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作亮
(鹽城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 鹽城 224600)
?
中小學生運動不足的健康風險及干預策略
尹作亮
(鹽城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 鹽城224600)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訪談、觀察等方法對中小學生運動現狀、體質狀況觀察研究,并基于運動醫學和社會學視角對中小學生運動不足的健康隱患進行分析。得出:中小學生運動不足的現象依然存在,體質下降、肥胖、潛在慢性疾病等健康問題越發嚴重。提出:應從制度、觀念、物質等方面采取相應的干預策略,保障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中小學生;運動不足;健康風險;體育干預
眾所周知,影響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運動對于健康的重要性逐漸被社會所認可。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發生了變化。然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活的反而越來越累,壓力越來越大。更糟糕的是,這種壓力逐漸被無情的轉移到孩子的身上。家長的殷切期望將孩子武裝成考試學習的機器。
近年來,各大新聞報道及全國學生體質測試結果顯示,青少年體質狀況江河日下,根源就是運動不足。據研究,缺乏鍛煉(運動不足)是全世界在不良健康方面最常見最持久的原因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測,缺乏鍛煉(運動不足)是世界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1]。運動不足是一種復雜、多因素的行為。
這些因素包含不同方面,如年齡、性別、環境、經濟、社會政治因素等。在我國主要表現為應試教育社會環境、場地條件不足、“家長、校長”對體育運動的漠然、中小學生對體育運動重要性缺乏社會認知、中小學生自身怕累怕吃苦等。本研究通過對中小學生運動不足的現狀分析、目前中小學生的健康狀況以及運動不足所引發的健康隱患來喚醒人們應該重視青少年健康與運動的關系,鼓勵、支持中小學生參與運動,走向健康的生活。
1研究方法
1.1文獻資料
通過知網、維普等數據庫以及百度搜索查閱目前有關運動不足的研究和報道,通過查閱外文網和醫學文獻了解目前西方關于運動不足所引發的慢性疾病的研究、報道,為分析提供理論素材。
1.2調查訪談
借助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承擔的江蘇省體質測試工作,委托各位督導員協助完成對中小學校長、體育教師、學生的訪談,了解中小學開展體育活動的情況,重點剖析體育運動不足這一現象是否普遍。
1.3觀察
利用體質健康測試、實習等機會到南京、鹽城、鎮江、無錫等地部分中小學進行走訪,了解學生的參與運動的現狀、體型、體育行為等。
2結果與分析
2.1中小學生運動不足的現狀
基于文獻梳理,眾多研究表明,中小學生運動不足的現象較為普遍。宋逸等指出,全國僅有22.7% 的漢族中小學生平均每天體育鍛煉1 h以上,16~19歲年齡段學生平均每天體育鍛煉1 h以上報告率為12.5%[2]。錢建龍[3]調查發現,初中組男生運動不足組的百分比占56.8%,初中組女生運動不足組百分比占79.8%,高中組男生運動不足組百分比占74.2%,高中組女生運動不足組百分比占84.9%,總體上男女生運動不足組所占的百分比為73.8%。趙俊玲分析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報告等指出,自1985年以來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呈下降趨勢,特別是近5年的體質下降更加明顯。英國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全球15歲以上成人,約三成未能達到建議運動量,相當于15億人,特別是青少年身體活動不足情況尤其嚴重,13至15歲青少年中,有五分之四運動量不夠。
基于相關報道,中小學學生在課外和雙休日,占用時間最多的是“家庭作業”、“看電視或玩電子游戲”;近20.2%的中學生每天用于上網、看電視、玩電子游戲的時間近一個小時;在雙休日,有14.8%的中學生上網時間超過120分鐘[4]。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吳鍵博士的《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行為調查》顯示,學生最喜歡的3件事:上網聊天和游戲、聽音樂學唱歌和看電視,出去運動的不足30%。
基于調查訪談,隨著學習負擔的加重,年級越高,學校擠占體育課的現象越普遍。尤其是那些既不冒尖、也不落后的一般學校,常采取“陰奉陽違”的辦法,即表面上把體育活動排在課表上了,實際則是另外的課;有的學生在體育課的時間被其他文化課老師留在教室補、改作業。更為嚴重的是,徐州部分學校校長為了減少安全事故擅自將單杠、雙杠等器材拆除;南京部分學校體育課竟然不允許學生進行足球、籃球運動。
基于實踐,借助參加江蘇省學生體質測試的機會,對江蘇省部分中小學體育教師及學生進行調查訪談,了解到學生在50米短跑和50米*8的測試成績并不樂觀,中學男生引體向上絕大多數學生為0,甚至握杠都無法完成。上述事實反應出中小學生平時運動量嚴重不足。
