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熱點地區供給側改革典型分析
■ 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十三五”開局之年,各地既有“下”的壓力,也有“穩”的支撐和“上”的動力,必須妥善處理好下行勢能對沖上行動能、要素短板對沖發展長板、“大塊頭”疲軟對沖“小個子”活躍等突出問題,按下改革發展的快進鍵,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
★7月24日,2016年第三次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發布會議公報(G20成都公報)稱,結構性問題已成為制約全球經濟回歸強勁增長的主要問題。★工信部日前透露,下半年“中國制造2025”的多個配套政策將陸續出臺,重點包括戰略新興產業、智能制造、信息通信業在內的高技術制造領域。
■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本文重要信源】
1.周小川:中國經濟增速處于合理區間;2.劉世錦:中國經濟未來增長態勢是L型加小的W型;3.馬光遠:用穩定透明宏觀政策引導市場預期
上半場,地方經濟可圈可點、底氣十足,見事早、站得高、民營活、引擎新、力度大、追趕快成為最耀眼的亮點。再接再厲,跑好下半場,各地既要延續上半年經濟強勁動力,又要加強經濟風險隱患的研判,把握好重點、節奏、力度,堅持適度擴大總需求,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經濟穩定向好。
現在不同地區行業經濟走勢出現分化,通俗講就是“冰火兩重天”。“重慶屬于‘火’的那一端,跟重慶火鍋一樣,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主要指標都走在全國前列。”今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的比喻言猶在耳,上半年重慶就交出了靚麗的答卷,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6%,連續十個季度領跑全國。
重慶經濟“火鍋效應”的背后,有市委書記孫政才見事早的超前謀劃,全力主導“一盤棋”,大手筆實施“五大功能區”戰略,也有素有“金融市長”“學者市長”“重慶CEO”之稱的市長黃奇帆的深厚駕馭能力。上半年,重慶規模工業總產值首次實現半年過萬億元,其中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骨架基本成型,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左右,比全市的工業增長速度高出約15個百分點。
重慶市長黃奇帆的一個據說是向中央匯報供給側改革的視頻最近火了朋友圈,其中對重慶經濟“火鍋效應”也有細致的分析。對于各地來說,學習借鑒重慶經驗,就是要瞄準市場推進供給側改革,闖出一條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的路子。重點是“四個新”即: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構建產業新體系,完善發展新機制。此前的6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發了署名重慶市委、市政府的長文《培育發展新動能 打造發展新引擎》,將重慶供給側改革經驗概況為三條:增加有效供給,去除無效供給;優化制度供給,強化創新驅動;降低企業成本,去杠桿防風險。
對于長期位列全國經濟增速前三甲的貴州來說,經濟高速增長是否可持續,是否有質量有效益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對此,國務院日前公布的2014至2015年度各省級政府質量工作考核結果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不僅有速度,更有質量和效益,是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貴州經濟形成了新動能、新產業、新產品、新經濟、新技術的五個“新”支撐,其中大數據和生態旅游實現“井噴式”增長,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83.6%,旅游增長41.1%。
取得這樣的成績,與貴州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分不開的,尤其是基于對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敏銳洞察和準確把握,利用當地生態環境好、氣候涼爽等優勢,以“釘釘子”的精神發展大數據產業,拿下了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金字招牌,并舉辦了全球首個大數據博覽會,搶站了大數據國家戰略的制高點。近兩年多來,圍繞數據從哪里來、數據放在哪里、數據誰來使用三個基本問題,貴州在大數據領域實現后發先行,探索出了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形態和業態,以應用和服務為導向打造大數據全產業鏈,形成大數據核心產業、關聯產業和延伸產業聯動發展的良好態勢。
讓創新驅動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不是一句口號,貴州已按下大數據的快進鍵,其他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也不能坐等觀望,而要下好先手棋、搶占先機、贏得優勢,匯聚、交融、挖掘各類創新資源,找到服務盲點和發展痛點,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和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集聚創新人才,實行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吸引制度,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決策看點】
●7月21日,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聽取上半年全市經濟運行情況匯報,研究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按照“1+4+X”工作方案,精準務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的落實。一是增有效供給,力求調優存量、做優增量。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集聚化、集約化、集群化發展,構建多點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二是去除無效供給,做到靶向施策、主動減量。三是減輕企業負擔,優化發展環境。落實好“企業減負30條”,根據新形勢新要求補充制定一批新政策,確保企業真正得實惠。四是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管控好風險。
