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黨代會報告圖解
11月22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李紀恒在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上作了題為《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的報告。報告14000字,描繪了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現代化內蒙古、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的藍圖。
數字數說過去五年

底線未來五年改革發展的基本要求
守住“三條底線”
發展底線
1.守住發展底線,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決不能讓經濟增長滑出底線。
民生底線
3.守住民生底線,就是要堅持富民與強區并重、富民優先,扎實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工作,決不讓一個困難群眾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
生態底線
2.守住生態底線,就是要堅持美麗與發展雙贏,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決不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民主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擴大人民民主,堅持和完善基層民主制度。
●鞏固壯大愛國統一戰線。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鞏固發展民族團結大局。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大力發揚各民族心連心、手拉手的好傳統,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創建活動,使“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的思想深深扎根各族人民心中,使“模范自治區”的榮譽永放光彩。
●推進全面依法治區進程。堅持依法行政,建立完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制度,加快形成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
未來五年經濟轉型升級總體框架
1
◎打造“1”個旅游品牌:著眼發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實施“旅游+”戰略,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全方位推介,打造“壯美內蒙古·亮麗風景線”品牌,把內蒙古自治區建成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5+1
“5+1”重要抓手:“5”即建設“五個基地”,包括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1”即“一個目的地”,就是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5
◎“5”化協同: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和綠色化深度融合、深層互動,充分發揮工業化的主導作用、信息化的支撐作用、城鎮化的帶動作用、農牧業現代化的基礎作用和綠色化的引領作用。
6+7
◎“6+7”產業結構:“6”,即更加注重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等產業,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增強競爭力;“7”,即更加注重立足現有基礎和優勢,統籌部署、集中力量,加快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大數據云計算、生物科技、蒙中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使其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7
◎基礎設施“7”網建設:科學編制規劃,打好攻堅會戰,加快構建鐵路網、公路網、航空網、市政網、水利網、能源網、信息通信網七大網絡體系。建成呼和浩特至北京、赤峰和通遼至京沈高速鐵路,加快推進包銀、包西、巴銀、錫張、齊海滿等快速鐵路和城際鐵路建設,推進高等級公路和農村牧區公路、旅游公路、口岸公路、邊防公路建設。
8
◎對外開放八面來風:充分發揮內聯八省區、外接俄蒙的區位優勢,主動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加快形成北上南下、東進西出、內外聯動、八面來風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熱詞熱詞釋義
201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考察時提出“四個著力”和先行先試的“三項改革”的總要求。
●“四個著力”: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抓好農牧業和牧區工作;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搞好教育實踐活動。
●“三項改革”:積極探索建立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同俄蒙合作機制。
黨建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民生著力增進農牧民福祉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落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和“三到村三到戶”要求,深化京蒙扶貧協作,加大對口幫扶、定點幫扶力度,因戶因人施策,提高脫貧成效。
大力促進就業增收
著力促進農牧民收入較快增長,增加經營性收入和政策性收入,擴大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努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養老保險參保繳費和轉移接續政策,整合城鄉居民醫保政策和經辦機制,穩步提高保障待遇水平。
著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完善12年免費教育機制,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重點推進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制度改革。
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內蒙古
加強維穩處突力量和手段建設,嚴密防范、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活動,牢牢掌握對敵斗爭主動權。
生態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組織實施好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搞好重點區域植樹造林,落實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行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快呼倫湖等水生態綜合治理,推進荒漠化治理,擴大森林面積和植被蓋度。
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加快轉變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促進各類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大力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促進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文化培育。大力培育發展生態文化,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崇尚生態文明、共促綠色發展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