經研究和調查表明,“陽光體育”政策背景下,學校體育整體得到較大的改善,學生的體質狀況也不同程度的得到改觀,但是不可否認,中小學生運動不足問題依舊嚴峻,學校、家庭作為學生體質的主陣地,是致使這一社會現象的直接負責者。學校不能因為體育運動存在風險,就認為取消或者是降低鍛煉的難度,更不能因升學率而放棄體育運動;家庭不能望子成龍忽視體育運動,更不能因盲目追求文化課成績而輕視體育運動。
2.2中小學生的健康狀況分析
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學生在身體機能、形態、素質等方面較2000年呈明顯的下降趨勢,肥胖檢出率繼續上升,各年齡組視力不良檢出率均有所上升,且隨著年齡的增加不良檢出率明顯升高[5]。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7至18歲的中小學生爆發力、柔韌性、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指標持續下滑趨勢開始得到遏制”[5]。然而,盡管國民體質監測結果令人欣喜,但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指標也僅僅是“下滑趨勢開始得到遏制”,身體整體素質仍然不高,同時還存在“各學段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繼續上升,并出現低齡化傾向”以及“學生肥胖和超重檢出率繼續增加”等問題[5],問題的根源依然是中小學生的運動不足所造成的。
上海市公布2010年中小學生安全事故報告顯示,由運動及玩耍打鬧致傷的學生中,骨折比例高達56%。北京體育大學校醫院院長張鋼林分析青少年中的“骨脆脆”原因之一為運動不足,導致青少年的體質下降,骨頭的韌性和堅固性亦極速下降[4]。
目前,中小學生的健康問題成為社會研究的熱點。尤其是近幾年頻繁出現的大學生長跑猝死的報道,讓人們逐步將焦點回歸到中小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問題。眾所周知,中小學生的肥胖問題和近視低齡化的現象一直影響著其健康成長,尤其是運動不足所引發的一系列“文明病“的蔓延成為我國乃至世界衛生組織最棘手的問題。
2.3運動不足導致中小學生的健康風險預測
世衛組織科學家Jane Ferguson說,青少年階段是為成年階段健康打下基礎的重要時期。許多隱藏于主要非傳染性疾病背后的與健康相關的行為和疾病都是在這個時期開始或強化。“如果任其發展,青少年時期出現的健康問題和行為,如飲食和運動模式、超重和肥胖,會對今天的中小學生健康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并有可能對明天的成人健康造成破壞性影響”。
結合中小學生群體的特征,從顯性和隱性兩個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歸類分析。顯性健康問題是指由于運動不足引發的較為明顯,可以進行直觀判斷的一些健康現象。隱性健康問題是指今天沒有明顯的癥狀,不易直觀判斷,可能對明天健康造成破壞性影響。
2.3.1“運動不足的健康風險”之一:體能下降
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片面的追求升學率,忽視體育。中小學生45分鐘的體育課堂,實際學生鍛煉的時間不足1/2。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運動以提高力量、耐力、速度、柔韌等方面的素質。怕苦怕累沒有興趣致使學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運動。久而久之,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意志力變差,對參加力量、耐力等運動積極性不高,造成學生的力量、耐力素質逐漸下降。在組織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時,學校怕出現意外事故,導致學生在基本素質項目上鍛煉不足。長期以來,造成學生的體能下降。
2.3.2“運動不足的健康風險”之二:超重和肥胖
生活方式的改變,平日里很多孩子把含糖飲料當水喝,酷愛洋快餐、油炸食品的飲食習慣,再加上“靜坐少動”,能量的攝入和消耗嚴重失衡必然會導致超重和肥胖。國家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梅表示,控制體重不能單純地節食,這往往對健康造成危害,因為超重、肥胖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關鍵在于能量的攝入和消耗達到平衡。
2.3.3“運動不足的健康風險”之三:骨質疏松和關節疾病
研究表明,中小學生功課負擔過重、缺乏足夠的運動、長時間靜坐致使骨骼得不到所受的應力去激活新的骨細胞,不利于新骨的形成;不經常參加戶外運動接受陽光紫外線的照射,不利于維生素D的吸收,進而導致骨鈣流失,最終導致骨質疏松。中小學生從事不同項目的有氧運動,可以鍛煉不同的肌肉群,保持骨密度和強度,還有利于身高的增長。
關節的活動的不足或減少會使關節腔變窄、變薄、關節液減少,從而使關節活動能力降低。“用進廢退”可以看作是人體生理機能的一種自然現象,許多器官的功能如果不經歷勞動、運動的刺激,其功能就會降低, 甚至病變。
2.3.4“運動不足的健康風險”之四:高血壓
長期運動不足,身體對心臟工作量的需要減少,導致心肌衰弱,心臟功能減退。如心率過快、過緩、不齊等。由于運動少造成肌肉總體比例減少,致使人體血管的總開放量減少,從而血液回流量不但變小而且變慢。另外,血管在沒有外力(運動)對其刺激時彈性能力降低,引起血管的功能退化。從而出現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病癥。
