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孫曉光 楊國勝
?
如何為黨報一版提供一張“出彩”圖片
□ 文/孫曉光 楊國勝
內容提要 黨報一版一般只有一張主圖,為一版提供圖片似乎是件很容易的工作,但實際上,黨報由于自身的定位和本質特征的原因,對一版圖片有嚴格的要求。本文認為,為一版提供一張“出彩”圖片,關鍵在于提供新聞線索的渠道是否暢通,需要攝影記者、攝影部領導齊心協力,共同持續努力才行。歡迎來稿繼續就此主題交流討論。
關鍵詞大連日報 攝影 黨報 一版
不能像文字報道部門那樣有自己明確的條線分工,是攝影記者新聞線索少的主要原因。攝影記者應根據自己的工作側重,甚至特長、優勢主動開辟自己的“領地”,密切建立相應的新聞來源渠道。
筆者在做一線記者時,主要傾向于時政新聞和城建報道。每年年初,市里的重要會議都會公布一年的工作計劃:今年都有哪些民心工程?市政公司將維修(新拓)多少條道路?路燈處將解決多少摸黑路?排水、綠化、風景園林等部門都有那些新舉措?甚至于今年的綠化面積將增加多少?在何處增加?以什么形式增加?對所有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并優化,做到對自己的條線心中有數。深秋刮大風需考慮全市環衛工人能清掃出多少樹葉;冬季飄雪花時考慮哪些道路會最先成為除雪主戰場;直至除夕之夜環衛職工啥時上崗清除鞭炮紙屑。到了大工程即將開始時提前向有關部門聯系,有時對方還沒制訂報道計劃,就先幫他們出主意、提建議,一來二去,關系相處越來越融洽,形成良性循環。
攝影部領導的角色不同于其他報道部門,他需要有更寬廣的視野和持續的學習力。攝影部的工作內容涉及到新聞報道領域的很多方面,涉獵面的寬廣導致很多攝影記者不愿意像文字記者那樣,深入下去做某領域的專家,其結果往往是工作缺乏前瞻性和深入性。
攝影部領導是一個部門的帶頭人,他的視野決定了其下屬的視野。幾年前,《大連日報》外派新聞骨干到全國知名高校去學習,在北大的課堂里,大家參與了經濟、歷史、文化、國際關系等多學科、多領域的學習,大大開闊了眼界?;氐綀笊?,較早地開始關注“新農村建設”“農民工生活狀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主題,并在實際采訪中準確地挖掘出不少好作品。
眼界的開闊是做好工作的動力,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開闊眼界的階梯。以前攝影記者最怕采訪會議,我經常向他們灌輸通過會議提高自己修養的意識。現在,大家遇到好的講座,即使沒有報道任務也會想辦法去旁聽,回到單位大家一起討論各自的收獲,所有的提高都在潛移默化中產生。眼界寬廣才能準確鑒定一條新聞的價值,才能有效利用新聞資源,拍出有分量的圖片,這一點,攝影部領導是記者們的一扇窗。
《大連日報》每周一上午開一次大例會,各報道部門值班領導共同討論本周報道計劃。周二至周五每天上午十點半開小例會,討論當天報道計劃。作為攝影部的值班領導參加周一大例會時,不能僅限于參與本部門題目的討論。對于其他報道部門的題目及線索都要密切關注并做好記錄,最好隨時將適合攝影報道的線索提出來,和值班編委討論是否安排攝影記者參與報道。而周二至周五的小例會前,一定先和各文字報道部門做好溝通,避免因會議時間問題耽誤外派記者工作。
在我參與攝影部值班初期,在同文字報道部門的溝通過程中遇到過一些阻力,經常出現有些文字記者不愿意主動將報道線索通知攝影部,甚至有的報道部門領導在早上故意不接攝影部值班者電話的情況。我便改變戰術,早晨專程到該部門走一趟,平時利用開會或私下聊天機會,不斷向大家灌輸攝影報道需要全報社各方共同協作的想法。時間長了,贊成我的想法的人多了,個別固執者的執念便不攻自破。近年來,來自報社值班領導、總編室及各文字報道部對攝影部報道線索的支持越來越多。
解決黨報一版圖片問題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除了新聞來源的拓展,還應當有適當的獎懲機制。比如說,現在攝影的門檻看似降低,許多年輕的文字記者也開始自己裝備相機拍照,這是好現象,但也不能過度,遇到大題材、大事件還是應當和攝影記者共同參與。這一點既體現了媒體人相互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職業的尊重,畢竟專業和業余還是兩回事。另外,適當提高一版圖片的稿酬,也是促進記者提高主觀能動性,增強大局觀念的不可或缺的措施。
(作者單位:《大連日報》)
編 輯梁益暢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