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薛珊 攝影|葉秋明 張洲 王朝
用音樂認識斗門
To learn Doumen more with music
文| 薛珊 攝影|葉秋明 張洲 王朝
城市需要音樂節,音樂節也在渲染著城市,作為文化旅游的一種更深層次解讀,音樂節正在悄然改變人們對斗門的認識。斗門蓮江鄉村音樂節以一種遠離喧囂、很肆意的,行云流水的方式,使得斗門文化旅游顯現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樣化。

提起斗門旅游,人們的反應不一,有人喜歡在春日到斗門出游,那里的花草最能打動人,有人偏愛斗門的傳統文化和古建筑,質樸的瓦磚里留下的都是故事,也有人覺得斗門的水鄉最迷人,野趣盎然。2016年五一小長假期間的斗門蓮江鄉村音樂節,讓斗門這個并不能以任何詞匯去定義的地方,又重新讓大家認識了一回。
熱愛音樂的人從四面八方涌入斗門十里蓮江,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舞臺和活動,而當音樂響起時,每一個觀眾都跟著音樂律動,甚至聽到動情處跟著音樂舞動。音樂映襯著斗門的景色,現場的燈光和周邊的田野、綠葉、明亮的花瓣相交,讓每一個現場的觀眾都激動不已。
“如果不是開場前下了一場雨,這將是一場堪稱完美的音樂節,國際范兒十足,田野青草香,王菲演唱會同等級音響。但是一場雨之后,我更加知道,人們是有多么地熱愛音樂。”接受采訪時,斗門鄉村音樂節主辦方斗門旅游局局長張紅梅如是說。音樂節期間,多達20位的表演嘉賓在四個不同的表演區進行十幾場演出,除了將主舞臺打造成珠海目前唯一的稻田露天音樂會場外,玻璃房子舞臺、young舞臺和蓮島舞臺分布在十里蓮江的各個區域,更有60畝紫云英花田露營地讓觀眾盡情享受田野的另一番趣味,還有美食街、稻田運動會、篝火晚會、樂隊工坊與音樂沙龍等。在一定意義上,斗門蓮江鄉村音樂節,不僅僅是音樂的交流,還是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的交流,大人小孩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歡樂,就像嘉年華一樣。
在如今各大音樂節層出不窮、演出市場愈發華而不實的背景下,音樂節的平民化和純粹化愈發顯出它的文化價值。城市需要音樂節,音樂節也在渲染著城市,作為文化旅游的一種更深層次解讀,音樂節正在悄然改變人們對斗門的認識



張紅梅
斗門區旅游局局長
Q:在怎么樣的機緣巧合下,萌發了做斗門鄉村音樂節的想法?
A:有這個念頭已經有兩年時間,2014年五一斗門鄉村旅游節,3天到斗門旅游人數突破45萬人次。說起斗門旅游,大家可能會想到自然景觀或是跟傳統文化有關的龍舟、古村落,所以我們團隊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更時尚、更有活力的文化元素注入到斗門旅游之中。如今我們談起旅游,跟以前是不同的,以前旅游就是大家去一個地方看看,現在的旅游更多的是體驗,是一種感受。我們也希望更多人到斗門來,不僅僅是游覽這里的自然風光,還感受一下當地的人文風景。而且從地域上說,珠海西部一直缺少音樂活動,用鄉村音樂節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空缺。
Q: 今年的主題是什么?
A:與音樂、自然和愛在一起。斗門的自然景色,區別于其他地方的主要是水鄉,斗門擁有300多平方公里連片的純農田,在斗門,只要停留就會發現美的地方。并且這次音樂節,我們設置了許多可以讓親子參與互動的環節,氛圍特別好。
Q:籌備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么難題?
A:從2015年10月我們開始著手籌備,整個團隊都特別認真,每一環節都沒有馬虎對付。雖然天氣問題讓露天場地有了一些影響,但是現場無論是工作人員、觀眾還是樂隊,他們的情緒在音樂中還是被帶動了起來。在這次音樂節的籌備過程中,我發現了很多事情、很多人的可能性,對音樂節繼續辦下去更有信心。
Q:如果你作為一名普通樂迷參加斗門鄉村音樂節,最喜歡的表演或者環節是什么?
A:我已經很難作為一個樂迷或者觀眾來評價這次音樂節了。很多樂隊可能大家之前都沒有聽說過,但是樂隊都特別敬業、專業和熱情,現場觀眾也都認可。例如衣濕樂隊,他們的成員都是有其他職業的,但是他們對音樂一直在堅持,而且他們還是在我們珠海成長起來的樂隊。
Q: 這次的音樂節對于斗門來說,意味著什么?
A:音樂節深化了斗門旅游的內涵,豐富了內容和層次。告訴大家,斗門可供游客游玩的形式多樣化,也更加現代化,拓寬了斗門旅游的可能性。
Q: 如何在音樂節融入斗門元素?
A:現場的一些不同造型的稻草人,衣濕樂隊現場用本地咸水歌改編了一段流行歌曲,跟觀眾們互動,一些本地的觀眾都會和著一起唱。以后我們還會融合更多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