推廣,也不至于趕盡殺絕。
巨變是在雍正即位之后開始的。
雍正元年七月二十九日,閩浙總督滿保、福建撫巡黃國材就禁教問題聯合用滿文上奏。禁教正合滿保心意,君臣完成了禁教措施的密商,開始履行大臣奏請、禮部議復、皇帝下旨的例行手續(xù),演了一場心照不宣的禁教之戲。
因此,清末洋務運動之前,中國始終停頓在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中。李鴻章等人到真正看到堅船利炮之后才大吃一驚,陷入苦思之中。
明末好不容易得到的創(chuàng)新失去了,自然科學斷檔,中國成為“沒有數目字管理的社會”,是中國人特別愚昧?是統(tǒng)治階級愚民?恐怕都不是。
需要才成就創(chuàng)新,制度才能扶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會消失的,如果社會不需要。
雖然康熙認為西學中源,并且在晚年對天主教禮儀之爭非常厭惡,但康熙自己愿意學,奇怪的是,他不愿意推廣西學,康熙似乎具備一種天生的嗅覺,知道自己學學是可以的,但在社會上推廣就會要了命。
康熙之后,不愿意學也不敢學成為主流。既然財富主要來自于土地、經商與科舉,為什么要在家里擺個誰也不認識炫耀都無法炫耀的地球儀?
再說,創(chuàng)新那么貴,成本太高。
實在說,康熙朝不需要創(chuàng)新就能過得很好。經歷殘酷的戰(zhàn)爭、旱災、瘟疫,明清之際人口銳減,人口減少使得土地得以重新分配、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方式照樣可以使邊際效率大大提升。生產方式走入死胡同,既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技術改革解決,也可以通過戰(zhàn)爭來解決。
清朝整個社會制度大體而言,一直停留在管理小農經濟的制度層面,根本無法應對大規(guī)模商業(yè)、創(chuàng)新的需要,不可能形成制度性成果,直到清末慈禧時期才出臺了一系列法律,但專利、商業(yè)等法律要落地生根非常困難,社會無法扭轉以往的景象。城市與商業(yè)只是漂浮在小農經濟汪洋大海中的孤島,中國的小農社會根本不需要創(chuàng)新。
英國工業(yè)革命是個正面例子,18世紀為防止工業(yè)技術外泄,英國政府嚴厲限制某些人移民美國,明確禁止工匠移民美洲,嚴厲禁止紡織業(yè)主和熟練工人,后來進一步拓展到禁止鋼鐵業(yè)和煤業(yè)工人離岸。現象的反面就是,技術與創(chuàng)新對英國經濟具有決定性的重要作用,英國工業(yè)革命創(chuàng)新與技術才能創(chuàng)造財富。
需求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