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化與大數據制定醫改方案
■ 公立醫院三大核心指標應為質量、效率和公益性,并以此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數據的重要應用領域是監管和評估,評估關鍵在于明確評估對象的工作目標,并將目標轉化為可測量指標。”
公立醫院改革到今天,最缺位的還是政府。政府一開始缺位,主要是在資源上,現在最缺位的是管理理念、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近日在杭州舉行的第八屆“健康中國西湖論壇”上,上海市醫改辦副主任許速對合理使用大數據支持醫改作出詳細解讀。
醫療數據爆發。以上海市為例,上海數年前開始建設健康信息網工程,現由一個政務外網下的衛生信息網,市中心、醫聯、17個區中心構成了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兩個數據庫。截至2016年1月,市級平臺共采集約8億份門急診診療病歷,約625萬份住院病歷,各類明細數據累計超過200億條,數據總量達10T級,增幅1600萬/天、1T/年。另外,截至2015年11月,全國有1238家三級醫院建立了信息庫進行診療信息和費用查詢。但各方對海量數據的挖掘應用仍不見章法。
醫療大數據如何塑造醫改路徑。許速認為,行政決策必須建立在經過嚴格檢驗的數據基礎上。具體來說,要用大數據建立分析標準、評價體系、管理機制,以及基于大數據的決策和公立醫院運行模式。公立醫院的產出評價體系和管理機制,應以衛生信息化為基礎,建立以公益性和效率為核心的機制。公立醫院的產出應主要是病種,并通過大數據研究病種和寄主的關系,病種和資源的關系,資源和醫務人員的效率、符合的關系,建立標準是上海醫改的核心。
大數據醫改的首次全國試驗。北京協和醫學院2015年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用統一量表,從9個維度、52個指標,對醫院、醫患雙方的工作效果進行了評估。在掛號方面,65.7%的患者為窗口掛號,20.1%為網絡預約,“后者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前者”。患者最希望的門診改善是縮短候診時間,而住院最需要改善的是伙食。據此該團隊認為,公立醫院三大核心指標應為質量、效率和公益性,并以此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不僅成為國內高校教育教學的必備內容,而且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在這方面,山東省日前出臺相關意見,正式啟動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科學先進、廣泛認同、具有山東特色、走在全國前列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加快推進學分制改革。到2020年前,所有普通本科高校和大部分高職院校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