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友清 孫李軍
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
——四川進出口分析與預測
·文 陳友清 孫李軍

2015年受多重因素影響,四川進出口既出現了多年少有的大幅下滑,也出現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逆勢突破的積極變化。2016年四川面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外貿轉型升級任重道遠等諸多挑戰,因此應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實施“優進優出”戰略,著力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的新支撐。
2015年以來,受外需萎縮、內需放緩、價格下跌等多重因素影響,四川對外貿易出現多年少有的困難,進出口增速持續下滑,與全國和經濟大省走勢基本一致。
加工貿易波動性較大,貿易占比逐年下滑。四川加工貿易主要在電子信息產業。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2025.4億元,同比下降8%;近兩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量保持在280億美元左右,占比逐步下滑至40%左右。
市州分化發展明顯,成都市支撐性作用有所減弱。2015年前三季度成都市進出口占全省貿易比重由此前的80%左右下滑至76.3%。其余20個市(州)貿易總量之和僅為成都市的1/3,總量排位居第2、第3位的綿陽、德陽貿易量之和也僅為成都市的1/6。
中西部地區競爭激烈,四川外貿發展基礎較為薄弱。四川2013年對外貿易排中西部地區首位,近兩年先后被重慶、河南反超。從貿易主體看,四川有進出口實績企業僅4000余家,而東部的廣東省接近7萬家,浙江超過6萬家;四川入圍全國進出口企業500強企業不足20家,本土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實力相對較弱。
雖然困難重重,但我省對外貿易也出現了結構優化、主要貿易市場占比提升等積極因素。2016年,四川對外貿易面臨的形勢總體依然復雜嚴峻,但隨著貿易結構的持續優化和調整,有望止跌回穩、實現正增長。
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有利于四川加快發展對外貿易。四川處于“一帶一路”的重要交匯點,在西部內陸地區改革開放大格局中具有顯著的戰略地位。四川的GDP、人口、社消零等指標在西部占比均超過1/5,開放型經濟主要指標名列中西部前茅,具備資源稟賦獨特、產業體系完善、綜合交通便捷、市場空間巨大等諸多優勢。目前,四川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頻繁,12個駐蓉領事機構中沿線國家占5個;與沿線國家進出口額占全省外貿進出口總值近30%,其中出口占比超過三分之一,所占比重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四川建設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推動引進來與走出去開放合作創新。四川成功躋身國家級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將在統籌引進來與走出去開放創新上進行大膽探索,著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2014年成德綿三市經濟外向度達到33.5%,超過全省15.8個百分點,接近東部地區平均水平,有條件成為內陸地區探索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創新模式的發展典范。
國家出臺系列措施為四川外貿穩定增長提供動力。商務部已經梳理支持地方商務發展的政策清單,包括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優惠出口買方信貸、復制推廣自貿實驗區改革創新成果、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等17項措施,支持出口增長的優勢區域、行業、企業和產品。四川省為貫徹落實國務院精神,也陸續出臺了系列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措施。隨著這些措施的深入實施和落實,外貿發展環境將持續改善。
服務貿易成為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突出亮點。近幾年,四川服務貿易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提高、結構持續優化,在全國的地位逐步提升。傳統優勢行業增長勢頭良好,計算機信息服務、金融、保險等高附加值、新興行業快速增長。我省游客出境旅游消費的熱情,以及出境游學、留學、就醫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態勢,將有力支撐旅游服務進口高速增長。
從國家層面講,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就四川而言,發展對外貿易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2016年必須進一步統籌好對外貿易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大力實施“優進優出”戰略,更加積極地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外經貿主體隊伍培育,著力優化對外貿易結構,爭創外貿發展新優勢,力爭對外貿易止滑回升、穩定增長,鞏固和提升四川在西部地區的龍頭帶動和開放引領地位。
加快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大力實施“251三年行動計劃”,組織“千企行絲路”等活動,以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為先導,以重大項目為抓手,全方位拓展我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文化、旅游及產能合作。啟動國際產能合作“111工程”,立足四川產業、貿易、投資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在能源資源、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航天航空、工程建設、服務業、農產品等領域廣泛開展與沿線國家的合作。加強與促進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有關的金融合作。
實施外貿主體隊伍培育工程。堅持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推動外貿止滑回升、實現正增長。抓大扶小、分類指導,強化對百戶重點企業跟蹤服務,確保穩定發展;對2萬多戶外貿備案企業特別是民營、本土企業加大分類培育力度,使之盡快發揮優勢、創造實績。
推動高端貿易投資合作。積極融入歐洲經濟圈和亞太經濟圈,形成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開放合作新格局。加快構建覆蓋世界重要城市的航空體系、貫通亞歐的鐵路物流大通道。
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實施“自主品牌出口增長”計劃,加強產業政策、貿易政策、創新政策協同,推動有條件的地區、行業和企業建立品牌設計、營銷、推廣中心,推進區域性外貿品牌建設,集聚資源創建國際性品牌。推動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協調互補,形成進出靈活、方式多樣的貿易發展格局。
加快發展服務貿易。優化服務貿易“4+X”產業布局,重點發展計算機信息服務、建筑服務、其他商業服務、旅游等4大核心行業;優先發展服務外包、技術貿易、研發設計、會展、咨詢等生產性服務貿易;鞏固和擴大美歐、日韓、香港等傳統市場,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貿易市場,培育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產品,發展承載中華文化和巴蜀文化特色的文化貿易。
完善外貿服務平臺。積極培育發展綜合服務性外貿公司,拓展通關、物流、退稅、保險、結匯、融資等業務領域的服務范圍,集約外貿交易服務資源,減輕中小外貿企業經營壓力,降低外貿交易成本,解決貿易融資難題。加大貿易便利化改革力度,推進地方電子口岸建設,探索建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制度。支持現有10個示范園區挖掘潛力,形成更大規模的外向型產業集聚,夯實外貿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陳友清系省商務廳綜合處處長;孫李軍系省商務廳綜合處主任科員)(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