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調控”助力“打硬仗”
■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既要從容不迫、充滿自信,為改革發展鼓勁打氣,同時也不應忘掉憂思、放松警惕,必須做好改革發展的風險預警和研判。與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預判的“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以及2015年工作報告指出的“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加大,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凸顯,今年面臨的困難可能比去年還要大”相比較,李克強總理在作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時用了面臨的困難“更多更大”、挑戰“更為嚴峻”、做“打硬仗”準備等一連串警句,顯示出風險預警級別的提升,似乎已經由“黃”轉“橙”。
經濟寒冬增加了中國經濟的脆弱性,但困難和挑戰并不可怕。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底盤穩”“基礎牢”,信心來自于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雄厚物質財富積累,來自中國經濟的巨大潛能和內生動力。正如報告所言,中國的發展從來都是在應對挑戰中前進的,沒有過不去的坎。做好新一年的經濟工作,要增強風險意識,強化底線思維,把握新苗頭,管控新風險,謹防重點地區和領域醞釀發酵,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關鍵要建立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加強經濟領域重大風險防控,強化金融風險預警和專項整治,筑起地方舉債“防火墻”,特別要關注過剩產能、高杠桿、房地產高庫存和各種金融風險疊加,有效釋放風險,引導形成正確的社會預期。
從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區間調控”到2014年提出“定向調控”,到2015年提出“區間調控+定向調控”,再到2016年首次提出“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外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特別是面對“三期疊加”時期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央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建立起中國經濟“巧調控”體系,彰顯出中央高層高超的宏觀調控藝術。
“區間調控”不因宏觀經濟指標的短期波動而頻繁“出擊”。在以前宏觀調控目標選擇上,我國采取單一的經濟增長速度作為調控目標,這在當時的發展階段有其合理性。但在經濟新常態下,2013年中央提出“區間調控”的新思路,要求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節奏,使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把握好防通脹的“上限”,并要求在這樣一個合理區間內,要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定向調控”有針對性地實施“噴灌”“滴灌”。傳統意義上的總量調控難以有效引導資源流向薄弱環節和區域,容易導致發展不平衡、不穩定,2014年中央提出要注重實施“定向調控”,也就是在調控上不搞“大水漫灌”、不采取短期強刺激措施,而是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更多依靠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的力量,有針對性地實施“噴灌”“滴灌”,先后實行向小微企業等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擴大“營改增”試點、積極盤活存量資金等政策,同時積極采取定向降準、定向再貸款、非對稱降息等措施,不斷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有效發揮了激活力、補短板、強實體的重要作用。
“相機調控”把握調控措施出臺的時機和力度。2015年7月首次提出“相機調控”的新概念后,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將“相機”元素融入中國經濟“巧調控”體系。“相機調控”強調做好政策儲備和應對預案,把握好調控措施出臺的時機和力度,不斷提高相機抉擇的水平,而不是墨守成規,放任市場發展。“相機調控”是對“定向調控”實施中的一種平衡,核心是“適時適度預調微調”,從而實現“控風險”。相機調控的特點是靈活高效、果斷及時,可不受任何固定程序或原則的約束,而是依據現實情況靈活取舍,最優地制定與經濟運行態勢相適應的調控政策與措施。
自2013年上海自貿區誕生第一版“負面清單”以來,它已成為以改革促開放的超級激活器。2014年政府工作提出,“確需設置的行政審批事項,要建立權力清單制度。”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則明確提出,“制定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在部分地區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這也是實施負面清單制度時間表上的重要步驟,這個時間段要到2017年年底,而從2018年起,將正式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
