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全面脫貧插上“互聯網+”翅膀
運用互聯網建立扶貧工作數據平臺,實施精細管理、精確瞄準、動態監測,推動扶貧資源投向更精準、扶貧措施更有針對性、扶貧管理更加科學化。一是深化建檔立卡工作,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識別。對原有登記在冊的貧困戶信息數據進行核對、修改,進一步采集新的情況數據,把扶貧對象、貧困類型、貧困規模等“第一手資料”核實核準,并根據致貧原因逐一分類、識別,全面建檔立卡,通過電腦錄入,建立扶貧信息數據庫,實現扶貧工作全程信息化管理。二是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分析。數據及其背后所蘊含的信息是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支撐。運用數據挖掘手段,深入分析研判扶貧信息,歸納總結出各貧困人口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礎上為每個貧困戶量身制定可量化、看得見、能落實的幫扶措施,實施“靶向療法”,為各級政府因戶施策、對癥下藥提供可靠依據。三是運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管理。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突出群眾脫貧率、控制返貧率、政策落實率等量化指標,對精準扶貧每一項工作實行跟蹤管理,形成環環相扣、可核可查的推進體系、落實鏈條和考核督查機制。
電子商務能提高貧困群眾謀生技能,推動貧困地區的資源開發、產業培育,是實施精準扶貧的一個新利器。一要有針對性地建好電商平臺。鼓勵電商企業幫助貧困地區建立農村電商服務體系,通過打造平臺和通道,“線下”與“線上”相結合,推動農民電商創業。二要有針對性地開發網銷產品。結合貧困地區實際,對市場同類產品購銷情況進行數據分析,幫助當地挖掘農產品賣點,解決特色農產品“養在深閨人未識”問題,并打造更多有品牌、有地理標志、非同質化的農產品。三要有針對性地培養電商人才。以大學生村官、種養大戶等為重點,實施貧困地區電商人才培訓工程,幫助貧困戶熟練掌握開店流程、網絡營銷等電商經營技巧,引導他們依托電子商務進行創業就業。
教育是扶貧助困的治本之策。互聯網為教育扶貧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契機。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遠程教育平臺,如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南平智慧農業信息服務終端“慧農信”、奧鵬遠程教育、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務平臺等,將政策宣傳、農業科技、市場信息、法律服務等,有效輸送到貧困地區。要在整合用好現有平臺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體系建設,打通為貧困戶提供信息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積極通過互聯網技術,把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傳遞到貧困地區,讓貧困地區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使扶貧由“輸血”向“造血”轉變。要借助互聯網平臺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大“互聯網+扶貧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一村一名農民大學生”、“扶貧助困圓夢計劃”等培訓項目實施力度,切實提高貧困戶的就業創業能力。
用好國家扶貧開發金融政策和各級財政投入是打好扶貧攻堅戰的關鍵。如何開辟融資新渠道,調動國有商業銀行、民營銀行及各類金融機構的扶貧積極性已成為當務之急。互聯網金融為金融資源與扶貧開發的對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一方面,要鼓勵金融機構為貧困戶提供支付產品和支付系統解決方案,針對貧困用戶特點,開發符合政策要求的新型金融產品,培育新型互聯網金融業態,依托互聯網金融籌措扶貧資金。探索借鑒“互聯網金融+線下平臺”模式、京東的“京農貸”等農村金融服務產品來扶貧,通過線上平臺以眾籌、眾包等形式募集資金、匯聚“源頭活水”,利用線下平臺進行精準對接,形成線上與線下合作共贏的O2O扶貧模式,有效解決款項投向問題,實現精準扶貧。另一方面,要依托大數據加強扶貧資金管理。基于互聯網技術創建扶貧金融云平臺,通過改造金融流程、創新金融產品,在放貸前迅速識別農戶風險,確定信貸額度,進行小額貸款;在放貸后,對借款農戶的資金流、商品流實施持續閉環監控,確保扶貧資金合理高效利用。利用大數據動態監測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把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及時在網上進行公布,接受扶貧對象監督,接受社會輿論監督。利用大數據審計扶貧專項資金使用情況,及時曝光和嚴懲違紀違規行為。
(鄭作泉,民革福建省南平市第五支部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