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質監要加快補短板
■ 完善質量監管體制機制,強化對重點產品、重點領域的質量監管,加強質量技術基礎和質量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質量執法力度,督促企業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執行各類質量強制標準。
最近發生的宜家致命家具召回事件折射中國標準制訂和質量工作的滯后。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既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更要從改善質量供給等方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這方面,廣東省質監局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發揮職能作用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意見》,全面補齊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公共質量技術服務的“短板”。
逐步出清劣質產品、“僵尸企業”。2017年前省質監局會同有關部門發布實施廣東省節能、環保產業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對產能過剩有關行業的企業開展監督檢查,使劣質產品、“僵尸企業”逐步出清。
2017年底全省明示電商產品標準達1500項。加快構建“風險監測、網上抽查、源頭追溯、屬地查處、信用管理”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管機制,試點電子商務產品標準明示和鑒證制度,營造線上線下產品質量無差別化電子商務環境,爭取到2017年底明示電子商務產品標準達1500項,通過鑒證500項。
推進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創建。開展產業質量優化行動,制定實施標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加強支撐“精密制造”發展計量基標準、計量檢測裝置、自動化檢定設備研制。力爭2016-2018年新增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8個以上,組織開展“廣東省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建設工作。
“廣東優質”品牌亮點數據
● 標準計量聯通“一帶一路”
爭取到2018年,主要消費品標準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達95%以上。
● 認證認可國際互認
每年建立亟需的高等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350項以上;到2018年與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實現互認的實驗室達1000家以上。
● 建設先進標準體系
2018年前完成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華南中心、廣州)籌建工作,建立10個以上省級產業標準創新基地;每年推動企事業單位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400項以上,地方標準150項以上,制定重要指標高于國際、國家、行業或地方標準的先進企業標準7000項以上。
● 培育“工匠精神”
每年將對100家大中型企業開展“首席質量官”培訓工作、對10000家企業開展免費質量培訓。
● 實施“廣東優質”品牌培育工程
探索實現粵港澳優質品牌互認,到2016年底開展“廣東優質”品牌試點;到2017年在10個左右的行業產品中開展認證,新增20個以上產品通過認證;到2018年全面開展制造業“廣東優質”品牌認證,將服務業納入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