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是政府管理思維的重大轉變,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大進步,對于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構建開放型市場經濟新體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負面清單已有3個版本更新迭代。早在2013年9月18日,國務院公開批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時,就明確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10月1日,上海市政府就公布了第一版的負面清單,包括190條管理措施,其中限制類74條,禁止類38條。2014年6月30日,上海市政府頒布了第二版“負面清單”。相比第一版,第二版由190條減到了139條。2015年4月8日,第三版“負面清單”頒布時,主體由上海市政府升格為國務院辦公廳,適用范圍也擴展到了福建、廣東、天津和擴區后的上海四地自貿區。相比前兩版,第三版力度和尺度最大,由最初的190條減少至122條。據悉,由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的我國首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草案》(試點版)已獲批,近期將公開印發,試點地區編制的試點總體方案也正在報請國務院審批。
與以往熱議拉動需求的“三駕馬車”不同,今年全國兩會上,“供給側改革”成大熱之詞。政府工作報告對此著墨甚多,整個報告文本比前年和去年報告多出的1000多字亦主要用于全面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說這是“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第一場硬仗,中央已下定壯士斷腕式的改革決心,拿出了具體的任務清單和時間列表。
供給側改革要以攻堅姿態大力推進,著力在激發新活力、增強新動力、構建新體系、培育新優勢上下功夫。去產能是市場出清的“牛鼻子”,要通過“政府+市場”的組合模式處置“僵尸企業”,要打出“組合拳”、出好“溫情牌”,拿出具體化、可操作的辦法,妥善做好分流人員安置預案,落實好援企穩崗政策,積極支持產能過剩行業失業人員再就業,做好就業援助服務。去庫存要分城施策、精準施策,瞄準三四線城市,按照“一市一策”“一縣一策”“一盤一策”的原則出臺政策,特別是針對農民進城買房的補貼和優惠政策。去杠桿要增強風險意識,把握新苗頭,管控新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降成本要出實招減輕企業負擔,夯實實體經濟根基,開展降本增效專項行動,加大“一業一策”“一企一策”幫扶力度。補短板要彌補科技短板,通過科技創新塑造經濟增長新動能,以更多的優質產品擴大有效供給,同時要彌補基礎設施短板,重在提質量、上檔次,在加強交通、信息通信、城市地下管網建設上下功夫。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讓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是最終判斷我國是否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不斷加大扶貧攻堅力度,成為三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最亮點。每年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出要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而且扶貧脫貧方式也在不斷創新。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瞄準“精準扶貧”,強調確保扶貧到村到戶。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加重了語氣,提出要持續打好扶貧攻堅戰,在精準扶貧基礎上又提出精準脫貧,形成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路徑。延續2015年的扶貧思路,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堅持精準扶貧脫貧,為“十三五”時期扶貧脫貧攻堅指明方向。
“十三五”時期,農村貧困的發生形態與扶貧戰略均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扶貧呈現出從絕對貧困到相對貧困、單維貧困到多維貧困、靜態貧困到動態貧困的新特征,扶貧攻堅靠常規手段已難以奏效,必須全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從“大水漫灌”轉變到“精準滴灌”,找準扶貧的“命門”綜合施策,點中薄弱“穴位”精準發力,在“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上下功夫,必須建立大數據精準扶貧脫貧平臺,杜絕“富人戴帽,窮人落榜”,立體推進,掛圖作戰,注重夯實基礎與提升能力有機結合,著力抓好富民產業培育,著力抓好教育事業發展,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特別要強化精準考核,建立完善的脫貧攻堅考核制度,確保各項扶貧政策落到實處。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重要的金融創新,在對中國經濟、金融體系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偽互聯網金融”亂象帶來的沖擊,如去年互聯網金融領域亂象叢生,泛亞、易租寶等詐騙事件相繼曝光,在行業高速發展的背后,風險也在不斷攀升。
2014年,互聯網金融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互聯網新經濟業態給予前所未有的重視,其中兩處提到互聯網金融,2015年11月3日,互聯網金融首次被納入國家五年規劃建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互聯網金融時用詞是“規范發展”,意味著互聯網金融行業將迎來合規發展之年。其實,從2015年開始,互聯網金融領域專項整治的號角已經吹響,繼十部委去年年中聯合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后,互聯網保險、網絡支付的監管細則也相繼出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互聯網金融協會即將掛牌,其主要職責就是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監管和自律。