2.3.5“運動不足的健康風險”之五: 心理疾病
青少年時期,心理是否健康對人的一生至關重要。眾所周知,人每天都會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出現,對情緒既不能壓抑也不能放縱,必須尋找正確的途徑進行宣泄,體育運動就是發泄情緒最好的方式之一。中小學生整天處于繁重的學習任務和激勵的升學競爭環境下,喪失了“自由自在地玩一會兒和無拘無束地野一會兒”的機會。根據我國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最新調查:有些學生缺乏自信而自卑;有些學生自我封閉;有些學生缺乏自理能力;有些學生厭學;有些學生存在精神衰弱、抑郁、焦慮、膽小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2.3.6“運動不足的健康風險”之六:社會適應能力不足
研究表明,人類心理的適應,最主要就是人際關系的適應。城鎮化、市場化的快速演進致使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隨著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變得越來越少,人們之間的關系也趨向冷漠。體育運動就成為人們之間接觸交流的最佳方式。通過運動,可以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親近感,使中小學生的社會交往需求得到滿足,進而借助運動的平臺結識朋友,完善個人的交際圈。體育運動中集體性的項目和競賽項目能夠培養青少年的團結協作意識,也能培養中小學生競爭意識、吃苦耐勞的品質,為今后走向社會打下基礎;同樣體育運動還有助于自我教育,通過運動自覺或者是不自覺地修正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中小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參與體育運動,就沒有了彼此間交流交往的機會,社會交往需求得不到滿足;中小學生運動不足致使通過體育運動培養的競爭意識、團結協作意識、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得不到塑造。基于此,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不足的現象層出不窮。
2.4中小學生運動不足的干預策略
2.4.1觀念層面
首先,轉變校長的體育觀念。對中小學校長進行體育認知教育培訓,讓他們認識運動的價值。校長應是“德、智、體、美”教育家,不懂體育的人,不應該做學校的校長。因此,作為學校校長,必須在觀念上重視體育,在知識上了解體育,在行動上踐行體育,這樣才能保證學校體育落到實處。
其次,體育教師要認真履行“健康是目的,運動是手段的”教學觀。體育教師應拋棄“體質測試課、軍事課、紀律課”的教學模式,避免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體育教師應切實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回歸體育的本源,讓學生盡早感受運動比賽的魅力,萌發運動興趣,體驗運動的樂趣,并在運動中學會思考。
第三,家長應改變傳統的成才觀。改革開放30多年來,高考培養了一大批“會背書、會解題、能考試”高分低能兒,與社會需求的“能實踐、能創新”社會主義建設者格格不入。家長雖然對體育鍛煉持肯定態度,但是實際生活中家長受“應試教育”和社會“人才觀”影響對孩子成才的認識。致使家長過分關注智育、學習成績而忽視孩子的運動鍛煉。家長應充分認識運動與孩子健康的密切聯系,主動與孩子一起積極地參與體育運動,引導孩子主動參與體育活動,消除孩子顧慮,變被動體育為主動體育,強化內在需求,形成終身體育觀念。
2.4.2制度層面
關于學校體育開展的相關政策、法規、意見等制度基本完善,關鍵是執行與監督工作落實不到位。政府應將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情況作為校長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
著力完善學校體育鍛煉各項保障制度,健全學校體育運動傷害保險及糾紛處理制度。應對現有的《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及《學校體育運動風險防控暫行辦法》進一步豐富完善。
從長遠來講,還需加快高考制度的改革。將體育融入到高考序列中。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喚起家長、教師和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重視,從而在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輿論媒體應積極宣傳運動對于健康的益處,喚醒社會對運動的正確認知,形成中小學生參與運動的良好社會環境。
2.4.3物質層面
首先,保障學校體育經費的投入。政府應加大學校體育財政撥款,體育主管部門應將工作重心從競技體育向學校體育、大眾體育傾斜,倡導社會關注學校體育事業的發展。經費的投入,場館設施才能得到改善,一系列的體育競賽、培訓才能開展,體育課的上課質量也能得到提高。
