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lection on the Issue of After-class Evaluation of School P.E. Class
孫煥芹,李金龍
Sun Huanqin, Li Jinlong
關于學校體育課課后評價問題的思考
Reflection on the Issue of After-class Evaluation of School P.E. Class
孫煥芹,李金龍
Sun Huanqin, Li Jinlong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太原030006
前言
的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前行,教育評價開始成為當代教育科學研究領域的三大問題之一。其中,體育課作為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如何進行體育課教學評價,使其推動體育教學發(fā)展并適應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儼然成為學界乃至國家重點關心的問題之一。2014年教育部頒發(fā)的《中小學校體育工作評估辦法》(國辦發(fā){2012}53號文件附屬文件)中指出:各地和學校要把學校體育工作評估作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任務。進一步強調了評價對于優(yōu)化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意義。
然而,現(xiàn)階段我國的教學評價總是側重于體現(xiàn)教學結果的總結性評價,忽視對改進和完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的形成性評價。體育教學也不例外。以致體育教師及學生盲目追求“虛假”健康高達標率,致使體育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重成績”“輕教育”、“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形態(tài)。即便各界學者深入研究評價模式探索出“評價方法多元化、評價原則人性化、評價體系合理化”的課程評價標準,并一再呼吁教學評價應實現(xiàn)結果聚焦評價向流程聚焦評價的轉變。但由于缺乏“腳踏實地”的體育課評價措施,課程評價領域的理論結晶并沒有良好引導實踐的開展,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意義也沒有充分展現(xiàn)。因此,我們提出:體育課評價應在每節(jié)課后重點展開,從而發(fā)揮出評價的作用,真正實現(xiàn)評價的意義。
體育課堂的評價工作是否應該存在于每堂體育課后?這一看似“高頻”的體育課評價模式是否具有其必要性及可行性?本文將從課程管理、課程結構以及“傳播學”理論三個方面展開論述,談一談對此問題的新思考。
1切實加強體育課課后評價工作之理據(jù)
我國學者烏美娜(1994)認為:“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tǒng)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評價施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1]可見,對教學結果進行評價并及時修改教學方案是教學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只要有教學設計,就應該且必須有教學結果評價。同時,教學設計不僅僅是針對學年、學期所開展的計劃工作,也貫穿于單元、學時等所需時間較短的階段中。換言之,教學設計在任何一個教學階段中都是必然存在的。融合以上兩觀點,我們可以得知:教學設計在每個教學階段中存在的必然性決定了教學評價在每個階段存在的必然性,很顯然,學時階段“不可免俗”。由此本文重點闡述學校體育教學學時階段中體育教師教學結果評價的不可或缺性。
人類歷史中,管理總是伴隨著組織性活動的出現(xiàn)而產生。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對組織所擁有的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協(xié)調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以期高效率地實現(xiàn)組織既定目標的過程。馬克思曾說,“一切規(guī)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xié)調個人的活動,并執(zhí)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不同于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出的各種一般職能。這種職能就是管理。一個單獨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揮自己,一個樂隊就需要一個樂隊指揮。”(《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頁)
馬克思的論述深刻地揭示了管理存在于任何有目的的活動中,以及管理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在社會管理學領域中,管理的重要作用被這樣證明,“所謂的發(fā)展中國家,并非是發(fā)展落后,而是管理落后。管理是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最基本的關鍵因素。只有通過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學技術真正轉化為生產力。”[2]可見,任何具有目標性質的行為活動,管理都是貫穿活動始終并直接影響其結果的。只有通過合理有效的管理,才能使各項工作有序穩(wěn)步進行,才能促進人類社會各個層面、領域的發(fā)展與進步。
一以貫之,在學校教育領域,課程改革的旗幟也只有通過有效的管理才能夠合理穩(wěn)固扎根于學校教育的土壤之中,發(fā)揮課程改革的意義。正如“教育科學之父” 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所言:“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3]進一步強調了在學校教育領域,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教學則無從談起,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更是游離妄想了。
