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羽 王清澤
大連外國語大學
漢西字幕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
高 羽 王清澤
大連外國語大學
翻譯目的論在西方翻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在外譯中和中譯外的翻譯實踐中被廣泛運用。隨著我國影視作品向世界進軍和中國文化外譯熱潮的掀起,中國影視作品的字幕外譯日益受到更大的關(guān)注。本文以部分享有國內(nèi)外盛譽的中文電影西文字幕為例,依托目的論,試分析中國電影字幕的西班牙語翻譯中歸化與異化的分寸把握。
中譯外;漢西字幕;翻譯目的論;歸化與異化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翻譯學界提出了目的論,以萊斯和威米爾為代表的翻譯學家認為翻譯是在譯者的作用下實現(xiàn)的,具有交際性和跨文化性的人類活動;而譯者是在明確的翻譯目的和意圖的指導下進行翻譯的。
目的論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萊斯第一次對西方翻譯學中傳統(tǒng)的對等理論進行了批判性分析,她認為對等固然可以作為檢驗文本翻譯的參照標準,同時更應檢查譯文是否在目的語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匯中實現(xiàn)了預期的交際性功能。威米爾是目的論學派的集大成者,他在功能主義理論基礎(chǔ)上進一步闡釋翻譯目的對翻譯活動的決定作用。翻譯不是單一語言層面的轉(zhuǎn)化,而是依據(jù)翻譯目的和目標讀者的具體要求,進行有選擇有取舍的轉(zhuǎn)換。諾德將目的論進一步繼承和完善,她提出了除譯者和讀者之外更為具體的翻譯影響因素,彌補了功能派理論的局限之處,提出了目的論體系中的忠誠原則,即忠實服從目的。
總而言之,翻譯目的論首先站在了目的語的一方,要求譯文符合邏輯,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符合目的讀者的理解范疇,在目標交際語境中收獲準確的表意和內(nèi)含。其次,目的論不要求譯文和原文在內(nèi)容上一字不差,而是要求由翻譯目的和譯者立場等因素來決定忠實原文的程度。從而在以翻譯預期目的和功能的指導下,選擇恰當?shù)姆g策略和方法。
著名翻譯理論學家韋努蒂提出的歸化與異化理論認為,歸化是把源語言本地化,使之導向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用譯文受眾所習慣接受的言語方式再現(xiàn)原文的內(nèi)容,傳達原文的信息。歸化翻譯要求譯者使用目的語讀者熟悉的本國語言和地道表達方式將原文和目的語有機得銜接起來,讓讀者更好地更明確地理解譯文,從而以更簡單易懂的方式接受原文信息,同時加強譯文可讀性。異化翻譯則是譯者盡可能以原作者的語言特點和表達習慣來處理,盡可能靠近原作者,保留源語言表達來傳達原文內(nèi)容,吸納外來文化和異國情調(diào)。這兩種翻譯策略,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將對語言翻譯層面的探討上升到文化乃至政治經(jīng)濟層面。因此我們通常可以采取歸化和異化相結(jié)合的策略來處理翻譯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影視語言本身絕大部分是由人物對白構(gòu)成,對白的內(nèi)容是整個作品的核心。首先,優(yōu)秀的對白翻譯要遵從其口語化的語言特色, 表現(xiàn)出口語化的特點,因此,字幕內(nèi)容通常簡明扼要、準確連貫。
其次,字幕語言表達偏于口語、慣用流暢、通俗易讀。西文譯文不僅要達到文字上的流暢,還必須貼近生活、易于上口,符合西語觀眾的語言習慣。影視作品的字幕翻譯,盡管涉及到了由人物對白到筆頭字幕譯文的轉(zhuǎn)化,但從未離開口語的表達范疇,因此我們必須盡可能保留原文諸多的口語語言和風格特點。切忌給已經(jīng)被字幕和劇情同時牽制的觀眾,造成由語言表達方面帶來的更大閱讀困難。
再次,字幕的翻譯形式擁有傳播原片內(nèi)容和信息渠道的多樣性,其溝通途徑不僅限于字幕譯文的語言文字,還可借助于影視作品中非語言和準語言的多種視聽手段,他們以形象語言編碼并傳遞給觀眾,都在和字幕共同承擔著詮釋影視原作的重任。為保證觀眾對劇情的理解, 譯者必須識別這些非語言或準語言信息并充當文化中介, 在字幕中用文字形式將其明示, 成為對白的一部分。
這部電影是李安“父親三部曲”當中的最后一部,該片涵蓋大量中國習語的表達,對應的西語字幕翻譯版本也極為有趣。
例1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忙活一輩子就為這個,想著氣人哪!”
