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瀟湘
(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廣東廣州 511300)
“生態體育”教學模式下高校體育改革①
沈瀟湘
(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廣東廣州 511300)
“生態體育”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為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該文結合目前當前的體育教學發展現狀,對現行體育的模式進行了整合和創新。“生態體育”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與自然,社會進行接觸,通過教學手段和多方的學習,從自然社會中獲得經驗,提高教學效果。
生態體育 高校體育 改革
在“生態體育”教學模式下的高校體育改革過程中,應該以改革為契機,加大投資力度,建立良好的體育環境,逐步建立良好的體育課堂,從多角度多方面推動生態體育的發展。本文結合“生態體育”的概念和特點和當前實施該教學模式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提出實施“生態教學”的方法和注意事項,為高校體育改革建立一定的理論指導。
1.1“生態體育”概念
根據現行文獻進行分析,“生態體育”主要是指人類——體育——環境的相互協調、共同發展所構建的關系或聯系的活動,即通過在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中開展的體育活動。具體體現在人與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在內的和諧。“生態體育”教學模式是指:利用適當的體育教學手段,讓學生和自然,社會進行親密接觸,實現對學生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力量,獲得自然和社會的精神和經營,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從而培養學生的生存力和適應性。
1.2“生態體育”特點
“生態體育”的提出不僅豐富了高校體育的模式和手段,拓寬了體育教學的環境和場地,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自然性:“生態體育”的主要目的和手段是讓學生融入到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幫助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感受自然氣息,獲得身體和心靈的健康發展。提升其內心體驗,從點滴之處建立學生保護自然,熱愛自然以及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2)時代性:21世紀后,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快速發展,對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加之,奧林匹克體育思想的轉變,使得體育奧林匹克運動更加符合時代的特性,為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和空間。
(3)適應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對體育人才的需求和對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模式都有了一定的轉變,逐漸由“專才型”培養模式向多面化培養方向進行轉變。這種模式的轉變,對人才的培養方向有一個明確的規定,讓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調動學生主動性的同時,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化。
2.1新時期對傳統體育教學模式變革的需要
傳統高校教育模式主要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進行的方式。在這種模式中,教師處于主動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和個性的培養。新時期教學主要以“三自主”教學模式為主,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促進了學生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但是這兩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效果都不佳,學生需要從現有的兩種模式中進行解脫,走進自然,走進社會,“生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2.2社會對學生的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對學生身體素質要求的提高,體育教育要求“把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確定課程內容的基本出發點,同時重視課程內容的體育文化含量”。在新時期,學生在學校學到知識逐步會被社會所淘汰,因此體育教育也應該順應現有模式,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拓展知識層面,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理念。
3.1實踐經驗方面
相對西方的生態體育模式,我國的生態教學起步較晚。在體育領域,近幾年來我國部分學者進行研究,但并沒有形成整體系統的研究體系和趨勢。所以對于高校“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的開展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學校體育生態化的研究缺乏實證性的論證和深入的調查,在操作上也缺乏理論性的材料作為指導。理論實踐經驗的嚴重匱乏,導致生態教學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
3.2教學方面
當前,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還處于初級階段,缺乏國家性的大綱、計劃和教材。生態體育課程也缺少系統性有深度的實驗,尚未形成較成熟的課堂模式,實戰經驗缺乏,大多數的研究也僅僅停留在論證和理論方向,缺少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生態體育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如果教師缺少一定的應急經驗,會對教學的開展和學生的安全帶啦不理的影響。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經驗和手段上都存在嚴重的不足,要想收獲較大的成功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成本。現階段的教學評價體系對于生態體育的評價具有一定的差異,但是評價系統需要多方的認證和推敲,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樣為“生態體育”教學的開展帶來一定的挑戰。
4.1“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的項目設置
根據具體情況,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課程進行針對性的安排,比如登山,定向運動等,這些運動一般選擇在周末進行,將人與自然,保健和康如,運動損傷的內容進行結合,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網絡平臺,幫助學生進行多方位的學習,增強他們的社交能力和適應能力。這樣的安排可以打破學生教學和場地的限制,讓學生融入自然和社會,滿足學生鍛煉的需求的同時,緩解了場地器材的壓力。
4.2“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的組織形式
“生態體育”的教學模式靈活多變,根據課堂的環境,場所和季節而變換。教師可以結合網絡等平臺針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和轉換,安排素質拓展和體育游戲等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教學組織方面,“生態體育”教學模式逐漸擺脫傳統模式的束縛和場所的限制,將學生帶到傳統教學場地的其他地方,對學生進行戶外游戲的安排,幫助學生更好的親近自然,為教學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的時候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應提起足夠的重視。在實行“生態體育”教學模式中主要考慮以下的安全問題。
(1)將學生帶入大自然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防止學生對自然環境帶來影響和傷害。教師在課前和活動開展的時候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引導和教育,盡量避免或者限制學生對生態環境和生物鏈的破壞。
(2)對于“生態教學”場地的選擇而言,對于環境較為偏僻的學校,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校園周邊的平原或者高山進行練習,對于城市中央的學校,教師應該利用學校周圍的環境和場地進行合理的安排,或者引領學生進入社會環境進行體育課堂的開展,最大成都的挖掘自然環境對學生的影響。
高校體育文化的建設和改革對于推動體育教育的發展,豐富社會的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的運用可以大大的提高高校學生的自身素質,豐富教學手段和內容,更好地促進社會體育的發展。在“生態體育”教學模式下的高校體育改革過程中,應該以改革為契機,加大投資力度,建立良好的體育環境,逐步建立良好的體育課堂,從多角度多方面推動生態體育的發展。
[1]曲宗湖.體育教學模式問答[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2-7.
[2]石剛強,葛幸幸,雷輝旭,等.高校“三選”體育教學模式對大學生體育意識、體育行為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4):59-61.
[3]袁莉萍.高校體育教學新模式的構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4(4):109-110.
G807
A
2095-2813(2016)04(a)-000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0.006
①沈瀟湘(1988,1—),女,漢,浙江臺州人,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