其次,強化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學校體育工作開展的好壞直接負責人是體育教師,因此應努力提高體育教師專業素養、業務能力。更重要的是切實改善體育教師上課、工作的環境,保障與文化課教師同樣的薪資水準。
3結論
中小學生運動不足的原因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更是任重道遠。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想出策略,更要付諸行動,使之落到實處。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建設者,民族發展的希望,只有擁有強健的體魄和堅強的意志,學習才能得心應手。不僅如此,運動還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和人際交住的能力,以及認識風險和規避風險的能力。家長和學校乃至社會都應該把學生的運動重視起來,培養學生熱愛體育、堅持鍛煉的習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這樣才能使他們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承擔更多的責任,成為一個對社會、祖國、人民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Philipe de Souto Barreto. Why are we failing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globally[J],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3;91:390-390A.
[2]宋逸,張芯等.2010年全國中小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現狀及原因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03):347-350.
[3]錢建龍.中學畢業班學生運動不足現狀的調查研究[J].體育科技,2014,(02):112-115.
[4]李小偉,張以瑾. 調查:中小學生鍛煉時間哪去了[N].中國教育報,2012-07-10(4).
[5]國家體育總局網站[OB]http://www.sport.gov.cn/n16/index.html,2015-9-27.
[6]陳萍.淺談運動不足帶來的健康隱患[J].搏擊.體育論壇,2010,(08):66-68.
[7]申海軍.淺談當前學生運動不足的潛在危害[J].教育與職業,2005.(26):58-59.
[8]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The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YRBSS):2009[EB/OL].2011—11-30.http://www.cdc.gov/mmwr/pdf/ss/ss5905.Pdf.
Health risk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or small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insufficient exercise
YIN Zuo-liang
(SchoolofP.E.,YanchengNormalUniversity,Yancheng224600,Jiangsu,China)
Abstract: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physical condition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potential health risks that may be caused by insufficient exercise were also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ociology.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still insufficient exercise phenomenon among the students and the health problems such as physical decline, obesity and potential chronic diseases are more serious. It is proposed that we tak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in terms of system, ideas and material to protect the healthy growth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sufficient exercise; health risk; sports intervention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16)01-0075-04
作者簡介:尹作亮(1988-),男, 山東泰安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編號:T-a/2013/010)。
收稿日期:2015-11-29