與此同時,各地政府也在積極促進和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今年3月5日,河北省成立了互聯網金融發展中心,主要有四大板塊十大職能。此前,江西專門出臺《關于促進全省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在贛上市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可獲500萬元獎勵,掛牌新三板可得50萬元。同樣,陜西也派出了大禮包,提出設立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基金,為企業提供房租補助、人才引進、專項獎勵等。特別對于促進互聯網金融規范發展,北京市要求加快建設安全風險防控平臺,上海、深圳、寧波、紹興等地已叫停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注冊登記,而廣東、重慶、安徽則出臺了針對性較強的政策性文件,嚴禁互聯網金融自設資金池、非法集資、捆綁銷售、不實宣傳等行為。其中,重慶可謂“嚴控”當頭,推出了P2P“十不準”規定。
今年工作工作報告既是一份報告書,更是一份動員令,就是要充分調動廣大干部積極性,不斷提升工作精氣神。十八大以來,中央深入推進干部作風轉變,“四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工作落實力度明顯加大,但作風建設不是一日之功,“四風”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庸懶散”現象還比較突出。從2014年的“不廉不勤現象”,到2015年的“亂作為”“為官不為”“有權不可任性”,再到今年的“不作為、不會為、亂作為”,政府工作報告不回避作風建設問題,列出了政府工作作風的“負面清單”,給出了作風建設將有新的標準和尺度。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于政府治理和工作作風建設而言,也應該首先引入“工匠精神”,以解決干部隊伍建設的突出問題。關鍵要在不斷加大對不作為、亂作為的懲戒力度的基礎上,增強干部改革創新的執政本領,解決一些干部學習鉆研不足,吃不透上情、掌握不了下情的突出問題,培養干部執政為民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要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讓廣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今年全國兩會,社保、醫保等民生問題依然是熱點和焦點,尤其是在總理記者會上,關于降低“五險一金”的繳存比例的問題,李克強總理表示,可以給地方更多的自主權,階段性地、適當地下調繳存比例。總的是讓企業多減輕一點負擔,讓職工多拿一點現金。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政府再一次允許地方自主降低社保費率。同時,總理也對醫保異地全國聯網給出了時間表。早在2009年提新醫改時,國家就曾要求“三醫聯動”,近年來涉及醫藥這一項的改革最多,通過大幅降低醫藥的價格來降低醫保支出,但對醫保支付體系及公立醫院改革涉及較少,并且目前的改革比較分散,醫改涉及的部門、系統較多,所以單系統、單向的措施,很難完全達到預期效果。為此,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理順藥品價格,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隨后,中央深改小組第十九次會議審議了《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明確強調要推動“三醫聯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寫入“醫改要持續深入,推動醫療、醫保、藥品聯動改革”,目的就是破除以藥養醫、變革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人事薪酬制度、鼓勵社會辦醫,利用政策和市場多方調控,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健康服務需求。接下來,要完善和整合醫保體系,改革醫療服務體系,解放醫生,鼓勵社會辦醫,增加醫療服務供給,醫藥問題上放開政府干預,降低民眾醫療負擔,緩解“看病貴”問題。
解決三個“1億人”問題,是新一屆中央政府提出的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李克強總理時常掛在嘴邊的重要話題。其中,到2020年把1億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變為新市民最為棘手。當前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包括戶籍、土地改革政策還沒到位、城鎮化融資難等。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相機調控一直是近幾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問題。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并強調要推動戶籍制度改革,這是解決“人”的問題。具體到“錢”的問題,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財政轉移支付與市民化掛鉤機制,合理分擔農民工市民化成本。為了建立更加完善的政策體系,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健全“人地錢”掛鉤政策。最近,五部委已制定“人地”掛鉤方案,正在按程序報批。其中,對于“地”的問題,國土資源部提出的主要原則是以人為中心,以人定地、人隨地走。至此,“人地錢”掛鉤國家政策已具雛形,河南、安徽、重慶等地也在“人地”掛鉤方面進行了前期探索,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新一屆中央政府執政已滿三年,三年三份工作報告,其中的“變”與“不變”的辯證,標識著新時期中國改革發展的新方位、新坐標和新起點。不變的是日益加劇的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及對風險的高度警惕,變的是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的不斷創新,“巧調控”體系逐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