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堂完整的體育課也應當伴隨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案。課程管理包含課程生成系統(tǒng)管理、課程實施系統(tǒng)管理以及課程評價系統(tǒng)管理三個環(huán)節(jié)。缺少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課程管理都不能夠構成系統(tǒng)的管理,都無法發(fā)揮管理的作用。然而,現(xiàn)今課程評價系統(tǒng)管理作為一個具有舉足作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卻常常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被大家忽視。人們往往習慣在課程試行、實施告一段落之后進行總結性評價,而對于課程設計、試用、實施等過程中所進行的形成性評價體現(xiàn)甚少。尤其體育課后的“課后評價”部分更是被多數(shù)體育教師當作“掛飾”擺在教案中,形成“空殼評價”。這不僅僅使“課后評價”的意義蕩然無存,從管理的角度來講,也喪失了課程管理的完整性。另外,從評價的性質和功能分析,將“課后評價”置于該節(jié)體育課之中,它是對本節(jié)體育課教師施教和學生受教情況所進行的總結性評價;將“課后評價”置于單元教學階段之中,它是為改進今后教學而進行的形成性評價。不論作為哪種性質的評價,“課后評價”都有著重要且獨特的作用,都應當被充分重視起來,為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改善教學效果并更好更快達到教學目標提供依據(jù)。
綜而述之,無論考慮課程管理的必要性,還是課程結構的完整性以及課后評價的重要性,都應當使“課后評價”腳踏實地行走在體育課教學過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每節(jié)體育課教學的弊端得到及時的反饋,每節(jié)體育課方案得到及時的修正,每節(jié)體育課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得到及時的解決。從而發(fā)揮出評價對于課程教學全流程、全方位的檢查、反饋及修正功能,實現(xiàn)體育課“魂魄并鑄”的教學目標。
“目標”是指“組織預期要求達到的目的或結果。”人類任何有組織的行為都是在目標指引下展開的活動,學校的教學活動也是如此。
“課程目標是直接引導每門課程進行教學的指揮棒,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xiàn)的具體目標,是期望一定教育階段的學生在發(fā)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達到的程度。主要包括四類:認知類;技能類;情感類;應用類。具體化了課程目標即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指教學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它既是課程目標的具體指向,同時又引導課時目標的制定,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目標,是每個單元,每節(jié)課甚至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活動應達到的具體目標。”[4]即每節(jié)體育課都在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有著為達到某個階段的目標而設計的符合本節(jié)課課時實際情況的具體目標和任務。凡事有頭有尾才能形成良性循環(huán),課前目標的存在自然而然的要求了每節(jié)體育課后必須要有相對應的教學施行評價,否則,教師將無從得知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制定也失去了它的意義。一言以蔽之,如果說教學目標是每節(jié)課程設計的邏輯起點,那教學評價就應當是該節(jié)課程設計的邏輯終點,缺一不可。
眾所周知,確定教學目標是進行教學的基礎。在教育目的的指引下,每門學科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在此大背景下,為穩(wěn)步實現(xiàn)體育課程目標,每節(jié)體育課都應有本節(jié)課必須完成的實際工作和承擔的責任,即體育課時任務。體育課作為一種系統(tǒng)的教學活動,既然每節(jié)課都有教學目標及任務,相對應則必須要有教學評價,只有這樣才能使本堂教學成為一個有結構的、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往復不斷提高的可控過程。我們不可能,也絕對不應該在明白“為什么教”、“為什么學”、甚至“教什么”、“學什么”以及“如何教”、“如何學”的情況下,而不去檢驗“教的如何”和“學的如何”。否則,“為什么教”、“為什么學”則毫無意義可言,隨之進行的“教什么”、“學什么”和“如何教”、“如何學”也將無處參考,教學目標與任務是否達到預期標準更是無從可知。只有在每節(jié)體育課后及時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評價,體育教師才能夠清晰的了解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陳述是否清晰,教學方法的使用是否恰當,教學的組織與管理是否具有結構性,學生對本節(jié)體育課的教學任務是否理解并掌握,以便于教師更好的設計并改善自己的教學內容、方法及形式,更好的掌控本學期的體育課教學,如此循環(huán)往復,便有效提高了體育課的教學質量,進而有利于良好的體育課程教學系統(tǒng)的形成。
一直以來,傳播與教育在很多方面有著很強的相似性。傳播是指以影響受眾為主要目的,以目的性活動為主要載體的社會活動。“教育過程是培養(yǎng)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的社會職能,就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促進新生一代的成長。”[5]傳播和教育本質上都是一方企圖通過某種方式或媒介影響另一方行為和思想,都是一個信息的雙向傳播過程。同時,傳播學理論中的訊息處理方式為構建教學系統(tǒng)中師生間的信息傳教結構模式提供了理論指導,反映了教學系統(tǒng)中教師及師生間的相互聯(lián)系。
1948年,諾·維納發(fā)表了《控制論》一書,正式創(chuàng)立了控制論。“控制論的基本思想是運用反饋信息來調節(jié)和控制系統(tǒng)行為,以達到預期的目的,此后便將帶有反饋的雙向交流過程的傳播過程作為控制論傳播過程模式,即帶有反饋回路的閉路循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6]1934年,施拉姆受到奧斯古德觀點的啟發(fā),提出了“循環(huán)模式”傳播過程理念,該理念明確指出傳播主體和受傳主體在進行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角色可依據(jù)情景相互轉換,雙方應積極傳播信息,且受傳方對信息的處理不僅只局限于接收信息,還需要對所接收信息做出反應,反饋傳播信息。即借著“信息反饋”構建循環(huán)傳播。