【鏈 接】
2016年下半年要防范三個經濟問題
近日,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撰文指出,上半年,盡管中國宏觀經濟領域呈現出積極變化,但運行基礎仍不穩固,下半年要防范三個經濟問題:一是民間投資意愿下降,影響經濟增長后勁。民營企業經營成本居高不下,投資效益低,現有PPP等投融資模式未能有效撬動民間投資增長。二是房地產泡沫進一步加大。在總體過剩背景下,首付貸、眾籌等加杠桿購房手段不斷積累金融風險和泡沫,價格大幅度上升,地王頻現。三是金融風險進入易發多發期。商業銀行的實際不良貸款量和貸款率不斷提高,處置難度很大。企業債風險上升,違約事件增多。
資料來源:《經濟觀察報》2016年7月25日
作為我國第一大區域經濟體,廣東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期中答卷”,最為耀眼的是,在全國民間投資讓李克強總理揪心的情況下,廣東上半年民間投資一枝獨秀,增速達到驚人的19.6%,與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國進民退”形成鮮明的對比。
廣東民間投資逆勢大幅增長的背后,有新經濟、新動能擴張快對民間資本吸附力強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廣東“不再審批”模式起到很大的促推作用,國家發改委要求在全國推廣。廣東2013年就在市場監管體系建設規劃中,提出“對企業和社會組織能夠自主決定、自擔風險、自行調節、自律管理的事項,政府不再審批”。去年,又對企業投資項目實行準入負面清單管理,大部分企業投資項目不再需要審批。
與廣東相比,其他一些地方在扶持民間投資上的政策措施還缺乏配套細則,有的政策所示針對性、操作性不夠,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仍不同程度存在。接下來,要從穩定投資預期入手,進一步拓展投資空間,進一步加大政策措施的密度和力度很大,跑好“最先一公里”,同時要強化政策精準落地,跑好“最后一公里”,尤其要增強政策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含金量,要著力推進PPP項目發展,解決好民間投資權益和回報問題。
近年來,“中部板塊”異常活躍,除了山西仍延續下滑態勢外,其他五個省份均表現優異,江西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上半年,江西省經濟增長速度達到9.1%,位居中部第一。其中,以“互聯網+”為特點的快遞業務量增長71.8%,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2000億元,增長40%左右。以信息傳輸、軟件服務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62.6%,服務業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在當前經濟換擋升級、引擎更迭的關鍵時期,“三新”經濟在“爬坡過坎”過程中發揮著愈發關鍵的支撐作用。國家統計局已把“三新”經濟納入GDP統計,但整體看,目前我國“三新”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還不高、規模還不大、缺乏競爭優勢,成為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還任重道遠。
【決策看點】
●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成本,減輕企業負擔,今年6月6日吉林省發布《關于清費減負優化發展軟環境措施的通告》(第1號),推出包括停征、降低涉企收費,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優化涉企審批服務等17項政策措施。7月中旬又發布第2號通告,推出包括清理規范工程建設保證金、持續深化簡政放權等9項政策措施。
【鏈 接】
中國經濟調整可能呈現雙底部
7月26日,《中國經濟增長十年展望(2016—2025):由數量追趕到質量追趕》研討會在京舉行。課題組表示,當前中國經濟依然面臨大的下行壓力,“底”在何處,從高速增長“降落”后前景如何,是“十三五”直接面對的關鍵問題。這一輪大調整將可能呈現雙重底部。一是“需求底”,隨著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速由負轉正、全部投資增速趨穩,這一底部有可能在今后一兩年內出現。二是“效益底”,是從供給側適應于需求側觀察,主要指標是PPI止跌回升,工業企業盈利增速由負轉正,并保持在適當水平。這個底何時出現,將直接取決于去產能的力度和進度,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2016年7月27日
作為全國鐵老大,河北經濟曾遭遇“滑鐵盧”,經濟增速一度下滑到后幾位。但河北不畏壓減產能的艱巨任務,大力培育新興產業,上半年經濟增速接近全國水平。尤其是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重首超鋼鐵工業,成為第一大產業。上半年裝備制造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5.3%,超過鋼鐵工業0.1個百分點。同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同比加快,遠高于全省工業平均水平,工業機器人成倍增長,增長2.8倍,新能源汽車增長15.4%。
河北的去產能任務和產能替代難度,不比那一個地區小,但該省搶先一步實現產能替代,確實難能可貴。但從目前看,一些資源型地區還在原地打轉轉,把心思依舊放在舊產能上,說好的新興產業發展并沒有大的起色,經濟數據難看也就在情理之中。河北的裝備業力壓鋼鐵成為第一大產業,其他地區新興產業什么時候成為第一產業?決策層要趕快把這個問號拉直。
時隔兩年,上半年吉林經濟增速追平全國,為“東北版塊”增添一抹亮色。面對發展困局,吉林沒有怨天尤人,大力實施定向精準調控穩增長,堅持創新驅動促進轉型升級,探索出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發展的新路。
“穩”字當頭,項目建設成“壓艙石”。“早落地、早開工、早見效”,“三早行動”成穩增長的尖頭兵,4月份省領導率領15路調研組分赴全省各地,實地督戰111個“穩增長、調結構、補短板”項目建設現場,并通過開辟“綠色通道”、強化跟蹤服務和實施“一企一策”幫扶。同時,“轉”字為媒,服務業攻堅打好“優勢牌”“特色牌”“融合牌”“創新牌”“惠民牌”“集聚牌”,上半年服務業同比增長8.3%。
吉林的快速“凸起”,給數據比較難看的遼寧等塌陷地區提振了士氣、增添了信心。區域經濟分化是一種正常現象,經濟落后地區不能妄自菲薄,而要撲下身子見真章出實招,要依靠創新促產業升級積蓄發展新動能,更要持續發力供給側改革,要“去”得堅決、“降”得有效、“補”得精準,收到“吹糠見米”的效果。
★7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下半年要通過實施適度擴大總需求、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良好發展預期的組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