西班牙語字幕翻譯為“Comer, beber, amar. Sexo y comida, instintos primarios, estoy harto de depender siempre de ellos.” 《飲食男女》對應的西班牙語片名就為“Comer,beber,amar”,“吃、喝、愛”,歸化的策略簡單直接,切中主題。而“人之大欲”則將具體的內(nèi)容解釋出來,避免了因為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疏離感。“不想也難“則直接翻譯成了“本能”,簡單準確。“人忙活一輩子就為這個,想著氣人哪!”,西班牙語字幕里并沒有直譯而是選擇了意譯,“我已經(jīng)受夠了老是要靠它們而活”。
例2 “這孩子(指電影中的家珍)擺個臭架子就像你。”
西班牙語字幕翻譯為 “ Ella es orgullosa y con un genio cagado como tú”,用了兩個形容詞來對應臭架子,首先是”驕傲“,然后是“屎一樣的脾氣”。“Cagar”在西語中是比較粗鄙的說法,而在電影中是兩個年過七十的老大爺?shù)膶υ拑?nèi)容,歸化和異化結(jié)合的手法使其顯得更為貼切了。
例3 “我現(xiàn)在腦子里一團漿糊。”
對應的西班牙語翻譯為“Te confieso que estoy hecho un lío”,字面上的意思為“我向你坦白我現(xiàn)在是一堆麻煩”,“漿糊”這個中國文化特有的東西如果直接翻譯“engrudo”或者“pegamento”,很可能不被理解或者是造成誤解,而字幕則選擇了意譯,說是“我現(xiàn)在麻煩事兒纏身”,翻譯的簡單直接而且意思也達到了,是歸化手法的典型運用。
例4 “煨魚翅的火腿耗了。”
對應的西班牙語字幕為“El jamón está un poco rancio”,中國菜的烹飪里面不僅是做法有“煎、炒、煮、炸、蒸、煨”等,對應的修飾菜的形容詞也是很多,例如“嫩”、“鮮”、“香”,菜做得不好,也有“糊了”、“耗了”、“老了”等。本句西班牙語翻譯直接選擇了歸化的譯法:“火腿有一些老了”算是精準切中語意,使譯文毫不繁雜,便于目標觀眾的接受和理解,增強觀賞性,符合電影字幕的特點。
片中還出現(xiàn)了很多中國菜名,對應的西班牙語都是非常簡單的,而且西語的翻譯傾向于不把烹飪方法翻譯出來,比如說“番茄炒蛋”智慧翻譯成“Tomate con huevo”,芹菜炒肉會翻譯成“Carne con apio”。對于直譯成西班牙語會造成語句冗長的中國菜名,也是刪繁就簡,比如“蟹粉湯包”翻譯成“ Bolitas de cangrejo”,螃蟹包。對于一些中國烹飪里特有的烹飪工具,比如“蒸籠里還有蟹粉湯包”,對應的翻譯為“ Las bolitas de cangrejo aún están en la cancerola”,“螃蟹包還在炒鍋里呢”。“蒸籠”一詞無法在西班牙語中找到對應詞匯,字幕里直接翻譯成了“還在鍋里”,而這個“鍋”是帶把淺口鍋,為中國人常用的炒鍋,雖然沒有達到神似,但是卻達到了“形似”,翻譯的很有智慧。
不難發(fā)現(xiàn),漢西影視字幕翻譯實踐多采用目的論指導下的歸化為主、異化和歸化相融合的翻譯策略。因此,西班牙文字幕譯者不僅要忠實于原作品的內(nèi)容、風格、信息和異國文化,還應充分留心目的語觀眾的接受程度和審美習慣,綜合有效地運用歸化和異化策略,擔負起文化交流的使命,做好跨語言甚至跨文化的中間人,從而促進我國影視作品外譯的發(fā)展,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增進各國文化間的交流和溝通。
[1]梁靜壁.電影字幕翻譯的娛樂化傾向—迪斯尼電影《花木蘭》的個案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6(20):19—21.
[2]張繼文.翻譯中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之原則探析[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03).
[3]張清宏.翻譯目的論與影視字幕翻譯[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09(1):74—78.
[4]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Diaz Cintas, J y A. Remael.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Subtitling.Manchester: St Jerome,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