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婕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00000)
個人主義與公共意識差異是影響中美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因素
韓 婕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00000)
個人主義與公共意識作為個人對內自我認識與對外認知的兩個重要范疇,對個人行為和社會行為產生著重要影響,由于中美個人主義與公共意識上的顯著差異,由此又成為影響中美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因素。本文通過對中美民眾在社會認知、對政府的態度、對公共的認知三個方面的論述,來試圖說明這兩方面的差異對中美跨文化傳播所產生的影響。
個人主義;公共意識;中美跨文化傳播
1.1 群體特點
中國人的社會行為及群體構成具有完全迥異于美國社會及人群的特點。中外學者研究有關中國人的社會、文化及行為時,總會談到一個詞:關系。實際上“關系”也確實是凝聚一個個社會群體構成中國社會的核心因素。中國的社會結構是以家庭為起點,以血緣關系、師生關系、鄉鄰關系等諸多關系為紐帶而形成的松散的整體。這種自然的構成方式,在西周時期通過宗法制以官方正名的形式得到了合法性的證明,同時又由于以“關系”為紐帶而形成的社會具備自我加強的特點,時至今日,雖然已邁入共和時代百余年,然而由于缺乏民主習慣的洗禮及公共事務的參與,即使是面對相對自由的市場經濟,這種群體特點仍然滲透到了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民眾實際奉行的是相對純粹的個人主義,不同于西方學者對中國人社會行為的認知:中國人奉行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并行,同時集體主義高于個人主義。西方學者的這種認知實際上是對中國人缺乏深入了解的一種體現。中國社會根植于農耕經濟基礎的影響下,以家庭為核心,表現出特有的個人主義。在日本對中國人民族特點的有關論述中,他們稱之為:利己主義。而“關系”恰恰也是以利己為動機而產生的一種理性形式的行為需求,即中國人需要不斷加強“關系”來實現利己,或者更加利己。而構成社會的群體正是建立在這樣的一種心理動機之上。
1.2 社會結構
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從那時候起,開始由農業經濟轉入工業經濟時代,由市場經濟改革而引起的社會結構變遷深刻地改變了當今中國的社會結構。
針對農民稱呼的變遷生動地反映了這一點:建國初年的農民爺爺,后來的農民伯伯、農民叔叔,再到今日的農民兄弟,農民地位的變化折射出農民地位的衰落和市民自我優越意識的崛起。九十年代后,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入發展,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標志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階層的邊界,主要是居住地域的分化。第二是認同邊界的形成,主要體現為階層內部的彼此認同。第三是階層流動的減少,階層固化的特點愈發顯現。第四是階層固化開始逐漸成為現實,寒門子弟進入上層階層的難度更加擴大了。
1.3 行為特點
以“利己主義”為動機,以“關系”為紐帶,以小集團為群體開展社會活動是中國人的主要特點。以家族關系形成的企業集團,以鄉里關系形成的管理結構,這在古代中國的上層政權結構中是很明顯的。
漢代,跟隨劉邦起兵的豐沛集團;宋代,由科舉考試評卷選拔而形成的師生恩蔭關系;明代,以鳳陽鄉里關系為核心而形成的江淮集團;清代,滿洲皇帝與科爾沁蒙古一而再的婚姻關系。中國人不斷加強“關系”來實現更好的“利己主義”,由“關系”而產生的利益成果又反過來證明著“關系”的重要性及自身“利己主義”動機的合理性。因此“利己主義”和“關系”之間存在著彼此加強的特點。這兩個核心成為指導中國人一切“理性行為”的基本動機。
1.4 西方的個人主義
美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最為我們熟知的美國文化特點是“個人本位論”,即美國人世界觀中的個人中心位置①。表現自我、展現才能進而獲得實現自我、謀取現實利益的機會是美國人“個人主義”的原始出發點。北美大陸原始荒蕪的發展環境最終成為美國人個人主義馳騁膨脹的最佳舞臺。
