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亞麗
孫中山的經濟思想與“一帶一路”戰略構想
◎婁亞麗
近些年,學界對孫中山經濟思想的研究在不斷深入,成果豐碩,但少有探索孫中山經濟思想與“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結合當下推進“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過程,本文即以體現孫中山經濟思想成果的著作《實業計劃》為切入點,梳理孫中山經濟思想與“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之間異同,進而體現“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對孫中山經濟思想的繼承與超越。
孫中山出生于一個普通農家,但是在國外求學的所見所聞,大大開闊了其眼界,為其經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890年,孫中山在《致鄭藻如書》中首次提出了振興農業的思想。其后,又相繼提出效法西方,在各省設立農業博覽會,國家要大力扶植農業,派專業人員綜合管理農事,赴西方學習西方先進的耕種技術,并編纂成書,進行推廣等。隨著革命實踐的不斷發展,孫中山的經濟思想也呈現出新的特點,逐漸由振興農業向振興實業方向轉變。中華民國建立后,孫中山表示民族革命與民權革命的兩大任務已經完成,因此轉而投向實業救國當中。1913年,孫中山在東京實業家聯合歡迎會上發表演說,對發展實業的重要性給予充分肯定,提出“政治之改革可以短時間成就,實業之發達非有長時期不能”,實業“實人類發達之基”。
發展實業之外,孫中山又提出了發展交通事業。孫中山認為“建設最大者,莫如交通事業”,“以中外資本辦全國鐵路,四十年后收歸國有,每年可得十五萬萬”,由此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局面。
1918年護法運動失敗后,孫中山再次來到上海。他在上海總結了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并撰寫《實業計劃》一書。該書共由10部分組成,分別是序言、自序、篇首、第一計劃、第二計劃、第三計劃、第四計劃、第五計劃、第六計劃、結論,另有附錄6則。內容方面,從區域協調發展、產業結構互補、社會和諧進步等視角展開論述和規劃,內容涉及外資利用、港口建設、水路疏通、鐵路系統、農業、礦業等多個方面,是當時特殊國際國內環境下追求國家發展富強的積極嘗試,具有相當超前的歷史眼光和深遠的政策意義,被認為是孫中山經濟思想的總結,也是其對當時中國經濟建設的總體規劃。但在軍閥混戰、內憂外患的時代,這樣的理想最終僅付諸紙筆。
“中國共產黨人從來就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堅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繼承者。”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中亞、東盟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戰略倡議。“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旨在重新探尋絲綢之路的精神,促進絲綢之路沿線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成為歷史坐標上一個新亮點。通過考察兩者內容可以看出,《實業計劃》與“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之間有著諸多契合:
一是都在謀求中國發展與世界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處于短暫的相對和平時期,孫中山希望“利用此絕無僅有之機會,以謀世界永久和平之實現也”。在看到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后,孫中山開始研究國際問題,并將中國的發展置于其中。在看到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但與國際發展存在巨大差距、仍被資本主義列強欺凌后,他提出以合作為途徑,以中國市場作為吸引,借助西方發達國家發展中國經濟。但他強調,這種發展不是通過競爭從中獲勝的,中國的發展是為了“化彼族競爭之性,而達我大同之治也”。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發展的兩大主題。2015年3月28日,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和商務部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提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將充分發揮國內各地區比較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強東中西互動合作,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從最初習總書記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再到此次《愿景與行動》的正式發布,“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一直在強調要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互鑒,目的就是堅定不移地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拓展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都在籌劃區域經濟發展。孫中山的《實業計劃》注重區域經濟開發,以點帶面,通過區域發展促進全國一體化發展。在《實業計劃》中,孫中山提出以鐵路聯絡海港,并與河運、公路相互配套,最終通過“鐵水聯運”區域經濟發展思想。他計劃以北方、東方、南方三大港口為中心,以沿海為主軸,依托三大江河及六大鐵路系統,把全國劃分為北、中、南三大經濟區。具體而言就是,由北到南修筑三大世界性港口、四個二等海港、九個三等海港、十五個漁業港。孫中山試圖以北方大港、東方大港、南方大港三大港口為依托結合水路、陸路交通形成三大經濟區。在三大港口之間及南北兩端,孫中山認為還需配置四個二等海港,分別為營口、海州、福州、欽州。這四個二等海港建成之后,將帶動港口及腹地經濟發展,成為各自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區。
