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敏 徐健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宜興 214206)
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我院體育課程改革的研究①
陸敏 徐健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宜興 214206)
陽光體育是旨在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的一項體育事業,在全國大力推行陽光體育的背景下,對高校的體育課程進行改革,以適應陽光體育運動在高校的開展,切實推行陽光體育運動,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學生的體質健康逐年下降,大學體育測試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無法通過,在測試時甚至出現休克、嘔吐等不良情況。為此,該文提出在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高等院校應重視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積極改革體育課程。
陽光體育運動 高校 課程改革
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因此,一個國家想要得到更好發展的前提是確保青少年的健康素質。各級教育機構需要積極配合工作,充分認識到體育工作教育的意義,堅持把發展體育運動、增強學生的體能作為發展的重點。為此,國家提出了《中國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制的意見》,意在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提倡學生們能夠積極走出室內,鼓勵學生走向操場、走向自然。
1.1“陽光體育運動”的含義
“陽光體育運動”自2006年提出以來已經經過10年時間,至目前尚不能給出明確的定義。有學者提出:陽光體育運動是通過戶外活動展開鍛煉,從而提到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的一項活動,這對學生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活動主要針對的是全國所有的小、中、高等學校,這是一項耗時、耗力,且工程量很大的活動。因此,在實施這項活動需要有配套完整的系統措施,包括每一階段的目標、實施的過程進展、保障措施、管理措施等。
1.2“陽光體育運動”實施的目標
對學生來說,“陽光體育運動”希望學生能夠保證每天1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并達到《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所規定的要求,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一活動的推廣促使各大高校形成了良好的鍛煉風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
1.3“陽光體育運動”的特點
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目的就在于要實現體育運動的全體性、教育性、終身性的問題,解決長 期以來學校體育以“競技運動”為教材內容和活動 形式的現象。在進行“陽光體育運動”教學時,本人通過研究和分析,總結出如下的幾個特點。
1.3.1重視學生本身
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理論知識,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這些知識,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交流和溝通。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降低課堂效率,使得學生缺乏對課堂的學習興趣。而陽光體育教學是恰恰相反的。它更注重實踐和師生之間的交流,課堂上以學生為主,教學為輔,充分的尊重并理解學生,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相對和諧、自由的學習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嘗試新的東西,主體意識得到加強,從而使得教學質量大大的提高。
1.3.2整體性
新型的教學模式在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更旨在培養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從而有利于學生促進溝通,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等,并培養了學生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使得情商和智商同步發展,對學生的整體發展有一定的幫助。
高校是培養素質教育人才的地方,體育課程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有許多的優勢和好處。體育鍛煉有利于增強學生之間的協作意識和競爭意識,從而形成良好的體育風氣,挖掘學生社交的潛能,培養良好的品德和素質,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創造具有創新意識的新一代社會精英。
高校體育改革培養的重點是挖掘學生的運動潛力,提高“動商”,這與高校開展的體育課程改革是相輔相成的。首先,兩者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所提出的:將學生的體質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體育運動的開展直接聯系在一起。其次,高校體育改革正是需要通過一定的途徑來開展體育活動,陽光體育教學通過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實踐活動的開展,改變教學結構,積極引導學生。因此,改變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必不可少的步驟之一。另外,高校體育的改革和陽光運動的進行都是認真落實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
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使得各大高校和各層教育機構認真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將體育課程的改革和體質健康發展放在首要地位。為此,學校積極配合,籌備大量資金,用以提高師資力量,為學生們提供充足的體育器材和活動場地,并成立了相關的科學研究小組。由此,可以說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促進了高校體育改革的進程,高校體育改革的發展為陽光體育運動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和發展平臺。
3.1沿用老版的教材,缺乏新意