學校教育領域中“教師”通常擔任了信息傳播中的傳播主體,“學生”被認為是傳播過程中是接收信息的主體,教學評價則是信息反饋的化身。體育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傳播過程,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運動知識及技能的傳授和掌握需要通過師生雙方的雙向交流互動來實現(xiàn)。教學評價,尤其是學生對教師進行的施教評價以及學生對自身進行的接收評價部分,充分體現(xiàn)出了受傳主體的反饋意識和行為,是師生進行雙向互動的堅實橋梁。從體育教師角度看,教學評價可以檢驗教學效果,據(jù)此調整和規(guī)劃目前和未來的教學行為;從學生角度看,反饋是受眾表達意見、需要和態(tài)度等信息的主要途徑,學生可以據(jù)此更積極、更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并主動使用信息,搜索吸收教學內容。
對此我們不禁自問,什么時候需要體育教師和學生進行雙向互動?如何才是一個完整的閉路循環(huán)過程?學校的教學難道只有在學期學年結束后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循環(huán)體嗎?反饋信息難道只能在某個教學活動結束后才可以進行嗎?很顯然,教學過程并非是從某一點開始到某一點終止,它實際上是隨時隨地存在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永無止境的。體育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隨時可以根據(jù)需要轉換“傳播者”和“受傳者”的角色,不論內容多簡單,歷時多短教學任務,從教學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都可以被視為一個帶有反饋回路的閉路循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綜而述之,每一節(jié)體育課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課堂中的每一次教學都是一個雙向循環(huán)的信息傳播過程,它不應因教學內容相對較少,教學目標相對較易達到而“省略”教學評價,更不能因體育課間隔時間較短而將每節(jié)課的教學評價進行學期“累加”。否則,就違背了信息傳播的“循環(huán)模式”客觀規(guī)律,更別提教育的意義了。
2結語
從理論層面分析,任何一堂體育課作為一門具有完整結構的課堂,都蘊含了完整的系統(tǒng)的課程管理。課程評價作為課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教學目標和任務“首尾呼應”、“各司其職”共同構建了切實本節(jié)體育課程的教學框架。甚至課中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是一個個雙向互動無限循環(huán)的信息傳播過程,不可中斷。從實際經驗分析,教學評價能夠診斷教師教學結果,導向教師教學內容,調控教師的教學計劃,并適時激烈教師的教學熱情。因此,為早日實現(xiàn)“魂魄并鑄”的體育課程目標,我們更應當重視每一節(jié)體育課后的評價工作,更加珍惜每一次課后評價反饋出的“第一手資料”,一步一個腳印,充分發(fā)揮出課程評價的作用。與此同時,期望更多學者探索出簡便易行且能夠準確反映教師施教結果的體育課課后評價方法及模式,使課后評價融入體育課堂,真正成為體育課堂中的“一份子”!
參考文獻:
[1]烏美娜.教學設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汪潔,丁皓.管理學基礎[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
[3]李秉得.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4]鐘啟泉.課程論[M].北京:教育課程出版社, 20107.12.
[5]王俊道,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6]高衛(wèi)華.新聞傳播學導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1,4.
[7]石雷.論課程傳播—課程的傳播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2,5.
[8]杜俊娟.體育教學設計[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7, 9.
[9]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Shanxi, China.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綜述法和邏輯分析研究法,從體育課程管理的系統(tǒng)性和體育課程自身的完整性出發(fā),并結合控制論傳播過程模式,全面分析了體育課課后評價對改進體育教學的重要意義,認識到加強體育課課后評價是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和完善體育課程教育性的基本要求,得出學校體育課課后評價工作需要切實加強的結論。
關鍵詞:體育課;課后評價;切實;加強
Abstract:Wit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from the systematic management and integrity of P.E. course, the pap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after-class evaluation in improving P.E. teaching by combining cybernetics propagation mode. The paper realizes that strengthening after-class evaluation of P.E. class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to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in P.E. class and promote educational P.E. class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after-class evaluation of school P.E. class needs practical consolidating.
Key words:P.E. class; after-class evaluation; practical; consolidating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1.053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256(2016)01-0128-3
作者簡介:第一孫煥芹(1993-)女,山西晉城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