在《愿景與行動》中,“一帶一路”戰略在統籌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各區域的區位功能定位。“一帶一路”規劃圈定重點涉及18個省份,包括新疆、青海、甘肅、陜西、寧夏、內蒙古6個西北省份,黑龍江、吉林、遼寧東北3省,廣西、云南、西藏西南3省區,上海、福建、廣東、浙江、海南5省市,內陸地區則是重慶,可謂囊括了各大經濟區域。此外,“一帶一路”戰略規劃還強調加強從大連到三亞等一系列沿海城市港口建設,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201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5年要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建設,加快互聯互通、大通關和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
三是力促東西部共同發展。孫中山認識到我國東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狀態以及東西部的人口及資源優勢,試圖以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帶動經濟發展,從而促進東部、中部、西部協調發展。他在《實業計劃》中提出七大鐵路系統,包括西北鐵路系統、西南鐵路系統,中央鐵路系統、東北鐵路系統、東南鐵路系統、擴張西北鐵路系統、高原鐵路系統。有學者就認為,“在孫中山的鐵路規劃中,發達地區的鐵路規劃線長度約占全國鐵路規劃線長度的1/3,2/3的線路屬于‘以溝通極不交通之干路’”。從中可以看出,孫中山注重東西部之間資源優勢互補、共同開發、相互促進,以達到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目的。
“一帶一路”戰略也包含加強東中西互動合作、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重要內容。從《愿景與行動》中可以看到,其中的許多規劃與孫中山的《實業計劃》有共同之處。首先,二者均注重促進西部發展。孫中山提出的擴張西北鐵路系統和高原鐵路系統中新疆開發是重中之重。而《愿景與行動》中則將新疆確立為兩大核心區之一。其次,二者均提出促進福建的開發。孫中山提出修筑東南鐵路系統。在這一系統中,設計有福州鎮江線、福州武昌線、福州桂林線、廈門建昌線,并將福州定為二等海港,廈門定為三等海港。《愿景與行動》將福建確立為兩大核心區之一。最后,二者均強調促進內陸城市開發。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提到的內陸地區開放城市有鎮江、南京及浦口、蕪湖、安慶、鄱陽、武漢。《愿景與行動》提出了八大開放高地,有成都、鄭州、武漢、長沙、南昌、合肥、蘭州、西寧。孫中山提出共建設24個港口。《愿景與行動》提出了建設15個港口,在港口規劃上,有寧波、廈門、海口三個重合城市及天津、廣州兩個被規劃到北方大港、南方大港中的城市。
四是倡導對外開放。孫中山高度贊揚西方的物質文明,并提出利用西方的資金、人才與技術來發展中國經濟,但同時又提出了在開放過程中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第一,堅持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第二,倡導互惠互利原則。他認為“中國天然富源的開發,會增加整個世界的財富”。第三,倡導共同發展原則。孫中山指出發展我國經濟要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要調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矛盾。
這樣的發展思想在“一帶一路”中也有明顯體現。《愿景與行動》指出,中國致力于在對外開放過程中遵循維護世界和平、遵循共同發展的外交宗旨。這里包含以下內容:
第一,推動國際政治秩序更加公正合理,促進沿線經濟發展的原則。2015年4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席亞洲—非洲法律協商組織第54屆年會開幕式上闡述了“一帶一路”的重要意義:一是推動國際政治秩序更加公正合理;二是促進世界經濟更加開放有序;三是努力維護國際和地區和平穩定;四是共同應對全球非傳統安全挑戰;五是積極深化國際法治交流合作。
第二,打破意識形態限制,促進亞、歐、非國家間的進一步交流與合作的原則。“一帶一路”提倡各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以自愿為原則,無論國家政治體制性質如何,都不以意識形態劃線,不搞貿易保護主義,更不以控制他國經濟命脈、改變他國政治制度為條件,從而實現中國與世界的對接,達到各經濟體之間的互補互利互惠,徹底終結冷戰格局及冷戰意識。
第三,促進人類文明共同進步原則。“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不僅僅是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人民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為出發點,更放眼全球,以促進人類文明共同進步為目標。“一帶一路”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旗幟,以“親誠、惠容”為外交理念,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旨在造福沿線國家人民,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的發展。
孫中山對《實業計劃》寄予了深厚的希望,認為“此政策果能實現,則大而世界,小而中國,無不受其利益”。《實業計劃》為國人描繪了一幅近代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展現了對未來中國規劃的宏偉理想。然而,在內憂外患的時代,孫中山的這些宏偉理想難以付諸實施。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正在逐步實現孫中山的理想。孫中山《實業計劃》中的預見性也隨著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及“一帶一路”等戰略的實施體現出來。
孫中山的經濟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下具有超前性,雖然限于當時條件難以實現,但卻對今天的現代化建設與發展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現實意義,是對孫中山經濟思想的繼承與超越,正在將孫中山的經濟思想、規劃變成現實。
(婁亞麗,中山市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工作人員/責編金綺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