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D中國領導決策案例研究中心
江蘇版供給側改革有啥不一樣
■IUD中國領導決策案例研究中心
4 月6 日,江蘇省制定發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意見和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個實施意見,通過設定剛性目標和100多條重點舉措,力求“去”到位、“降”得實、“補”關鍵,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與先期出臺的重慶、貴州版供給側改革相比,指向更明、力度更大、措施更具體。
力爭經過三年的努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要進展。
全社會創新能力
穩步提升
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
加快發展
新技術 新產能新業態 新模式
不斷成長
新經濟增長動能
持續壯大
“一中心”“一基地”建設
全省開發區創新驅動轉型升級
步伐加快
“十三五”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靈活性
顯著提高
●形成多層次、高質量、高效率的供給體系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框架體系基本形成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推動經濟發展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有效化解過剩產能
◎鼓勵引導企業兼并重組 ◎繼續淘汰落后產能
◎嚴禁新增過剩產能 各地、各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備案新增產能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項目,技改和搬遷項目必須實行產能減量置換
全面清理違法違規產能
◎全面清理違規項目 對產能過剩行業未按土地、環保和投資管理等法律法規履行相關手續或手續不符合規定的違規項目,各地要按照要求進行全面清理,對應當清理但未申報的違規建成項目,一律停產整頓,整頓后并同意備案的方可生產 ◎堅決取締違法產能
推進產業轉移
◎促進南北產業轉移與產能合作 ◎加強與長江中上游地區產業合作 ◎加強優勢產能國際合作
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
◎分類出清國有“僵尸企業” ◎穩妥處置非國有“僵尸企業” ◎加快“僵尸企業”破產清算退出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財政支持 ◎落實稅收政策 ◎完善金融政策 ◎盤活土地資源 ◎完善價格政策
妥善安置企業職工
◎科學制定職工安置方案 ◎支持企業內部分流
◎促進再就業和自主創業 ◎妥善處理勞動關系
工作目標
到2020年底,全省基本建立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購租并舉的住房體系,實現房地產市場供求基本平衡、產品結構基本合理,住宅類商品房去庫存周期保持在合理區間,非住宅類商品房庫存有效化解。
重點舉措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有效釋放農業轉移人口城鎮購房需求。積極支持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購房,同時鼓勵開發企業給予適當優惠折扣出售存量商品房。
◎不斷提升城市宜居性,更好滿足居民購房需求
◎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
◎加大棚戶改造力度,推進棚改安置和住房保障貨幣化
◎加大支持力度,有效釋放改善性住房需求
◎充分挖掘潛力,用好用足住房公積金
◎全面落實財稅金融優惠政策,降低居民購房成本
◎堅持有保有壓,合理控制土地供應節奏。供應明顯偏多或在建住宅用地規模較大的地區,須減少住宅用地供應直至暫停供應;住房需求矛盾比較突出的熱點城市,要根據需要有效增加住宅用地供應。
◎優化住房供應結構,提升產品功能品質
◎支持商業辦公用房轉型,加快消化非住宅類商品房庫存
發展股權融資,降低非金融企業杠桿率
◎支持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股權融資
◎發展私募股權融資 ◎吸引境外股權投資
◎創新發展投貸結合業務
◎加大保險資金股權投資力度
拓寬融資渠道,改善市場主體資產負債結構
◎鼓勵企業發行中長期債券融資
◎積極支持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
◎發展金融租賃業務
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
◎落實差別化金融政策 ◎合理控制企業負債水平 ◎加大對企業兼并重組的金融支持 ◎完善“走出去”金融支持體系
加強金融監管,強化金融企業杠桿管理
◎完善地方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督促法人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改進杠桿管理 ◎加強保險機構風險管理
◎強化證券期貨機構和私募基金合規管理
◎加強新型金融主體審慎性監管
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嚴控新增債務投向
◎實行政府債務余額限制制度 ◎強化政府債務預期管理 ◎加快置換政府存量債務 ◎明確新增政府債務使用方向
界定政府和企業債務責任,創新政府融資機制和路徑
◎加強政府或有債務監管 ◎推動融資平臺公司轉型 ◎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
主動防控各類債務風險,優化金融生態環境
◎防范化解金融債務風險 ◎嚴控政府債務風險 ◎加大財政資金統籌力度 ◎加快不良資產處置◎維護金融市場秩序
合理降低企業用工、物流成本
◎繼續實施降低失業、工傷、生育保育費率,合理調整最低工資標準,落實援企穩崗等補貼政策
◎加大對企業職工培訓補貼力度,規范港口、機場、鐵路經營服務性收費
進一步降低企業用能、用地成本
◎下調一般工商業及其他用電類別價格,擴大電力降價空間,開展大用戶優化用電服務
◎實行有保有控產業用地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加強商業銀行業務窗口指導,用足用好央行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助力支持地方建立科技金融風險補償資金池,清理不必要資金“通道”和“過橋”環節,進一步充實政策性擔保、再擔保機構資本金,支持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
切實減輕企業稅費負擔
◎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機構,對企業技改和新增稅收貢獻給予一定比例資金獎補,進一步落實相關產品出口退稅政策
◎全面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簡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流程、放寬認定條件,繼續落實軟件企業和軟件產品稅收優惠政策
◎全面落實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實現營業稅全面替代增值稅,對相關企業一定期限內實行稅費緩收政策
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在創辦企業、投資辦項目等重點領域再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全面清理中介服務事項,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省政府出臺實施的 《關于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的意見》是第一個比較系統、比較全面的“降成本”政策文件;第一次提出清理政府定價管理的經營服務性收費項目;初步測算,落實32條,全省省、市、縣三級政府將幫助企業降成本逾千億元,目前在全國位列第一。
重點舉措
啟動實施基礎設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務、脫貧攻堅、現代農業5 大領域“補短板專項工程”,重點推進200個重大項目,總投資2.8萬億元,其中“十三五”期間投資2.1萬億元,2016年投資4000億元。
基礎設施補短板專項工程
重點推進128個重大項目,5 年完成投資1.3萬億元,其中2016年2000億元。
◎交通項目 ◎水利項目 ◎能源項目
◎信息基礎設施項目 ◎管網項目 ◎市政項目
民生保障補短板專項工程
重點推進32個重大項目,5 年完成投資4910 億元,其中2016 年1510億元。
◎住房改善項目 ◎醫衛健康項目 ◎養老養生項目 ◎人社服務項目 ◎生態環保項目
公共服務補短板專項工程
重點實施30個重大項目,5 年完成投資1880億元,其中2016 年350億元。
◎教育培訓項目 ◎人才集聚項目 ◎文化項目 ◎體育項目 ◎旅游項目
脫貧攻堅補短板專項工程
重點實施5 個體系性重大項目,5 年完成省級財政投資58億元,其中2016年約14億元。
◎提升農村低收入群體發展能力項目
◎消除經濟薄弱地區發展瓶頸項目
現代農業補短板專項工程
重點實施5 個體系性重大項目,5 年完成投資890億元,其中2016 年170億元。
◎設施農業項目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農田水利項目 ◎農機作業配套設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