美國人作為以歐陸移民為主體,以歐洲文化為藍本,其精神源泉也起源于歐洲大陸。早在古希臘時期,在奴隸制基礎之下的城邦民主制度中,公民即享有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公民有權通過自己掌握的權利,以公共事務參與的形式在民主制度實現對自我權利的表達和維護。西方諺語:“輝煌屬于希臘,光榮屬于羅馬”。這個諺語精辟地反映了希臘羅馬文化作為西方母文化的重大意義。民主權利作為實現自我權利、表達自我意志的重要權利,在希臘的城邦民主制中得到了實現,并留在西方文明的記憶當中。隨著文藝復興的開始,古希臘羅馬文明再次煥發于歐陸,對自我的重視、對人性的肯定再次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價值觀②。
在歐洲長達一千多年的中世紀里,無論是認識自己還是認識世界,人們的視野總是為宗教的神權主義所蔭蔽,這是由于羅馬教廷在歐洲大陸的神權統治地位和對世俗君主的政治控制所強制決定的。在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下,追逐自由,打破神權對于意識形態的控制成為廣大資產階級的精神訴求,于是一場巧妙的以復興希臘羅馬文化為旗幟的精神解放運動在歐洲大陸蓬勃開展起來③。時至今日,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與代議制民主制度成為世界普遍接受的制度的環境下,個人主義得到了寬廣無限的發展空間,資本主義呼喚個人能力的解放,個人主義的價值觀、逐利的強力動機、民主權利的相對保障在此時形成互相保證、互相鞏固的三角關系,從實質上說,美國人的“個人主義”是與美國的資本主義精神相適應的,它反映的是資本主義對于人性的需求。
在十九世紀美國的《排華法案》通過前夕的美國社會,有人曾做這樣一幅漫畫:寒風凜冽的夜晚,屋內白人男子和黑人男子為了彼此權利的分配而爭吵不休,門外一名白人婦女咣咣地敲著房門。令人奇怪的是,一個留著鞭子,頭戴瓜皮小帽的人雙手互插,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這幅畫深刻地反映了華人對于政治的漠不關心,實際上折射的是華人政治意識的缺乏,即便是身處民主制度較為健全的美國社會,華人依然顯現出在政治上的冷漠。華人對于政治的冷漠緣起于中國兩千年君主專制及對民權的剝奪,君主及官僚通過對民權的剝奪,以暴力壓制的手段來實現自我權力的集中和利益要求的實現,由此形成中國人對于“國事”冷漠的傳統,此傳統具有強大的慣性及傳遞能力。
2014年11月5日,中國新聞網的一篇以“美國選舉中華裔面孔增 有望扭轉華人政治冷漠”為標題的新聞反映了華人政治意識的世紀變遷,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美國國會議員趙美心等美國政壇上的顯赫人物成為扭轉華人“政治冷漠”的有力代表。中國新聞網對此評論道④:雖然這種轉變是可喜的,但也應該看到,華裔在全美人口中只占1.2%左右,還是屬于少數族裔。長久以來,華裔的投票率和選民注冊率都是落后的,即使這兩年的政治熱情有所提高,但“不問政事”仍是多數人的想法。
在每次美國總統大選的投票中,美國各個族群表現出了不同的投票率⑤:2014年中期選舉預計有900萬符合資格的選民,而亞裔選民的占比僅為4%。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最大的少數族裔拉丁裔占比達到11.3%。2010年,亞裔投票率為31%,與拉丁裔相同,卻遠低于黑人(44%)和白人(49%)。
中國新聞網在歸納原因時這樣寫道⑥:那么,亞裔選民的投票率為何這么低呢?在2010中期選舉中未投票的注冊選民中,自稱“忙得顧不上投票”的亞裔比例高于其他族裔。約有37%的亞裔選民稱“太忙了,投票與工作或學校的時間有沖突”作為沒投票的原因。由此可見母文化或者說政治傳統對于個人政治意識的強烈影響。
另外以儒家文化為典型代表的東亞國家,其常常有“尊王”的傳統。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日本明治維新前夕倒幕派所提出的“尊王攘夷運動”,皆表明東亞文化對于權威的尊重。儒家講“窮則獨善其身”,這為士民遠離政治爭奪,明哲保身提供了理論依據。
美國白人以英國后裔為主體,英國在十三世紀的《大憲章》中實現了迫使國王接受憲法約束,確認了王權低于憲法的原則,此奠定了英國民主之基礎。在后來的“光榮革命”中,英王的權力受到進一步的限制。至十九世紀中葉以后,英王逐漸成為一種統而不治的國家象征。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典型代表,其民主制度的實現往往通過與王權的斗爭及思想解放。因此其民眾往往對政府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民主制度與其說是一種權利的分配,不如說其更體現了民眾對于暴政的恐懼和政府的不信任。
電影是對現實生活的藝術再現。中國大陸在八九十年代流行的電視劇以武俠劇為代表,宮斗劇、家斗劇又成為如今最為火熱的劇種。在美國,充滿了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科幻電影則是美國影視產品的最典型代表,我們從中可以發現一些端倪:個人主義是中美民眾共同奉行的價值觀,無論是武俠劇還是以《終結者》為代表的科幻電影,其中折射出的個人色彩是十分明顯的。
