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佟才錄
書刑
·文 佟才錄
納吉扎德是伊朗北部城市貢巴德卡武斯的一位法官。有一次,他審理一樁青少年攔路搶劫的案件,那名少年叫卡西姆,只有16歲,上高中一年級。經過了解,卡西姆之所以搶劫,是因為他的母親發著高燒,卻沒有錢去醫院治療。
如果依照伊朗法律,卡西姆會被判監禁6個月。雖然僅僅是6個月監禁,但從此他的人生便有了污點,對日后工作和生活都會造成不可逆轉的深遠影響。納吉扎德很為卡西姆惋惜,為此,他專門查閱了一些卷宗,發現一些青少年第一次犯罪被判入監服刑后,出獄后大部分會很快二次犯罪,因為他們身上有了“污點”和“標簽”后,會遭到周圍人的歧視而產生“破罐破摔”心理。也正因如此,伊朗青少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
納吉扎德想,青少年犯罪一般都是由于年輕氣盛和缺乏法制觀念所致,如果讓他們多讀一些法律書籍,也許會起到減少犯罪的作用,能不能判處他們“書刑”——以“讀書”代替“監禁”呢?納吉扎德把查閱到的卷宗材料和自己的想法整理成書面報告遞交到上級法院,獲得批準。不久,納吉扎德就對卡西姆搶劫一案進行了審理,判處卡西姆“書刑”——卡西姆可以不用入監服刑,只需要閱讀法官指定的五本書,并寫出讀書筆記上交給法官就行了。
“書刑”在貢巴德卡武斯試行后,受到了少年犯、少年犯家屬以及法律專家的一致贊譽。該地區的青少年二次犯罪率幾近為零。前不久,“書刑”被正式寫進伊朗國家法律中。
法律是堅硬的、冰冷的,但如果在堅硬、冰冷的法律條例里加入一些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是不是會使法律更具人情味,更好地規范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呢?(摘自《生命時報》)(責編:李卉嬪) (本版插圖/楊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