學生學到知識的途徑絕大部分是由書籍等獲取的。自我國高校體育教學開展以來,一直沿用最老式的教材,長期都是以競技運動形式為主,過于強調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和體育運動對人們身體健康的幫助作用,而忽視了對人性方面的教育。以競技為主的教學模式,使得體育目標的實現和現實情況相反。因此,在體育教材上的編排應該注重時代性、進步性、繼承性等,吸收以往較好的材料內容,補充新型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注重對人性的思考,提倡體育品德。
大學是一個充滿挑戰和驚喜的地方,相應的,教材的選取和編排也應該符合學生的個性發展,補充更多的趣味性、娛樂性內容,鼓勵學生的自由發展,從而幫助學生形成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教材的編寫的趣味性是一方面,但更多的需要注重實用性,將理論聯系實際,形成完整的理論知識體系。
3.2部分教師對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缺乏認識
盡管我國展開陽關體育運動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但是部分教師還是對其缺乏充分的認識。教學過程缺乏新意,組織一體化。一節課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教師在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或是管理紀律,在內容安排上面也是亙古不變,而每節課能夠分配到學生手中的時間是寥寥無幾的。時間利用率低下,且部分教師只是把它看成一個任務,只注重娛樂性,并認為只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教完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最后再進行一次期末考核就行了。這些想法和行為都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會導致教師的教學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
3.3教學方式單一、落后,缺乏新意
盡管提出陽光體育教學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很多學校依然沒有很大的變化,還是一如既往地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人員組織渙散,課堂紀律不嚴。90 min的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時間都用于老師的動作示范和講解上課內容,時間分配很是不均衡。此外,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單一,教學設備和器材有限、簡陋,且缺乏相應的資金,難以為學生們提供高新技術。
4.1樹立先進的觀念,提倡健康發展
健康不僅僅指的是身體上沒有任何疾病或出現任何不適的情況,更指的是心理上的健康與協調發展。為此,我們必須把健康作為發展的首要位置。高校是發展綜合性人才的地方,因此,高校開展的體育課程更應該緊抓學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時刻注意學生的情感動態,鼓勵其獨立地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其身體協調性發展,充分發揮其潛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2規范日常生活的工作
目前,在各大高校之間會展開各種競爭活動,不少學校為了面子工程,只對少數體育特長生進行專門的訓練,而絕大多數的學生是沒有資格參加的。另外,在日常的教學中只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和競賽的獲獎情況,這樣對絕大部分的學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因此,只有通過監督機制,將“陽光體育運動”工程認真的落實到實處才是關鍵所在,使其日常化、規范化、制度化,從而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增強學生的綜合體質。
4.3開展多種形式的上課內容
體育課程的開展應該充分尊重民意,設置靈活多變的課程,這樣學生可以通過自主選擇來確定自己的上課內容。對于那些體質較差,體育測試總是不能達標的學生來說,學校需要另設基礎課程,針對各個學生的生理、個性等特點來進行相關課程的學習;對于那些素質較高的學生來說,學校也需要成立相應的機構為學生提供更加多樣的課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對于最終的課堂考核也不能僅采用單一的方式,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平時表現等來綜合考慮,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4加大課程資源的利用和投資
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旨在鼓勵學生多多參加體育鍛煉,走進自然應保證充足的鍛煉時間。針對部分學校缺乏相應的體育器材等,學校應該加強對此方面的投資,組建一支師資力量強大的隊伍帶領學生們進行體育方面的學習,并提供較好的體育器材。另外,在學生社團的開展中,校方也應該予以一定的經濟上的支持,確保學生們的體育活動豐富多樣。
綜上,文章對陽光體育運動做出大致的定義,并分析了其特點和實施的教學目標,接著根據現實情況提出相應的問題,最后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措施。推行“陽光體育運動”是推動體育教育改革的措施之一,也是符合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要求之一。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將學生的健康發展放在第一位,從而推動教育體制的改革。“陽光”意味著積極向上,時刻保持著一顆年輕的心態,“運動”意味著通過鍛煉,促進身體的協調發展,并提高心理素質。陽光體育運動口號的提出表明國家希望學生能夠通過體育運動來獲得心靈和身體上的共同成長,永遠保持活力,這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雖然經過近10年的努力,在體育改革上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筆者希望高校能夠重視其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來確保“陽光體育運動”的實施,使得改革層次更上一個臺階。
[1]杭喜洲,任文.“陽光體育理念”對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影響[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2(8):112.
[2]李艷華.個性化陽光體育運動的研究與開發[J].新校園:理論版,2013(1):149-150.
[3]陳志丹.“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的有效體育教學目標[J].中國教學學刊,2008(9):79-80.
G807.4
A
2095-2813(2016)04(a)-000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0.003
①學院課題“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我院體育課程改革的研究”(課題編號:15KT111)。
陸敏(1966—),男,漢,江蘇宜興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