以宮斗劇、家斗劇為代表的國產電視劇則緊緊圍繞“斗”這個主題,皇妃們圍繞皇帝爭權奪利,婆媳圍繞丈夫(兒子)勾心斗角,其中體現了中國人的一些世界觀念和社會結構特點:有權威、無權利,皇帝至上(權威至上),以家庭為核心。近來,《甄嬛傳》在美國流行,美國民眾在看完《甄嬛傳》后的評論大致是這樣的:She set ZhenHuan up,and then Zhenhuan set another one again。總體上看,當前流行的中國影視劇體現了以“斗”為核心的“利己主義”及向后看的“歷史主義”。美國影視劇也有充滿了陰謀“斗”的代表,比如《紙牌屋》,這些都是“利己主義”的個人主義的代表。
由于《紙牌屋》及《甄嬛傳》所具有共同性的價值觀,加上精美的制作,它們在兩國都取得了成功。以《終結者》為代表的美國科幻電影在中國也取得了不錯的票房,然而中國人選擇性地對其中的一些元素表示了贊賞,比如:制作、劇情等。然而其中折射出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卻為中國民眾嗤之以鼻?!皞€人英雄主義色彩”是美國的核心價值觀之一,仔細分析可知,“個人英雄主義”是兩個詞的合詞,即“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其中“個人主義”是中美民眾共通的主義,“英雄主義”則體現了美國精神中以個人能力拯救公眾的價值傾向。
由此看來,中國人不是接受不了個人主義,而是接受不了“英雄主義”,即以個人拯救公眾。這深刻地體現了中國人內斂自守的性格特點。反觀中國輸美影視產品的古典武俠劇則體現了東方式的神秘主義與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其對美國民眾的吸引主要體現在了東方的神秘所勾起的好奇及美國民眾對于以功夫(Kung Fu)拯救民眾的價值需求。
文化產品作為包含價值傾向的對于現實社會的藝術化表達,其在國際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美文化中共通的“個人主義”色彩是部分影視劇能夠得到中美民眾共同青睞的價值觀因素。美國民眾具有個人主義與公共主義相結合的特點,其中以個人主義為核心。中國民眾具有以個人主義與關系相結合,以關系群體構成社會基本元素的特點。個人主義是追逐自我利益的一種自然動機,這點在中美民眾中均得到了體現。
中美民眾的差異體現在“公共”與“關系”的對立,這又折射出兩種不同的政治環境下,民眾對于社會及自我的認知。美國人的公共意識,中國人的關系意識,這兩點是兩國民眾在社會行為上表現出差異的重要因素,其在兩國跨文化傳播中起到了引起分歧和摩擦的阻礙作用。在跨文化傳播中,體現共同價值觀的文化元素的表達是比較順利的,而體現了差異化價值觀的文化元素則起到了阻礙跨文化傳播的逆流作用。
注釋:
① [美]康馬杰.美國精神[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
② 阿倫·布洛克概括文藝復興:發現世界和發現人.
③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④ 中國新聞網,美國選舉中華裔面孔增有望扭轉華人“政治冷漠“,2014年11月05日 09:25,來源:解放日報.
⑤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⑥ 研究稱美亞裔投票率為各族最低選民直言“太忙”中國新聞網,2014年04月14日 14:33.
[1] 安然 等.跨文化傳播與適應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2] [美]康馬杰.美國精神[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
[3]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4] 關世杰.思維方式差異是影響中美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維度[J].編輯學刊,2010年版.
[5] 陳付龍,李水弟.我國公共意識生長的歷史考量[J].理論與改革,2006年版.
[6] 姜飛,黃廓.對跨文化傳播理論兩類、四種理論研究分野的廓清嘗試[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年版.
[7] 付玉霞.有關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維度不同傾向的實證研究[D].安徽大學,2013.
韓婕,中國傳媒大學2015級傳播學碩士。
H315
A
1672-5832(2016)09-02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