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微微
青山間開出的四朵“金花”
·本刊記者 張微微

安民社區廉政文化展。供圖/珙縣縣委組織部
四川的南端,有一個群山簇擁的小縣城,那里山清水秀,氣候宜人;人聲鼎沸,車水馬龍。在綠蔭環繞的街道和廣場間,點綴著幾座翠頂小亭,透過玻璃幕墻向里望去,一排排書架上陳列著琳瑯滿目的書籍,老人和孩子們的身影不時穿梭其間。經打聽,這些小亭都擁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珙州書香亭”。何謂珙州?便是今日宜賓珙縣的別稱,也是記者此次走訪的安民、新橋、南井、龍祥這四個各具特色的基層社區所在地。
在珙縣,這四個社區猶如四朵競相開放的“金花”,鑲嵌在縣城巡場鎮的青山綠水間,它們各自以智慧、創業、仁愛、孝善主題而聞名。那么,圍繞這四個主題而建設的社區怎樣將這些理念落地生根?基層黨組織在其間發揮了哪些引領示范作用?記者帶著問題進行了調查。
在安民社區“智慧社區指揮中心”的超大高清電子監控屏前,工作人員為記者回放了一段視頻。小區的小路上,急匆匆地走過一名抽煙的男子,他隨手將還在燃燒的煙頭扔進了垃圾桶。不到10秒鐘,垃圾桶開始冒起了黑煙,煙霧越來越大,已隱約可見竄起的火苗。就在這緊急關頭,一位四十歲左右的婦女提著一只裝滿水的水桶快速跑來,澆滅了明火,一場公共財產的損失得以避免。這位大姐是誰,她如何能在第一時間跑來滅火?安民社區黨委書記吳強告訴記者,滅火的是該小區的網格員。通過覆蓋縣城的高清電子監控攝像頭,位于安民社區的珙縣城管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在電子屏上及時發現了險情,馬上電話通知到該小區的網格員,讓她第一時間趕去處理,才避免了一場火災事故。
如此高大上的設備在一個社區進行日常應用,這在全省并不多見,就連省城成都的很多社區也還未實現,而如今這個山區小縣卻走在了前列,這是為什么?究其原因,這恐怕要歸功于縣委、縣政府的前瞻意識,歸功于“智慧珙縣”的設想及實施。
“安民社區位于縣城中心,社區居民總體素質較高,在數據化管理方面可以先行先試。目前我們已經開始智慧珙縣‘一定四通’黨群服務中心建設項目第一期的建設,以信息化為重要支撐和載體,提高社區基層治理的能力。”什么叫“一定四通”,這兒有個“12345”的管理運行體系建設,即:“一定四通”(定目標職責,民情直通、服務直通、評價直通、問責直通);兩項分離(社區行政職能與社會事務分離);三類終端(電腦、電視機盒、手機終端);四個平臺(黨群服務、政務服務、民生服務、商務服務平臺);五級管理(縣、鎮〈鄉〉、村〈社區〉、網格、樓院五級管理)。聽著好像很高深,其實就是吳強總結的一句話——“將服務送到群眾手上”。
新橋社區位于珙縣最繁華熱鬧的商貿集中地,“這個社區傳統經濟比較發達,常住人口4000多,但流動人口就有8000多,因此就業、創業的需求比較大。”同行的縣委組織部干部徐鳳生向記者介紹道。
來到新橋社區,記者在政務大廳的墻壁上看見七八個創業咨詢指導專家的照片和他們的個人簡介,“這是我們社區聘請的技術專家,為社區就業、創業的居民提供無償的咨詢、培訓服務。”說這句話的是新橋社區黨委書記李德芬。出現在記者面前的這位女書記干練、樸實,她陪同記者一路參觀一路介紹。
來到二樓的一個陳列室,記者立刻被掛在墻上、放在櫥窗里的金光閃閃的工藝畫給吸引住了,“這叫麥稈畫。”李德芬笑著說,創辦這個麥稈畫制作公司是幾經波折,最開始是想以社區的名義創辦,以解決下崗職工的就業,但這個設想在黨委會上討論了三次都沒有通過。一向對事業執著的李德芬沒有放棄,最后她橫下一條心自己籌資創辦了這個“慧多手工麥稈畫”公司。“公司創辦的前三年時間幾乎都是虧損狀態,但我沒有灰心,后來電商發展起來了,通過各種宣傳,我們的麥稈畫最終以精致的工藝占領了市場。”目前運營良好的公司已解決了幾十人的就業問題。
此后,新橋社區在社區黨委的帶動下,各黨支部積極配合,籌措人力財力,以麥稈畫培訓為契機創辦了社區“眾創空間”,已有13名黨員干部在這里長期服務。“眾創空間”每月開設至少兩次的創業大講堂,并長期開設課程教授各類手工技藝,如苗族蠟染、織毛線等,已經培訓了上千人。“接下來還將開展廚師、電焊等技能的培訓,居民只要有創業需求,登記到一定人數了都可以開設講座和培訓。”李德芬說,新橋社區黨委和各黨支部不僅僅服務于本社區居民,整個珙縣有就業需求的民眾都可來這里參加就業創業培訓。
在位于老城區的南井社區的大廳一角,擺著幾個放滿日常生活用品的貨架,若不打聽,很多人或許會認為這里開了一個小超市。再仔細一點,就會發現,桌上放著一個畫著紅色愛心的標牌,上面寫著“仁愛互助站”幾個字。原來這是社區黨委書記張玉釗和幾名黨員干部碰撞出的智慧結晶。
“這些物品都是我們發動企業捐贈的。我們開辦了一個‘仁愛銀行’,這個‘銀行’存儲的是愛心積分,社區居民只要幫助別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可以來社區換取相應的積分,積分到了一定的數額就可以來‘仁愛互助站’換領實物。”張玉釗向記者介紹道,南井社區管轄的是老城區,居民經濟狀況較差,教育程度不高,整體素質偏低,以前打架斗毆、賭博吸毒人員較多,讓社區的黨員干部傷透了腦筋。怎樣才能治理好這個問題人員較多的社區,黨委和支部群策群力,最終達成共識,即要在意識觀念上感化群眾,從而改善整個社區的氛圍。除了”愛心銀行”,張玉釗還爭取到了原老社區的舊樓,在那里辦了一個針對留守兒童和工薪階層孩子的托管中心,受到了居民們的稱贊。
“我們要變管理為服務,要拿出我們的真心誠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才能感化他們,群眾從內心深處感動了,才能擁護、支持我們的工作。”張玉釗向記者說道,社區黨委倡導“六心工作法”即以熱心、耐心、細心、順心、誠心、虛心的態度服務群眾,“現在的南井各類社會治安事件明顯減少,已經變成一個和諧安寧的文明社區了。”
與南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以“孝善”為主題的龍祥社區。龍祥社區不僅僅在意識理念上感化群眾,更是在資金上花費了血本來實打實地提供服務。
“縣委、縣政府出資上千萬買下了位于黃金地段的1000多平米的鋪面將之改造成社區。”社區黨委書記張勤介紹說。在龍祥社區,有配備按摩椅的老年活動室、有虛擬駕駛儀和3D打印機的科普體驗室、有傳統文化展覽室、超大LED屏、多媒體閱覽器……這些高端設施讓記者感嘆不已。
一路走一路看,龍祥提出的“愛潤三陽”理念在社區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從墻上那些洋溢愛心的社區活動照片中可以看出,從那些來社區聽取各類政策法規講座的年輕人認真的神情中可以領略,從老人孩子們充滿幸福的笑容里更可以感受到。(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