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補齊勞動糾紛法律短板
■ 11月22日,浙江省發布《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填補了浙江省工會組織在勞動糾紛協商調解方面的法律空缺。浙江省各級工會也可依據《條例》,實現勞動糾紛從事后處理到事前預防的轉變,把勞動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和基層單位。
地方政策解讀
補齊地方立法短板
針對處理勞動糾紛案件地方立法方面存在的短板:協商調解的環節,特別是工會的協商調解缺少規范的法規。尤其在勞動糾紛最突出的工資拖欠、工傷糾紛、勞動環境等問題的解決中,亟需通過立法明確各級工會特別是用人單位工會的作用,要發揮工會溝通協商的功能,以引導勞動者和企業依法合理維權。
今年,浙江省人大內司委和法制委聯合組織省總工會、法學專家等方面力量,組成起草小組,對草案進行了10余次討論修改。9月29日,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全票通過了《條例》,從監督組織和職責、協商和處理、法律責任等方面,對工會勞動法律監督作了具體規定。
首倡職工履行職責
《條例》詳細規定了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的具體內容,明確了工會對平等就業情況,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及執行情況,勞動合同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情況,工資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簽訂、履行情況,勞動報酬支付、福利待遇落實和最低工資標準執行情況,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制度執行情況,安全生產、職業危害防護等勞動安全衛生情況,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情況,女職工、未成年工和殘疾職工特殊權益保護情況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等保障勞動者權益的民主管理制度和落實情況,職工教育培訓開展及其經費的提取、使用情況,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況進行監督。
相比其他省的做法,浙江省的《條例》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注重用人單位和職工雙方權利義務的平衡?!稐l例》第八條規定,“工會應當尊重用人單位及其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支持用人單位依法開展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教育職工遵守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和履行勞動合同,引導職工合理有序表達訴求?!蓖瑫r,還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將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情況記入社會信用檔案,及時向社會公布。
凸顯工會監督主體
《條例》依據《工會法》《勞動法》、全國總工會《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試行辦法》和《浙江省企業民主管理條例》等規定,明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的主體是工會,是各級工會作為群團組織,對勞動法律法規實施情況進行有組織的群眾性監督。這種監督與人大監督、政府部門的行政監督以及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都有所不同,是帶有群眾性、社會性的監督。
在明確工會監督范圍的同時,《條例》規定了其所應履行的“宣傳勞動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等9項職責。對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組成人員的產生方式和條件作出了明確規定,并指出“工會可以根據工作需要,聘請專家學者、法律工作者等專業人士擔任特邀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參與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具體工作”。《條例》還明確規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是在工會領導下具體實施勞動法律監督;如果用人單位工會會員不足25人的,可以不設監督委員會,但要單獨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同時,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需在工會會員中推選產生。
(注:原載《浙江日報》2016年11月30日,已收入中國政務信息網·地方領導文庫,投稿郵箱: bjb@ccgov.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