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航
雙池獻余
談談報紙副刊文藝性的兩難
◎王宇航
近年來,受媒體生態變革及受眾訴求多元化的影響,文藝副刊顯得有些“喧嘩與騷動”,人們多認為是文化大環境的變化招致了這樣的結果。顯而易見的是,片面強調對讀者的百般迎合而非引導,注重純粹娛樂而非情感陶冶,必然就缺少了副刊本應具備的價值品位和精神鈣質;另一方面,素以精英文化為取向的文藝副刊也確實在大眾文化漸成主流的當下難以發力。那么,面對讀者的進一步細分,是強調讀者需求的決定性,還是強調文化導向的決定性呢?二者之間的鴻溝會越來越深嗎?如果是這樣,這種兩難的困惑到底是周期上的,還是結構上的呢?
文藝副刊作為報紙的傳統陣地,其內容是一個具有較高文化品位的板塊。在新聞史中,文藝副刊像是一面特殊的鏡子,以其不可替代的方式反映著文化的整體性,參與著國家與民族的文化敘事,與時代相生相伴,構建著中國人在時代生活中的精神圖景。
報紙副刊的文藝性是與新聞版面相較而言的,指副刊在形式特征上更富于審美性這一特點。雖然副刊久以文化品味著稱,但是在進入全媒體時代以來,隨著紙質媒體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和數字閱讀的興起,讀者的閱讀需求與閱讀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藝副刊的讀者流失正成為當下副刊面臨的一大挑戰,也使其在被動中逐漸改變了與讀者的傳統約規。
選擇閱讀文藝副刊,與讀者自身的年齡、性別、職業、教育程度、收入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關。我們可以看到,伴隨著商業氛圍的日益濃厚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文化作為一種通俗的商業性文化席卷而來,其對象直指大眾文化消費,并呈現出了泛娛樂化的傾向,乃至于大眾文化對精英文化的嘲諷使后者愈發難以立足,這些耐人尋味的深刻變化其深度和廣度都超出了人們的預料。面對如此的尖銳理念沖突,文藝副刊以文化人的目標與原則于不經意間被邊緣化了。當以文化精神為職守的副刊同仁在面對蕪雜的大眾文化望洋興嘆時,啟蒙的光輝無可挽回地黯淡了,這也常被視為當前文藝副刊中精英文化漸漸式微的原因之一。
文藝副刊確實在純文學和嚴肅藝術失去了其往日的轟動效應后有所弱化,但終究不能說明其本身的沒落,因為文藝副刊擁有的是一個分眾多元的讀者群體。而真正的問題在于,當前多見的文藝副刊總是嘗試在雅俗共賞的機械調和中步步為營,呈現出的是一個面貌模糊、個性盡失的基本形態。傳統副刊的文化追求本身也應該是構成文化生態的一個有機部分,并包含了一定的意識形態邏輯,這既是增強報紙競爭力的發展需要,也是報人應有的責任擔當。在這樣一個艱難的探索時期,我們理應為那些具有文化氣質的報紙副刊謀求一個更為清晰的市場定位,同時探討如何以更為合理的配比來培育它的生命力,而不是任其在讀者至上和自說自話的分野中沉淪。
從長遠來看,何以生產出豐厚扎實、富于營養的文化副刊來呢?筆者嘗試結合兩個方面的思考對這一話題進行探討。
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文藝副刊確應有其風格各異的不同樣式,無論是高雅的或是通俗的,精神性的或是實用性的,只要是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就有其存在的意義。然而,文藝副刊的文化選擇也應有其原則,或稱之為文化操守,即以富于“鈣質”的文化資源來豐富讀者的精神空間。但就目前我國報紙文藝副刊所呈現的基本面貌來看,很多文藝副刊在文化價值的選擇和定位上并不清晰,面對正處于轉型期的中國所呈現出的在文化上的復雜性,以及人們在價值觀上的變化,并沒有很好地歸納和引導,而這本應是文藝副刊的傳統優勢。由此,我們應該強調的是,以文藝的方式反映歷史進程、見證文化發展,注重報道具有社會導向性的現象級的文化事件,客觀推介、評析嚴肅題材的文學作品,只有深耕于這些題材厚重的傳統領域,才能真正鑄就一份文藝副刊的品牌價值,使其擁有旺盛的生命力。
文藝報道盡管是獨立于新聞報道的一種體裁,但作為附著在新聞紙上的文學,文藝副刊更注重新聞性和時效性,更注重現實性和時代感,更注重讀者的所思所想,這與一般的文學藝術類刊物書齋化地探討問題是有明顯區別的。由于報紙出版周期短,因此,文藝副刊可以對時事熱點做出最快的文藝化的反映,這正是報紙文藝副刊的優長所在。文藝副刊的編輯應以專業的文藝素養、敏銳的新聞嗅覺、匠心獨運的操作手法,在文化新聞出現后,用扎實的新聞作品,第一時間在報紙上刊出,使其在最短的時間內,像新聞一樣滿足讀者對這種高端見解的信息需求,并通過系列化的報道擴大輿論影響,逐漸形成自有的文化品牌。比如,當新的審美風格和創作趨向的產生、重大題材影視作品的播出、書籍的熱銷、著名作家的紀念、文學獎得主的產生等等,都是文化領域內備受關注的事件,我們可以文藝批評和紀實文學為體裁,對新聞版報道的新聞事件進行補充或引申,也正是文藝副刊趁勢出擊、大顯身手的絕好時機。
如今,讀者對文藝副刊的期待,已經不再是哲理美文的首發陣地和文藝家的搖籃。報紙的文藝副刊作為新聞版面的延伸,與新聞的融合也就顯得格外重要。文本的價值實現,不是作者和編輯單向所能決定的,這就要求文藝副刊與時事熱點的融合要善于把握那些真正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和討論空間的新聞話題,手法上要做到角度新穎、深入淺出,不可流于淺顯,著力滿足讀者接近新聞現場的好奇心。究其根本,正是文藝副刊以充滿感性的閱讀視角,對新聞事件立體化的透析,使時事熱點在心理層面得到進一步升溫,時刻提醒著人們要對周圍世界有所回應,讓讀者在感到眼前一亮的同時,更能促進思考,并引發社會輿論場的討論。
我們應該看到,文藝副刊的報紙文本同讀者期待之間的審美距離始終存在,而且只有當文本所傳達的經驗視野與讀者的期待順向而又適度時,讀者接受的興趣才最強烈。因此,在堅持辦刊宗旨和特色定位當中,我們可以把順向適度看做操作文化報道的一個重要標尺,盡可能在滿足讀者需要的同時,也能注重提高讀者的閱讀品位,通過不斷創新的版面語言、文本語匯,讓讀者讀有所思、讀有所感,常讀常新、不離不棄,從而真正影響其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與評價,以此提高報紙文藝副刊的文化引導力和新聞影響力。
在現有的文化環境中,讓報紙的文藝副刊像以往那樣灼灼其華實屬不易,然而,文藝副刊總能被證明自有其價值和生命力,問題的核心在于以什么樣的方式來發展文藝副刊,發展方式和辦刊思路將直接決定其功能和使命,而這尚且需要編讀之間更進一步的溝通和理解。
(王宇航,民革黨員,《團結報》文化周刊編輯/責編盧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